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九篇“子张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的言论。据记载这些言谈都是发生在孔子去世以后,而那些先于孔子去世的一些学生均未出现,如颜回、子路等。

上文品读了“君子有三变”,文中先是提到,子夏论述小人之过。

子夏认为,小人如果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因为小人很狡猾,爱耍小聪明,既不害怕自欺,也敢于虚张声势,所以会把事情糊弄过去。

但是他没想过,长期地欺骗自己,其实会反噬自己的内心,真正地伤害自己。

后文提到君子的修养。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

子夏认为,君子远远望去浩然一身正气,凛然不可侵犯,令人尊重而敬畏;但靠近他,却又感觉温暖可亲;并且君子宅心仁厚,心存忠恕,所以说起话来语气温和。

以上就是子夏说的“君子三变”。

继续下章: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原文解析:

子夏说:“君子在得到民众的信任之后才去役劳他们,没有得到信任就去役劳,民众就会认为是在虐害他们。君子得到君主的信任之后才去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会以为是在诽谤自己。”

有感解读:

这里,子夏的说话君子,不是普通有修养的那种君子,可能是一个中产阶级,或者说是一个中层官吏、知识分子,当时称作君子。他们对上要侍奉君主,对下要管理臣民。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才能够让百姓去干活。

“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如果没有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老百姓就会认为自己是被强迫、被无故驱使的。

“信而后谏”:这句话是对上说的。跟领导沟通也需要信任,只有取得信任,才能够跟他提意见,才敢于跟他讲出不同的观点,这才叫谏。

“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如果没有取得领导信任就给领导提意见,领导就会认为你在诽谤他、质疑他,在说他的坏话。

子夏告诉人们,管理者应该先取得部下的信任,然后再分配给他们工作,否则他们很可能心存芥蒂,有意拖拉完不成任务。

部下对上司也一样,如果上司不信任你,你最好还是少提意见和建议,否则你的忠言很可能被上司以为你是在刻意反对他,毁谤他。

总之,取信于人的确很重要。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注译:

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原文解析: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有感解读:

子夏认为为人处世,要分辨和掌握行为的界线,判明这件事情是大节问题还是小节问题。

他认为涉及大德、大原则的问题,不能越过范围,不能违法;对小节问题,则不要过于纠缠,不要求全责备,允许有伸缩的余地。

但是这句话有很多争议。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子夏的担心在哪里。过犹不及是子夏的特点,子夏认为,小问题上出错是可以接受的。

为什么这句话有争议?有人觉得子夏这句话说得特别妙,认为子夏得到了孔子的真传,达到了“无可无不可”的境界。

但是这句话也埋下了很多的隐患,比如有人在做坏事时会引用这句话进行自我辩解,觉得自己是“小德出入可也”。

这句话也很容易引发歧义,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自己的修为应该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很有可能小错误越积越多,最后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误。

但我也坚持孔子的说法“君子不器”,凡事还要因事因环境而定论,该严格时严格,该松懈时也要留一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