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論語》54-刻舟求劍的孔子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禘”是古代只有周天子纔可以舉行的隆重的祭祀典禮,魯國出自周公旦一系,在周的諸侯國中地位特殊,因此也可以舉行禘禮。

灌:是祭祀中的一個程序,把祭祀用的酒倒在地上,獻酒以降神。

禘禮上,用活人(一般爲幼年男女)代替受祭者,叫作“屍”。祭祀要向屍獻酒九次,第一次獻酒叫“灌”。

這句話的意思就簡單了:“禘禮上,行灌禮之後,我就不想繼續看下去了。”

周禮是夏商兩代延續下來的,《左傳·昭公二年》記周代禮典雲:“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

孔子觀夏、殷之道,其封國之君不能恢復前代禮制。杞國沒有繼承夏朝的禮制、宋國也沒有傳承殷朝的禮制;再看周朝,而經歷周幽王、周厲王的喪亂,周王朝實力衰退,亦不能按照法度執行周禮。雖然魯國雖因周公封地享有天子之禮的標準,雖然《左傳》說“周禮盡在魯矣”,可惜魯國實力不足,只能從簡了。

這依然在說,“禮崩樂壞”帶來的影響,當時最高級、最嚴肅的“禘禮”都遭到“打折扣”,還能有什麼不能改變呢?

尤其是這幾年,社會發展很快,老家濃厚的民俗也逐步變淡,人情也隨着越來越淡。說人心不古,一點也不冤枉。這些年回老家“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欣喜已經沒有啦。

其實“禘禮”遭遇打折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改變纔是最大的不變。禘禮也要跟着歷史與時俱進,孔子不想繼續在“禘禮”上看下去,如同我們看了春晚開幕,一會就要走開是一個道理。

“禘禮”迭代的流傳下來,禮崩樂壞是社會變化的風向標,現在的山東老鄉依然謙虛,見人就稱呼:老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