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末落,宋起孱弱


唐玄宗,既開啓了“開元盛世”,也“打開了“安史之亂”。盛極而衰,他在四十多年裏,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跌宕起伏。

在很多人的歷史印象裏,似乎唐朝自安史之亂後不久,就走向了滅亡,然而,它實際上又走過了一百五十年的春秋。盛唐的威名與榮耀,終被動盪耗盡。

接着的五代十國,又在唐朝的廢墟上折騰了七十年,一個另後人既愛又恨的新王朝誕生了——大宋王朝。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卻是給漢族烙上恥辱印記的朝代。崇文抑武,把內部統治夯得紮實,卻在與遊牧民族的鬥爭中屢處下風。

經濟和文化的空前繁榮,無法彌補對外政治的軟弱和軍事不足。

“澶淵之盟”爲宋遼帶來了120年的和平。和平是發展的沃土,經濟富足,文化豐茂,百姓安康。然而,和平也會滋養平庸,放大隱患。

和平愈久,宋朝的政治與軍事能力便更加孱弱。結果就是,另漢民族痛徹心扉的“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金人掠走,北宋滅亡。

自開國皇帝趙匡胤之後,宋朝的皇帝不是平庸就是昏聵。在既定國策“文人治國”之下,雖然文化人才輩出,軍事力量卻被先天閹割。武官地位低下,時時被掣肘打壓。所以對外戰爭勝多敗少,且無長遠戰略,終至妥協、退讓成爲對外政策的主流。

草原上遼、金、蒙古得以陸續崛起,實緣於中原宋朝的衰弱之因。此消彼長,宋朝無力拓土開疆,漸次文弱,草原民族自然得以迅速發展。

正如明末朝廷外強中乾,腐敗不堪,統治階層內鬥不止;蒼黃大地,民心背離。這纔會有後金區區幾萬人馬,就能逐次吞併整個大明國土的結果。

徽欽二帝,雖被掠走,宋朝國力尚存,仍有喘息之機。南宋延續了“強幹弱枝”的國策,文人治國繼續,結果就是偏安、退讓,苟延殘喘到最後一息。

期間雖有岳飛,辛棄疾等文武全才,卻無力拯救皇帝和權臣的懦弱之心,自保之慮,自然也不能拯救被蹂躪的萬千黎民。

崖山之後,漢人淪爲奴隸,文明倒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