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手记11]心理咨询中的标签与去标鉴

心理咨询中需要有个案概念化,首先就会涉及对个案的评估,这些概念往往带有标签的作用。到底应不应该有标签呢?现在我更倾向于用后现代的观点来看,概念化“标签”是咨询师头脑里对来访者问题的假设性评估,是给咨询师自己做笔记用的符号,主要作用是从间接经验上获得对来访者问题和原因的可能性的理解,帮助我们在咨询中能做到见怪不怪、更淡定从容;当然也会有识别出不适合做心理咨询或咨询师胜任力不匹配的情况做及时转介。

但是在跟来访者工作时,给与来访者反馈和回应时,却要去标签化,用来访者的语言定义问题,跟来访者一起去理解和评估这个问题,去解构其形成和变化,特别是对于来访者自己及其重要关系人的意义和影响。如果说这个过程也形成了一个标签,那么这个标签不再是对这个人的判定,而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工作的可外化的对象。

如果我们给来访者充分的言说空间,尊重其本人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态度、探索和改变,而不是过多的诠释和指导,我们会发现标签是标签、人是人,同样被诊断或者评估为“XX症”、“XX人格”的个体,有着多么丰富多样的思维想象、生存策略和技能,我们要做的就是陪着他们一起去探索、整合、丰厚和发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