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圈点勾画?

如何圈点勾画?

——在默读中圈点勾画的有效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导读中明确要求:“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批注。”第五单元导读中也明确要求:“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语段。”很多老师注意到了此项要求,也要求学生默读过程中要圈点勾画,但具体怎么圈点勾画,圈点勾画什么内容,要求不清,指导不明,学生要么无从下笔,要么随意圈点勾画。有些学生圈点勾画内容过多,反而造成阅读障碍。

学生圈点勾画不到位,有些老师认为是学生阅读不够的原因,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么阅读?本文以《植树的牧羊人》和《猫》为例,指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学会圈点勾画。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的是一个老人30多年靠他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在高原种树的故事。文章较长,学生默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用“——”画出“我”与老人三次见面的语句:“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原来是一个牧羊人”这是“我”与牧羊人的第一次见面;“我”与牧羊人的第二次见面语句表达比较含蓄,但指向明确,学生也能够很快找出:“战争结束了......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文中直接指出这是“我”与牧羊人的第三次见面。画出的这三个句子分别在第2、13、19小节,由此学生可以掌握本文的行文思路。

默读中我们会惊讶于高原的变化,发现有关于高原变化的语句特别多,这时可让学生用加“.”的方式标记,并随文标注“高原现状”“高原变化①”“高原变化②”......例如:“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高原现状)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高原变化①)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高原变化②)......这样清晰的圈点、批注,学生很容易筛选出文章主要内容,与编者在文末“思考探究一”设计的表格题,殊途同归,都达到了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的。  

高原发生了如此惊人的变化,我们自然会关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我们可以用“〇”圈出文章中有关老人的词语或短句:“不太爱说话”“自信、平和”“认真”“细致”“安静”“忠厚”“不张扬”......明确了老人的性格特征,才能深刻理解产生“奇迹”背后的因素,深深体会“我”对他的赞美之情。我们可以用“﹏﹏”画出文章中抒情议论句:“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通过以上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学生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虽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速度,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

我们再以《猫》为例:《猫》这篇文章讲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我们可以用“——”画出三只猫的来历:第一只:“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第二只:“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回来”;第三只:“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猫......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这些句子分别在文章第1、3、15小节,可见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三只猫。每只猫的结局都不相同,我们也可以用“——”画出:第一只猫:“有一天,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第二只猫:“午饭时,张妈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第三只猫:“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们还可以画出文章的第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样我们不仅弄清了三只猫的结局,还知道文章第一句就总括了养猫的结局。同时我们用“——”画出猫的不同结局带给“我”家的影响: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亡失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至此,文章的写作思路一目了然。

是什么样的猫,能对“我家”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用加“.”的方式标记每只猫的特征。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第二只猫:“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了上去。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老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第三只猫:“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蜷伏着,吃得胖胖的。”内容较多用“.”标记,不影响阅读,我们还可以用“〇”圈出“活泼”“更有趣,更活泼”“小侣”“我们所爱的东西”“若有若无”......这些词语或短句,并随文标注猫的性格、猫在“我”家的地位等。编者在文末“思考探究一”也设计了一个相关内容的表格题,应该也是对学生圈点勾画批注训练的另一种形式的检测。

猫的性格不同,结局不同,“我”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画出文章中抒情议论句。第一只猫死后:“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第二只猫亡失后“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第三猫死后,“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总使我感到我的暴虐、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抓住这些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我们可以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主旨。

以上我们用“——”勾画重要语句或语段;用“〇”圈出关键词语或短句;用“﹏﹏”画出文章中抒情议论句;内容较多的语段我们加“.”标记。虽说不同的文章圈点勾画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圈点勾画的符号应尽量简洁、易记、统一。由以上两篇文章的圈点勾画,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行文思路、主要内容、抒情议论性语句是我们圈点勾画的重要语句或语段。圈点勾画的主要内容帮助我们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文章的行文思路让我们清楚文章如何写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让我们明白作者为何而写。这种紧扣文本语言,遵循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圈点勾画批注的手段无疑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2022.11.2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