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文中内容,还是老子对当时的暴政作出提醒,提醒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提到人民的“饥荒”、“难治”、“轻死”等问题。

老子认为,人民之所以会陷于饥荒的境地,是因为统治者在税收上多加征敛,只为满足自我的贪欲,所以民众饥荒。

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为了争夺土地,扩大疆域称王称霸,政令繁苛,造成民穷财尽,所以难以治理。

而人们之所以轻死,是指统治者私心泛滥,贪求物质享受而不知足。最终只能事与愿违,因为百姓不堪忍受了,自然会站起来,冒死也要把统治者推翻。

继续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柔弱:指身体柔软。坚强:指尸体僵硬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而死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柔脆:柔软脆弱。枯槁:干枯。

草木生长的时候非常柔软脆弱,而死后就变得干枯。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一类。生之徒:属于生存的一类。

所以坚强的东西都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属于存活的一类。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因此,兵强硬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灭亡,树木过于高大就会容易被砍伐和折断。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下:处于下,劣势。上:处于上,优势。

凡强大的一方,往往要处为下位,而柔弱一方反而处在上位。


本章老子再次提出贵柔戒刚的思想,提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三十六章、四十三章和后面的七十八章都有提到。

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中,说明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状态,而死亡的东西都是坚硬的状态。

柔弱,代表着拥有能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在强悍的事物面前表示出退让,能够更好地保全自己;而刚强不退让,在强悍事物的面前不愿退让,就容易遭受损伤,严重时则会消亡。

所以,往往已经死亡的事物,都会体现出强硬的一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