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手記11]心理諮詢中的標籤與去標鑑

心理諮詢中需要有個案概念化,首先就會涉及對個案的評估,這些概念往往帶有標籤的作用。到底應不應該有標籤呢?現在我更傾向於用後現代的觀點來看,概念化“標籤”是諮詢師頭腦裏對來訪者問題的假設性評估,是給諮詢師自己做筆記用的符號,主要作用是從間接經驗上獲得對來訪者問題和原因的可能性的理解,幫助我們在諮詢中能做到見怪不怪、更淡定從容;當然也會有識別出不適合做心理諮詢或諮詢師勝任力不匹配的情況做及時轉介。

但是在跟來訪者工作時,給與來訪者反饋和迴應時,卻要去標籤化,用來訪者的語言定義問題,跟來訪者一起去理解和評估這個問題,去解構其形成和變化,特別是對於來訪者自己及其重要關係人的意義和影響。如果說這個過程也形成了一個標籤,那麼這個標籤不再是對這個人的判定,而是諮詢師與來訪者共同工作的可外化的對象。

如果我們給來訪者充分的言說空間,尊重其本人對於問題的理解和態度、探索和改變,而不是過多的詮釋和指導,我們會發現標籤是標籤、人是人,同樣被診斷或者評估爲“XX症”、“XX人格”的個體,有着多麼豐富多樣的思維想象、生存策略和技能,我們要做的就是陪着他們一起去探索、整合、豐厚和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