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九篇“子張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學生的言論。據記載這些言談都是發生在孔子去世以後,而那些先於孔子去世的一些學生均未出現,如顏回、子路等。

上文品讀了“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文中提到有子夏的學生跑來問師叔子張怎麼交朋友。

子張和子夏是有些矛盾的,所以子張並未直接回答子夏的學生問題。而是反問他,“你的老師是怎麼回答你的?”

子夏學生的回答,讓子張很不贊同,後面就又跟他講出了他交朋友該有的觀點。

從中可以看出,子夏的主張有些褊狹。而子張主張容納衆生,來者不拒。

繼續下章: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

註譯:

道:指各種農、工、商、醫、卜之類的技能。

泥(nì):名詞作動詞用,阻滯、不通、妨礙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子夏說:“即使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可取之處,但對遠大的事業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從事這些小技藝。”

有感解讀:

子夏認爲即便是小道也有可取的地方,所以他主張博學多藝,如種地、種菜、看病、算命這樣的小道。

同時他又說“致遠恐泥”,技藝雖然重要,但是一個人如果只專心於小道是不行的,怕的是一個人鑽進去出不來,拘泥於此。因爲學習爲人處世的大道理纔是根本。

所以子夏認爲,君子不要去追求小道。

各種行業,只要你深入地鑽研,都能夠摸索出自然之道。但如果你完全沉迷在其中出不來,那就不是君子該有的狀態了。

一個人做廚師也好,做木匠也罷,可以帶着匠心研究到極致,但還是應該經常思考關於社會的問題,要從手藝中跳出來,不要癡迷,不要一天到晚只想着這麼一點小事。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不要忘了一個君子所要擔負的責任,不要忘記弘揚仁義、弘揚禮樂。

繼續下章: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註譯:

日、月:指每天、每月。

原文解析:

子夏說:“每天能學到一些自己沒有的知識,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這就可以叫做好學了。”

有感解讀: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是溫故,即孔子所提倡的“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

子夏對學生的要求是,每天都能有所進步,能夠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情。

做到以上兩點,就應該算作是好學了。

簡單來說,每天寫筆記,記錄自己學到的東西,也是一種特別好的學習方法。

現在大部分人都用朋友圈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們甚至可以用視頻記錄自己每天學到的新知,分享到各個平臺上。日積月累,自然就會變得博聞強識。

不只要每天記錄,還要打破遺忘週期,可以每個星期、每個月、每個季度、每半年覆盤一下,看看有什麼收穫。

這才叫作好學。好學不僅要有態度,還要有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