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三读新课标我又读出了什么?

[红顺视点]:微观点:三读新课标我又读出了什么?

4月份,新课程、新课标刚颁布时,我纯粹从单一的读懂角度第一次读,是纯理论研读。

9月份到十月份,新学期开学后,结合年学科、年级、单元类别及围绕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观议课、作业设计又选择性二次阅读课标,这属于实践运用阅读

11月份,借助网络、微信公众号及课标案例解读实例,尤其是自我案例开发,开启了我第三次专题性、研究性的深度模块阅读。

阶段不同,阅读需求、侧重点也不同,收获及作用也不同。

在大概念背景下单元备课专题阅读时,我从课标中又品出了以下一些个性化认识:

1、单元学习目标是一个体系,需转化为预期学习结果,也可称为达成指标,还可称为课标书语学业质量达标指标。可依据UBD的逆向设向从KUD思考,也可依据韦伯的知识深度四级分类去思考,表述方式因学科不同也多种多样。

2、学习结果评价核心是设计评价量规,可参照理论依据推荐比格斯的SOLO分类评价法及威金斯的理解的六个侧面,呈现方式较新颖的有先定基本标准,再设加、减分标准;维度、层级、标准。

3、要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取大概念,并且能把大概念转化为持续思考问题,同时用真实情景创设一个统揽单元核心任务。

4、像专家一样思考的学科实践活动并不复杂,我的理解是,突出学科实践特点,语文、历史、理化学科性质不同,探究有效方式不同,从以往公共探究走向学科个性化探究;像专家一样思考,这里重点也可说特指的是关注解决该类问题思维、程序、方法步骤,学会用大概念、关联、原理、态度迁移去整体思考、解决问题。

5、大概念提炼与理解是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实施结构化的有效载体;大概念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有效抓手。

6、素养是教不出来的,只有学会+反思=素养。可见学后反思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关键环节。

7、教师要从过去单一课堂意识要提升到从课程意识看教学,把课堂串成课程。要从偏重碎片化课时设计过渡到大概念统领的单元设计;教学设计重心从学程设计拓展到有学习支架、方法、策略、工具、量表等多维的学习设计;学习结果要有整体作品或成果,要学习效果可视化呈现。

8、学习驱动要从偏重点燃、激励、激发兴趣的外驱动,走向学生自我系统、元认识系统首先参与的内驱动,设计可操作性的驱动性任务非常关健。

9、教师在课堂角色的从单一施教者,还要变成学习任务设计者,学习过程调控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即学习策划师、指导师。

经历不同、体验不同、知识贮备不同,同样课标能读出不同味道,况且会常读常新,常读常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