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動我心》:愛和音樂渡人到光明的彼岸

這是一部音樂片,因此,從頭至尾影片中出現了多段古典音樂的著名曲目,像莫扎特的《小星星》、奧芬巴赫的《康康舞》、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組的前奏曲,等等。如果要從影片所引用的音樂中評選出與影片最合拍、最動人的一個片段,《絃動我心》的觀衆大概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巴赫的《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當小提琴演奏家艾薩克·斯特恩俯下身子呼應紐約東哈林學校小提琴班學生的琴聲時,當帕爾曼以樂迷熟悉的坐姿邊拉着小提琴邊用笑容鼓勵着紐約東哈林學校小提琴班的學生時,當彼時年輕得令人嫉妒的約書亞·貝爾使出青春的蠻勁帶領紐約東哈林學校小提琴班的學生奮力推進巴赫的作品時,那個瞬間我們已然忘了正在看一部電影,而是錯覺自己已在音樂廳裏,與一羣難得同臺演奏同一首歌的音樂家們共度快樂的音樂時光。

但是,電影的鏡頭搖了起來……鏡頭一搖,由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羅伯塔就闖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們才猛然驚醒:那是電影《絃動我心》的導演韋斯·克雷文爲樂迷們安排的音樂盛典!音樂盛典稍縱即逝,固然令人遺憾,然而,看見銀幕上的梅麗爾·斯特里普拉起小提琴來竟然讓人看不到破綻,激動便又添了幾分。明明一點都不懂得如何讓一把小提琴演奏出美妙的聲音來,一部《絃動我心》又能拍攝多少時間?幾個月?一年?哪怕擅長恐怖片的韋斯·克雷文改弦易張地拍起了起文藝片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琢磨如何讓一個遠離職場已久的中年女性站立起來,但哪怕能用2年就將小提琴拉得那麼有模有樣,梅麗爾·斯特里普便再一次讓她的影迷爲之自豪!在這之前,爲《走出非洲》的女主角,梅麗爾·斯特里普說起英語來竟有了北歐口音;爲《索菲的抉擇》,梅麗爾·斯特里普又讓自己的口音帶上了濃濃的波蘭腔……

所以,我覺得“《絃動我心》的女主角原本屬於麥當娜,是因爲麥當娜沒有檔期,這個名叫羅伯塔的角色纔給了梅麗爾·斯特里普”云云,只是一個說法。如羅伯塔這樣一個能在生活中創造奇蹟的女子,唯有屢屢在銀幕上創造奇蹟的梅麗爾·斯特里普,才能勝任。

那麼,生活中確有其人的“羅伯塔”究竟創造了什麼奇蹟?

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絃動我心》,開始於羅伯塔生命旅程中最艱難的時刻:她被她以爲會與之相伴一生的丈夫甩了,只好帶着兩個半大不大的兒子回到孃家舔舐傷口。更要命的是,因爲丈夫是個軍人,羅伯塔必須隨軍,她只好放下苦學後拿到的音樂教育學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突然之間,丈夫跑了家碎了,得靠自己養活自己和兒子的羅伯塔,還能拾起被擱置了那麼久的專業特長嗎?羅伯塔沒有信心,所以,電話那頭傳來丈夫的聲音時,她會一廂情願地認爲,丈夫回心轉意了。

也跟同樣酷愛梅麗爾·斯特里普銀幕形象的好友討論過,假如沒有布萊恩,羅伯塔還能創造奇蹟嗎?因爲,是布萊恩、羅伯塔的舊時同學,在羅伯塔萬念俱灰的時候,把她介紹給了東哈林學校。

可是,假如羅伯塔不擁有她的扮演者梅麗爾·斯特里普所具備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着之心,就算布萊恩替她鋪平了從家庭主婦到東哈林學校小提琴老師的小道,她不還是東哈林學校校史上的又一顆流星嗎?讓羅伯塔半途而廢的外因,實在太多。

去東哈林學校面試時,羅伯塔就碰了一鼻子灰,校長明白無誤地告訴她,一名副課老師只能是“臨時工”。假如說,正在絕境中的羅伯塔可以不計較這個,10年以後已經教出一批好學生的她居然還是臨時編制的音樂老師,不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10年中的每一天都是羅伯塔離開東哈林學校的日子,何況,還有比她資歷深得多的同事常常暗中使絆,讓她很受掣肘。

更何況,東哈林地區還是紐約出了名的貧困區。貧民窟裏當然也會有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像那個哪怕母親反對也要跟着他的羅伯塔老師學習小提琴的小男孩。但是,更多的窮人家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上紐約那個區域特有的壞毛病,比如,上課鈴早已響過,他們像是看不見早已站在講臺上的羅伯塔老師,也聽不到羅伯塔老師的大聲吆喝,只管由着自己的性子與身邊的同學說着一教室的人都聽得見的悄悄話;又比如,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生,回家以後還能按照羅伯塔老師的要求練琴嗎?衆所周知,“臺上一分鐘十年功”,不練琴,那些孩子怎麼可能在影片的尾端隨他們的老師一起,站在卡內基音樂廳的舞臺上與那些大師們同臺獻藝?可見,他們還是像羅伯塔要求的那樣學琴和練琴了。那麼,羅伯塔用了什麼魔法說服孩子們亦步亦趨地跟隨她學拉小提琴的?她的課堂教學組織得非常有序,她非常講究課堂用語,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她特別善於因人而異地幫助每一個孩子與小提琴建立起良善的關係,等等。不過,所有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上,亦即,羅伯塔沒有因爲遭遇婚變而懷疑這個世界上最能春風化雨的魔法,就是沒有保留地去愛,愛母親、愛孩子、愛學生、愛自己的職業,她以音樂爲媒用愛渡那麼多學生抵達了光明的彼岸,而那一場爲留住東哈林學校小提琴課程的籌款音樂會,能於千迴百轉之後在卡耐基音樂廳如期舉行,則是這個世界回饋給羅伯塔的最大善意。

讓羅伯塔在音樂中聽見善意,哪一首曲子最貼切?電影選擇了巴赫的《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

巴赫的《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718年左右,那是古典音樂史的巴洛克時期,所以這首曲子有着明顯的巴洛克曲風,華麗、典雅、精巧。這是一首至今都無出其右的雙小提琴協奏曲,所以倍受小提琴家的珍愛。他們結伴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通常採用競奏的形式。所謂競奏,通常是指主奏樂器與協奏樂隊分別對曲目的主題進行陳述和發展,但巴赫的這首曲子是寫給雙小提琴的,所以,競奏就於兩位主奏小提琴家之間展開。還有什麼能比競奏這一演奏形式更能讓藝術家們在舞臺上盡興發揮的?所以,儘管是爲一部電影添加一段華彩,伊薩克·斯特恩、帕爾曼和約書亞·貝爾等等一衆小提琴演奏家們,跟隨天堂裏的巴赫,將《絃動我心》想要告訴我們的愛和音樂能渡人到光明的彼岸,烘托至最熱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