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孟莊子之孝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

上文品讀了“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文中先是提到子游談論子張。

子游說子張是很有才能的人,但是他也很難接近仁。

從這章看出,一是表達了子張的才能,二是表達了仁是很難達到的。

要達到仁的境界很不容易,子游的話不能算是對子張的批評和否定。

後文提到曾子也談論子張。

曾子說,子張儀表堂堂,但很難與他一起達到仁。

這句話的理解可褒可貶,要麼是說子張很難相處,要麼是誇他太厲害了,別人根本追不上。這都有可能。


繼續下章: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註譯:

聞:聽、聽說的意思。

原文解析:

曾子說:“我聽老師曾經說過:人不可能自主地充分發揮感情, 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有感解讀:

“自致者”指的是情緒崩潰,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哭得一塌糊塗。

曾子聽孔子說,平時人們很難主動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在自己雙親去世的時候,纔會真情流露將內心的情感溢於言表。

儒家講究中庸之道,講究行爲的尺度,講究對情緒的控制,但這會給很多人帶來壓力。

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之所以這樣,有三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我們從小被人這樣要求。比如“男兒有淚不輕彈”,比如女孩子不要放聲大哭,影響形象。

第二,孩子們看到周圍的大人們都在控制情緒,也受到了影響。

第三,我們在影視劇、文學作品裏看到的那些成功的角色,都是懂得隱忍、城府很深的人。

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會給人的大腦帶來極大的負擔,最後有可能會引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有情緒其實是很正常的,我們不需要對自己的喜怒哀樂進行過度控制。


繼續下章: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註譯:

孟莊子:即魯國的大夫孟孫速。他的父親是仲孫蔑,即孟獻子。

原文解析: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有感解讀:

這是曾子在向別人轉述。

編撰《論語》的時候,孔子的弟子們都儘量出力。

曾子、子游、子夏、子張都聚集在一起,他們的學生進行記錄,努力地收集更多夫子的語錄。

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曾子是一個很謙虛的人,他不常說“我如何如何”,他說的都是“吾聞諸夫子”——我曾經聽夫子說。

夫子說,“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孟莊子叫仲孫速,是魯國的貴族。孔子誇獎他,說在孝的方面,其他事情大家尚且都能夠學到,最難得的是,父親遺留下來的老臣,他都能夠繼續任用;父親所制定的各項政策,他都能堅持執行。

這也印證了之前講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和曾子都比較推崇這樣的人。

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做人的最起碼道德要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