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到什麼地方呢?我的根就在這裏。”

對我來說,去外地生活,即使什麼也不做,那也是不同的。它在我看來,相當於一種提高洞察力和得到教育的方法,一塊通往成熟的墊腳石。

當然,我也曾嚮往在家中過着隱居般的生活,專心地創作,最好是還能夠寫出一些地方特色的內容來。就像把文化想象成由很多板塊拼接成的,我希望佔據某一個小板塊,成爲那個板塊的參與者和創作者。繼而帶動更多人想要去了解更多的地方、人、文化(這是每一個創作者的魅力所在不是嗎?影響更多的人去理解和熱愛我們生活的大地)……但是,我深知自己還並不具備那樣的能力。我是說,我並不確信自己可以成爲一個作家。

所以,這種時候需要接受和學習各種教育,需要去了解更多的人、體會不同的文化、感受着某種疏離和聯繫。如果在家裏或在家鄉,它將很難實現的。是的,太熟悉了。

熟悉對於創作者而言很不友善,熟悉總會讓我們分不清重點,就好像哪一個都是重點又或者相反(但我們都知道,這幾乎不可能),實在難以取捨。而且,熟悉還有個不好的地方,它很容易讓我們忽略掉很多東西,你以爲你瞭解實際卻不是那麼回事兒的東西(由於缺乏參照物,將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再有就是,熟悉很容易讓人束手束腳,我是說,在情感上難以自持,尤其是在需要“評判”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不盡然全是美好才更接近真實),下不去手。熟悉還有一個大的隱患,是針對思想的,大家都知道,思想往往不由自主且需要引導,完全靠個人的理解和想象是不足以支撐起成熟的思想的,需要不同的聲音和觀點的碰撞,尤其是根深蒂固的觀點(它是地方特色文化結構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認識它。

所以,知道了吧。我的選擇並非盲目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當然,不排除還有未發現的部分,且我已經意識到了,那就是:恐懼和不安——那是一種脫離羣體的不自在(不自然)的狀態。

人主要的文明都發掘於羣居生活,脫離它又能走多遠呢?

就像我們的信仰可能是錯的,我們都賭不起這一點(一生爲了一個信仰去活或去死,萬一錯了呢?只有活下去才能看到,最好是活得久些)。所以,我只能儘可能地去發現不同,然後從不同中不斷認識自己,也在不同中去完善和糾正,儘可能地不要偏離太多。

不得不說,這可能和年紀有關(年紀帶來的影響或者說經驗和教訓,它們教會我,別那麼輕率地決定,也別那麼偏執和衝動,因爲它所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我承擔不起)。以前,我是從來不顧後果的,也不會想到這些,畢竟年輕嘛。

爲什麼現在會想到這些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有些東西你確實抓不住。很多看似是機會的、機遇的,它在你生命中經過,你也有野心想要抓住它們,但當你伸手的時候,你就能清楚地意識到它們太沉了,自己並不具備相應的力量。這就是把握不住。說白了,這就有點像我們的很多“錯過”,它是真的嗎?我不這麼認爲。我更傾向於認爲:雖然它來過,也確實存在,但以當時的自己的情況來說,錯過纔是對的。就像老鼠發現了糧倉,結果由於喫太飽就只能卡在洞口,甚至可能會撐死,誰知道等待它的會是什麼呢?

所以說,有些“錯過”,很可能它是在保護你。

這也是爲什麼我寧願在外地生活,也不願意呆在家裏發展的緣故了。但,請相信我,我終會回到家鄉的。因爲我是那裏出來的,永遠不能,也不想再成爲別的什麼地方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