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期【教學設計】

《十五從軍徵》教學設計

        文/高平三中  張永剛

【設計說明】

      《十五從軍徵》是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詩詞曲五首》中的第一首。這五首詩體裁廣泛,詩詞曲盡在其中,可以說是展示了我國詩歌的發展歷史與無限魅力。《十五從軍徵》是一首古樂府,教學這首詩,可以考慮朗讀手法、品析手法的詩意運用,在朗讀和品析中,讓學生理解漢樂府語言質樸,長於敘事的特點。

【教學設計】

教學鋪墊:

      1.樂府: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爲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多收錄在宋人郭茂倩彙編的《樂府詩集》中。《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南北雙壁”

        最大的特點:敘事性強,語言樸素自然。

        2.背景:漢朝時,北部邊界時常受到匈奴的威脅,戰亂頻繁。統治階級大量徵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幾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這首詩就寫了一個老兵回家後見不到親人的痛苦經歷。

課堂活動:

一、朗讀詩歌,感知詩情

      1.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阿(a) 冢(zhong)  竇(dou)  雉(zhi)舂(chong) 羹(geng) 飴(yi)

      2.朗讀詩歌,讀好節奏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3.朗讀詩歌,讀出感情

        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詩歌,體會詩歌感情,讀出“希望——失望——絕望——茫然”的情感變化。

二、譯讀詩歌,把握詩意

        活動內容:請同學們根據詩歌內容補充翻譯整首詩,注意押韻。

        十五少年參軍出征,八十老翁才得還鄉。路遇同鄉便把話問:“我的家中還有誰人?”“從遠處看那是您家,墳墓相連松柏滄桑。”

        ……

        步出庭院向東張望,悲從中來淚滿衣裳。

        師生對話,完成譯文。

        學生誦讀譯文。

        十五少年參軍出征,八十老翁才得還鄉。路遇同鄉便把話問:“我的家中還有誰人?”“從遠處看那是您家,墳墓相連松柏滄桑。”野兔亂竄出入狗洞,野雞亂撲飛上房梁。野生穀子長滿庭院,野生葵菜佈滿井旁。春罷穀子拿來煮飯,採摘葵菜用來做湯。羹飯全熟端將出來,舉目無親與誰共享?步出庭院向東張望,悲從中來淚滿衣裳。

(以句爲單位,男生讀原詩,女生讀譯文。)

(以句爲單位,女生讀原詩,男生讀譯文。)

(以句爲單位,教師讀原詩,學生讀譯文。)

三、品讀詩歌,理解詩旨

        話題:這一句詩撼動人心。

        師生對話,教師點撥。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運用誇張的手法,說明主人公從軍時間之長,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同時概括了老人的一生,一生征戰,何等悽苦。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借同鄉人的語言,寫一家人的悲慘生活。松柏蒼蒼,墳墓累累,多麼淒涼。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人亡院荒,衰敗荒涼,以哀景寫悲情,多麼悲傷。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以阿誰?

        老人的痛苦不僅是生活的痛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內心的痛苦。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此處是動作描寫,進一步抒發了老兵心中的悲哀。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

教師小結:

        語言質樸撼動人心,

        敘事之中飽含深情。

        本詩揭露了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迫害,令人唏噓。

課堂尾聲:

        反對戰爭,渴望和平,從古至今都咱們每一個老百姓的心願。但是即便在今天,在這個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國家和地區的發生着戰爭,面對此情此景,請你說幾句話。

教師小結:

        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對戰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