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更大的價值不在於它是什麼,而在於它可以是什麼。

看見的價值(力量)既在於被誰看見也在於看見之後可以怎麼做,而不是說大家看見了會怎樣(前者是差異個體,後者是綜合普遍)。

談大家的時候很多事是無法談的。

雖然都是衆生,覺者也是從衆生中來,但不能指望覺者的衆生,這是不切實際的。

而覺者要做的是引領,啓迪,是一種類似於“我所說的一切,無非是提醒後到達這個路口的人,你絕不是隻有一條路,而是四通八達的,你可以做出選擇。”的存在。

這事兒是未來的希望,這也算是數學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一種系統的解題思路——它背後是邏輯的、是辯證的,是證實的而不是證僞的。

當然,這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做到,但確實未來的可能性就蘊含其中。百家爭鳴的前提是允許各自文明發展的時代背景作爲基礎,但它不是脫離歷史去只談當下。

爲什麼說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覺者呢?就像當大家都忙於求生的時候,你告訴別人還有別的選擇,只會當成神經病(比如尼采,尼采與大衆格格不入)或者拿去祭神(比如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讓大家顏面掃地)。但是,不能沒有人去做這些事,否則容易斷送未來。

邏輯的基本原理就在於證實而不是證僞。就像有神論和無神論的爭議,就在於無法證僞也無從證實。但邏輯的妙用不在於此,邏輯的前提是你得先存在一些事實,然後再去探討這件事的真相如何。是證明已經存在的事物的真實性或者說它是怎麼來的的一個逆推或向前推進(科學的作用也在於此),是指向真相和未來的,而不是虛頭巴腦地亂用、亂彈琴。

批註:只談感想卻沒有知識是缺乏力量的、是膚淺的、是浮表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