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摘抄

- 1 ---


目錄:重要的,不重要;必要的,才重要

所以,重要的,不重要;必要的,才重要。

P5 / 2022-12-01 17:11


- 2 ---

目錄:人生有三個境界

在孔子時代,大學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小學、中學和大學,而是指一種從普通人(小人)變成君子(大人)的學問。如果從幼兒園就開始教“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教人爲善,就是“大學”;如果在大學裏只教技術,學好技術只爲將來找份工作,那就還是“小學”,小人之學。現在中國是以年齡學制、專業來區分小學、中學、大學的,但是,說句不客氣的話,如果只以未來就業作爲大學教育的目標,不做“大人之學”,它的“大”比中小學、幼兒園大在哪裏呢?

P25 / 2022-12-01 17:14


- 3 ---

目錄:如果你考砸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身天速興食教育的最後,是讓我們的孩子,讓一國的國民都能夠“知止”。這個“止”字不是停止不動的意思,而是停留、安於。莊子說:“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人無法在流動的水中照見自己,只有水靜止下來才能讓衆人來做觀照。人也一樣,只有安詳的人才能凝聚起周圍的力量。一個浮躁的人,一個整天像八腳貓一樣連自己都安頓不了的人,怎麼能凝聚周邊的能量來完成一件事?安頓就能安定,安定就能安靜,安靜就能安心,安心就能思慮,思慮就能有所得。“得”是什麼?“得”就是“德”,不是得到什麼地位,不是得到什麼金錢,不是得到什麼名譽,而是“德”。古漢語裏的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同音字往往代表它們有相同的意義。“得”即“德”,“慮而後能得”即獲得一種品德。

P32 / 2022-12-01 17:17


- 4 ---

目錄:拼知識還是比心智

很多人讀到這裏,會指責孔子輕視農民、輕視老菜農、輕視體力勞動者。我住在郊區,我就看到菜農很不容易啊。菜農不種菜,城裏人哪有喫的?但是,孔子是這個意思嗎?根本不是。因爲孔子做的是教育。孔子倡導“君子不器”,他的教育目標就不是專業技術教育,而是“大人之學”。對他培養的弟子來說,你會不會種莊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價值判斷力?我們當中有幾個人會種菜、種莊稼的?不會種莊稼、不會種菜有沒有問題啊?沒有問題,但是,不會做人就有問題,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所以孔子罵完樊遲後又講了四句話,涉及三個概念:禮、義、信。貫

P39 / 2022-12-01 17:19


- 5 ---

目錄:拼知識還是比心智

素質是什麼?

孔子的回答是“興、觀、羣、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孟子的回答是“四心”: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子醜章句上》)

什麼是側隱之心?是仁一愛心、同情心、慈悲心。

什麼是羞惡之心?是義——羞恥之心。做了壞事能感覺到羞恥。如果不知羞恥,就是無恥。

什麼是辭讓之心?是禮一人與人之間總要辭讓。現在強調競爭,但是這個世界不全是競爭關係,這個世界還要合作,要會適度地讓渡利益。

什麼是是非之心?是智一一判斷是非的智慧、能力。

P44 / 2022-12-01 17:22


- 6 ---

目錄:拼知識還是比心智

素質,就是孟子講的人有“四心”:側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一個人,有同情心;一個人,知道羞恥,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個人,知道辭讓,人間總有爭奪,有爭奪總要有辭讓,這才文明;一個人,能懂是非、能判斷是非一一這“四心”合起來就是四個字:仁義禮智。

P45 / 2022-12-01 17:22


- 7 ---

目錄:孔老師的束脩與贊助

世界上有很多人有理想,也有很多人願意做事,但缺少的是幫別人實現理想的人。我常說這個世界上要有三種人,或者說要有三隻手,如此,很多事情就好辦了。哪三隻手呢?第一,動手;第二,援手;第三,拍手。爲什麼要有人動手?因爲做事就是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有一種成就感,所以願意做事的人很多。爲什麼總有很多事做不成?因爲往往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少,願意拍手的人少。做成事的時間很漫長,可能會很孤獨,他需要有人給予他援手,給予他掌聲鼓勵。所以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做一個“動手”的人,同時,看到別人在做有價值的事,也要做一個“援手”的人;沒有能力施以援手,那就做一個“拍手”的人。

