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八篇“微子篇”,本篇集中地記述了孔子在出仕問題上的觀念和原則。孔子歷經挫折,終究未能在仕途上完成自己的使命,但他對學生的教育始終貫徹着他的出仕原則,在本篇也得到了充分表現。

在上文品讀了柳下惠爲士師,三黜,文中先是提到殷商後期紂王當政時期的事情。

傳說紂王無道,昏庸殘忍,他發明了炮烙之刑,把人綁在燒紅的銅柱上燙死,還曾把人的腿打斷,看別人的骨髓長什麼樣子。

身邊的人對他多次勸諫無果,他的哥哥微子離他而去;他的叔叔箕子被他貶爲奴隸,另一個叔叔比干慘遭挖心。

微子、箕子、比干三人並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但是因爲他們都維護國家的禮儀制度,得到了孔子的特別讚賞,稱讚他們是殷朝的三位仁者。

後文提到柳下惠擔任掌管刑罰的官,被多次罷免。

有人就問柳下惠:“你爲什麼不走呢?這國家對你不好,不能讓你好好地做事,你離開不就行了嗎?”

柳下惠回答說,如果我用“直道”、用現在這樣的態度秉公執法,不怕得罪人,我去到什麼地方不會被人罷黜呢?是魯國還是齊國,或者是晉國還是宋國?天下烏鴉一般黑,不論在哪裏,我都會遇到“三黜”的事情。

所以孔子敬佩柳下惠,覺得他的品行道德值得讚歎。

繼續下章: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註譯:

若:像。  則:那麼。  以:用。

原文解析:

齊景公講到對待孔子的禮節時說:“像魯國國君對待季氏那樣對待孔子,那我做不到,只能用低於季氏而高於孟氏的規格來對待他。”

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了。”

孔子離開了齊國。

有感解讀:

齊景公是當時齊國的國君,是一個沒有作爲、沒有主見的人。當時,齊國執政的大臣是晏嬰,他反對儒家,反對孔子在齊國推行仁政的主張。齊景公聽信晏嬰的話,用“吾老矣,不能用也”作爲藉口,沒有重用孔子。

這一段話看似是連起來說的,其實前後兩句話並不是在同一時間說的。

“齊景公待孔子”,就是齊景公在討論關於孔子的待遇。

魯國的三家貴族中,季氏的待遇最高、掌權最大。齊景公說:“如果要求我對待孔子像魯君對待季氏一樣,給他這麼大的權力、這麼高的地位,我可能做不到。”

孔子畢竟是外來的人。

孟孫氏在三桓裏排在末等。齊景公說:“我待孔子可以比孟孫氏的地位高,比季孫氏的地位低一點。可能就是叔孫氏的這個地位。”

即便是孟孫氏,也是魯國當時的三根支柱之一。“季、孟之間待之”這句話相當於齊景公給出的承諾。

我想,孔子在那段時間大概是非常高興的,覺得自己終於有用武之地了,他的弟子們也應該對未來有所期待。

結果,後面突然就變成“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在等待任命,等啊,等啊,過了很長很長時間,等來齊景公派人傳話說“對不起,我老了,用不了你了”。

齊景公以“我老了,不再勵精圖治”爲託詞拒絕了孔子,孔子沒有賴在那兒不走,也沒有退而求其次,謀個低一點的崗位。

既然環境不允許,孔子不能被重用,也就只能離開齊國,決不枉道以事人。

像齊景公這樣以自己老了爲藉口,辭退孔子這樣的聖人,只能說明他沒有什麼宏圖大志,沒有察人用人的眼光。

繼續下章: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註譯:

歸:同“饋”,贈送。

季桓子:魯國宰相季孫斯。

原文解析:

齊國人贈送了一些歌女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

於是孔子離開了。

有感解讀:

這一段故事在電影《孔子》當中也提到了。

據說,孔子做了魯國的大司寇以後,攝行政事,國內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整個魯國的治理面貌煥然一新。

這時候,“齊人懼,歸女樂以沮之”。魯國發展壯大了,對齊國是一個威脅,齊國就派人送了很多漂亮的姑娘和技藝高超的樂手過來,贈送給魯國的大夫們。

“季桓子受之”:季桓子很愉快地接受了。

孔子是極力反對接受齊國送來的美女,但是季桓子卻貿然接受下來,君臣觀看演出,被聲色所惑,三天不視朝聽政。

孔子看到魯國君臣如此貪戀女色,朝政日衰,不足有爲,便大失所望,在無可奈何的心境下離開了父母之邦——魯國。

此後,孔子就開始了周遊列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