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請不要說“對牛彈琴”了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絃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有一天,公明儀來到郊外,看見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喫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絃,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裏卻無動於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喫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閒地喫草。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着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喫草。 

公明儀又用古琴模仿蚊子“嗡嗡”地叫聲,還模仿離羣的小牛犢發出的哀鳴聲。那頭老牛便立刻停止喫草,擡起頭,豎起耳朵,搖着尾巴,來回踏着小步,注意地聽着。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喫草了。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

這個故事就是對牛彈琴的原版。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聽老師或抱怨道,簡直就是對牛彈琴。

其實,當我們換位思考一下,故事中作爲優秀琴師公明儀有沒有站在牛的角度想想呢?公明儀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老牛聽不懂高雅的,換曲調,結果老牛無動於衷,當公明儀模仿蚊子、模仿小牛犢的聲音,老牛聽懂了,後來又走了,公明儀只好嘆氣而歸。公明儀之所以嘆氣而歸,是覺得老牛欣賞不來他的彈奏藝術。然後,我們何嘗不可以說,公明儀不理解老牛的心意呢。

當你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對牛彈琴一開始就是公明儀的問題。當我們覺得教育孩子是對牛彈琴的時候,其實我們一開始就錯了。我們錯在沒有換位思考,我們錯在並不清楚孩子想要什麼?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已之所欲,亦勿施於人。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們真正需要什麼,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和孩子們一起思考要什麼,怎麼做。那麼我們的教育就不會一開始就陷入對牛彈琴的怪圈。用牛熟悉的聲音才能與牛交流。

因此,我們再也不要說對牛彈琴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