P64 / 2022-12-01 22:39


- 8 ---

目錄:大志向人一定眼高手低

漢語裏有些詞可以作更有意義的解釋,比如“眼高手低”,大家都覺得是一個貶義詞。但是我覺得做大事、有大志向的人,一定是“眼高手低”之人。做大事的人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大事,一定是從低層、底層做起。在起手做的時候,首先是把眼前這個事做好,這叫“手低”,做不好就被淘汰了。比如做個小科長,就把小科長做好,但一輩子當小科長嗎?不滿足於這個起點、起手。要做大事,眼界就要高。一個人,如果看不到全局,就很難正確地評價局部;一個人,如果沒有更大的人生目標,就很難評估你此時此刻所做事情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我們在手低的同時,眼要高一點,一邊做好本職工作,一邊不斷進修學習。“手低”就是把手放低,不是做事沒能力,而是踏踏實實去做。一邊踏踏實實地做,一邊眼裏能看見自己更高的人生目標,這是“眼高”。“眼高”,就是把眼擡高。眼高,纔能有發展。所以孟子說孔子,“會計當而已矣”“牛羊茁壯長而已矣”,講得真是好!“會計當”“牛羊茁壯長”表示孔子手低;“而已矣”表示孔子眼界更高。

P79 / 2022-12-01 22:45


- 9 ---

目錄:有的人就是比我們偉大

孔子辦的學校就是“大學。我不喜歡有些人老是講故事、但有一次看到有人講的一個故事特別好。因爲它與我一貫以來對於教育的理解與主張是一致的。一個少年人志大才疏,不柏,才疏不疏有時候是天生的,但是你首先有沒有志大?這很關鍵。小小少年,一定先有大志向、大理想、大心胸,然後再往裏面裝東西,你才能成爲“大人否則智商再高也沒用啊!所以,我喜歡的這個故事是這麼講的:給你只碗,先往碗裏裝核桃,核桃裝滿了,還能裝嗎?好像不能裝了!不還能裝!還可以裝米。米裝滿了還能不能再裝?不能再裝了?好像隙都填滿了。不,還能再裝,裝水。如果我們把這個過程反過來呢先往碗裏裝水,裝滿了,再裝米還行嗎?不行了。先把米裝滿了,再裝核桃還行嗎?不行了。

所以人生應該是這樣的:一開始一定要往心胸之中裝“大”的不要擔心那些細碎的東西,那真不重要,那是可以往後裝的。今天會彈鋼琴,明天又會跳舞,這玩意兒哪天喜歡哪天學一學,撥弄兩下,響聲就出來了。

我反覆跟家長說學習一定要分清“重要的”和“必要的”。分清“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很容易,分清了,“不重要的”不學,學“重要的”就是。但是,要分清“重要的”和“必要的”就不那麼容易了。很多人以爲凡是“重要的”都要學,這不對,因爲“重要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必須在所有“重要的”事情中找到“必要的”。的是什麼呢?就是先要樹立一個大的人生框架,要有大的心胸、眼光、大的境界。做人不能自己被自己弄“小”了。蘇東坡曾講過兩個乞丐的故事:兩個乞寫討飯,到了晚上,凍得要死,縮在一起談理想。一個乞丐說,將來我有了錢,我就吃了又睡,睡了又喫。另一個乞丐說,你的理想太渺小了,我的理想比你大得多,我有了錢後吃了又喫,吃了又喫,哪裏還有工夫睡覺呢!你看,這兩個乞丐很可憐,這兩個乞丐是被生活壓“小”了,小到只有喫。我們很多人就是這樣被生活壓“小”了,甚至壓“碎”了,看不到“大”。

P84 / 2022-12-01 22:49


- 10 ---

目錄:夫子一堂示範課——《詩經》

“興”,有情懷、有熱情、有性情,於一切事業上投注自己的生命力。乃生命的覺醒。

“觀”,有洞察力、判斷力,於一切事務上敢於運用理性。乃理性的覺醒。

“羣”,有羣體意識、公共意識,有社會責任感。乃責任意識的覺醒。也可以理解爲合羣、協羣、領導羣衆。有領導力、影響力。“怨”,有獨立見解、有批判精神。乃個人意識的覺醒。

