《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 我們的生活方式如何製造出新窮人?


工業化社會需要驅趕人羣進入工廠從事生產。然而世界上有那麼多有趣又體面的事情可以做,大多數人都不願被工廠僱傭,也拒絕服從由老闆,時鐘和機器設定的生活節奏。這種樂天自由的人生哲學成爲了資本逐利的阻礙。

於是資本們創造了工作倫理。

工作倫理告訴人們:爲了維持生活並感到快樂,每個人都必須通過工作來獲取報酬。不用在意尊嚴或榮譽,感受或目的,全力工作就好,日復一日,爭分奪秒,即使你完全看不到努力的意義也應該繼續工作。工作就是正義,安於現狀和不思進取可恥。

在過去,人們通過自己設定目標、自己控制進程獲得工作的意義和動力。但在工作倫理的控制下,人們只能被動地完成由別人設置和控制的任務。工作和工作目的被分離開來,工作和工作的意義也被分離開來。從此,人們會優先考慮自己能做什麼,而不是考慮爲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應該做什麼。這就形成了“爲增長而增長”的悖論。

工作倫理自然會令工人感到屈辱不適,人們並不期望也不理解這種制度,更不願自願選擇在這樣的倫理之下生活。而資本對此的解決方案是機械地訓練工人,讓他們習慣於不假思索的盲從。

如此一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日益加劇,而工廠紀律的壓力也越來越令人窒息。這時資本們又許諾工人眼前的苦難只是暫時的煩惱。然而社會的現實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機會越來越渺茫,通過辛苦工作逐漸自力更生的路也越走越窄。

依靠工作倫理來確保工人努力投入生產的伎倆越來越失去了原本的效果,資本們找到的新方法是物質激勵。特別是對那些放棄自身獨立性,服從工廠紀律的工人給予獎勵。與其宣揚努力工作通向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如告訴大家這是賺取更多金錢的手段。與此相對的當然也有對不服從者的物質懲罰。

資本們用工作倫理,物質激勵和懲罰作爲手段驅趕人羣進入工廠從事生產。那麼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如何消耗,如何形成閉環從而獲取更多利益呢?

消費社會的概念應運而生。

消費社會告訴人們,一個人在消費時選擇的自由度越大,他在社會中的地位就越高,獲得的社會尊重和自尊就越多,距離美好生活的理想也越近。

想要人們不斷消費就要讓人們不斷地接受新的誘惑。消費社會告訴人們,幸福的生活是絕對不會無聊的生活,是不斷有新鮮事物發生的生活。而且消費能有效防止煩躁和無聊、審美疲勞和憂鬱、還有絕望或厭倦。

想要消費就需要金錢。而想得到幸福就更是需要大量的金錢。金錢是進入治療無聊的場所,比如商場、主題公園或健身中心的通行證。

當今社會製造人爲的和主觀的不滿足感,人們滿足於自己擁有的東西成了最可怕的威脅。於是,人們真正擁有的東西被淡化和貶低,被富裕者的奢侈消費所掩蓋。富人成了被普遍崇拜的對象。

消費社會的影響下,有些工作被認爲富有成就感,爲了生計獲取報酬的工作則被認爲是苦差事。

那些富有成就感的工作往往要求人有良好的素質,高雅的品位、足夠的修養、獨到的眼光和優秀的教育。這樣的工作成爲少數人的特權,也是所謂精英階層的標誌。

大多數人對此只能遠觀和豔羨,只能通過小說和肥皂劇來體驗。因爲他們在現實中沒有機會從事這些富有成就感的工作。這部分人就是時代造就的新窮人。

問題在於,如果大家都傾向於選擇那些高大上的職業,那些令人厭惡的工作又由誰來完成呢?

答案是沒有選擇的貧窮者,以及來自貧窮國家的第一代移民和外來務工者。然而這樣依然沒有辦法讓資本們滿足,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與其留在原地等待廉價的勞動力上門,不如直接去擁有大量順從和沒有被寵壞的廉價勞動力的地方開設工廠。

工廠的出走加深了社會的矛盾。

工廠出走並不影響富人的生活,甚至富人會因爲生產成本的降低而變得更富有。但是窮人不同,不管是被工作倫理約束的“舊窮人”,還是被消費主義洗腦的“新窮人”,倫理和慾望都再也派不上用場,他們被社會拋棄了。

他們對社會來說是資源黑洞,工廠的出走讓他們無法重新就業,社會福利背上沉重的負擔難以爲繼。

無能的玩家必須被排除在遊戲之外,窮人就是這場資本逐利遊戲的廢棄品,只要不停止遊戲,不停止吸納參與者,這種廢棄品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不停生產這種廢棄品還有個重要原因:需要讓仍在參與遊戲的人看到作出其他選擇的可怕後果,這樣他們就能夠,並願意忍受這場遊戲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艱辛壓力。

你很難相信,這是一本1998年出版的書,20多年過去了,我們仍然生活在作者描述的世界裏。不得不說,這本書十分有前瞻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