簡單地說,學《詩》讓一個人能:“興”,熱愛社會;“觀”,理解社會;“羣”,融入社會;“怨”,批判社會。

P118 / 2022-12-01 23:02


- 11 ---


目錄:興,是喚醒、點燃

“感發志意”是什麼?是將人喚醒。多年前,有電臺採訪我問,鮑老師你當了多年老師,對教育的理解是什麼?我說,就兩個字—喚醒。喚醒人內在的生命力,喚醒人自我生命的激情,然後他會自我成長,他會自我完成,他會自我成就。所有的教育總歸是有時限的,小學也就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本科也就4年,在這16年裏能讓他的人生有所成就嗎?一個小學生在6年裏能有多大的成就?不可能。初中能有成就嗎?不可能。高中能有成就嗎?個別學生可能搞點發明創造,大多數人也不可能。大學4年能有多少成就嗎?不可能。成就往往發生在大學畢業以後很多年,22歲畢業,32歲成就了,42歲成就了,52歲成就了。但是,作爲一個老師,你有沒有做過些什麼能讓他想起10年、20年、30年前你點燃、喚醒了他生命的那些時刻?所以,教育就是喚醒人,然後讓人自我成長。成長的過程可能10年、可能20年、可能30年。在學校教育的有限的幾年裏,不要急於讓他發表多少論文,論文不重要,重要的是喚醒他、點燃他,讓他的生命充滿激情。他的成就可能在幾十年後纔會來,不晚的。爲什麼那麼着急?急和不急,到最後也是一死嘛。大器還晚成呢,早慧往往早天。這是我對朱熹“感發志意”這四個字感受特別深的地方。

P125 / 2022-12-01 23:05


- 12 ---

目錄:取捨相反,纔有發展

我只是想說,對人類而言什麼纔是最本質的東西,什麼纔是決定人之所以爲人、區別人與動物的東西。沒有計算機,人還是人,但是沒有詩歌、沒有藝術、沒有倫理、沒有價值觀,人就不是人。

P9 / 2022-12-01 17:12


- 13 ---

目錄:取捨相反,纔有發展

這就是我要講的孔子的“興、觀、羣、怨”,它分別指向人的四種基本素質:

興,激發人的生命力;

觀,提高人的判斷力;

羣,培養人的責任心;

怨,啓發人的獨立思考能力。

這纔是真正的素質教育。“興、觀、羣、怨”這四種能力有了,我相信,今天的素質教育也就成功了。

P186 / 2022-12-02 10:06


- 14 ---

目錄:價值觀只能認同,不能討論

有位民辦小學校長,在教學上做了很多嘗試,名聲特別大,各地辦學。但我認爲他有個大問題沒搞明白。我說,知識和價值觀不一樣,知識是讓人認知的,但是價值觀是讓人認同的。他說,不對,在西方社會,學校裏什麼都可以討論。我說,討論的目的還是最終走向認同,而不是最終走向否定。比如,做人要仁義,可以討論,但是不能討論到最後走向否定,變成做人要不仁不義。基本的價值觀,必須認同。不認同,人沒法在社會上立足。如果我講座上公開說,我就不仁不義,你能把我怎麼樣,主辦方馬上把我轟下去。做好人還是做壞人,你能組織學生討論這個問題嗎?然後有一部分學生選擇做壞人,而你也說可以?

P221 / 2022-12-02 10:46


- 15 ---

目錄:價值觀只能認同,不能討論

我這樣講不是把責任推給老師。我有一點失望的是,每當我和老師們討論這些問題時,不少人是不屑一顧的。你老講這個有什麼用啊,我們改變不了什麼啊。我想問:如果不首先討論這些問題,我們又如何推動改變呢?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可以不接受別人推來的責任,但是,我們自己應該意識到,既然我們在從事教育事業,我們就不能將責任推給別人。我們每位老師,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實際上還是有做點事情的空間的。

P223 / 2022-12-02 10:4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