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音樂家的跨界之作,進入“音樂的極境”

《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雖由指揮家撰寫,卻在巴赫生平故事以外,大篇幅地論述了巴赫何以成爲巴赫的歷史成因,以及巴赫那巍峨如建築羣般的音樂體系的思想內涵。能寫出這樣一本大著的音樂家不多,考慮到該書的作者約翰·艾略特·加德納還有另一個職業身份——歷史學家,所以這本《巴赫傳》並不能改變我對音樂家跨界寫書的偏見:他們所寫的,不就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音樂圈裏那些鮮爲人知的名人軼事嘛。

然而,今年讀到的三本音樂家撰寫的書籍,卻打碎了我的管窺之見。

唱出了晃動着的陽光


讀到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的文字,純屬意外。2021年年末,《收穫》雜誌開始在其知名欄目“生活在別處”上連載田浩江的文章。

乍一看到田浩江的名字,我一個愣怔:此田浩江就是那位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嗎? 確認無誤後,《散記佛羅倫薩》的文字映入眼簾:當“記憶太雜,經歷的事情太多,不知如何下筆,開了幾次頭都沒有寫下去”——讀到此處,我暗自出了個主意:佛羅倫薩擁有1000餘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您利用工作之便逛遍佛羅倫薩的博物館,然後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一一記錄下來,不就是一篇絕佳的佛羅倫薩散記嘛——田浩江倒也的確寫了一些參觀博物館的心得,但他更關注的是自己深愛的歌唱事業能給大家帶去什麼,所以,

《散記佛羅倫薩》後,《收穫》又陸陸續續刊登了田浩江的長篇散文《保羅·寇泰》(成書後改爲保羅·科泰)、《角鬥場上的<圖蘭朵>》《石灰岩上的歌劇院》《大師小澤》和《山楂樹》等。這些篇什,回顧了他經過多重波折終於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舞臺的艱難過程,回憶了他被世界歌劇舞臺接受前所受到過的善待,記錄了猶如職場的歌劇舞臺演員之間相愛相殺的故事,描述了大師何以能成爲大師的精彩細節……千頭萬緒,最終田浩江都會將他的訴說歸結到自己鍾愛的歌劇藝術能否給大家帶去晃動着的陽光。一位歌唱家偶或用文字留存的過往,居然與他在歌劇舞臺上塑造的人物形象同樣光彩照人,所以,得知田浩江的文章要結集出版,我就想着要通讀一遍全書。

這一決定是對的。只有通讀了《角鬥場的(圖蘭朵)》(三聯書店2022年版),我們才能體會到,爲了讓熱愛藝術的普通人在舞臺下感受到“屋子裏的陽光都晃了起來”的瞬間,與田浩江合作過的藝術家們都付出了什麼。

在科羅拉多歌劇院,訓練過帕瓦羅蒂、多明戈、薩瑟蘭、米爾恩斯等歌劇界大腕的歌劇指導路易斯聽到了田浩江的天賦後,決定免費爲田浩江授課,並與他一起細摳參加比賽的曲目。路易斯此舉,當然是想讓田浩江成爲她與丈夫奈特共同主持的科羅拉多歌劇院的臺柱子,可當他們得知田浩江拿到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合同,雖萬般不捨,夫婦倆還是放走了田浩江,並給了田浩江一顆定心丸:在那裏待不下去就回來——要知道路易斯與奈特是因爲與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高層意見不合纔不得不離開紐約到科羅拉多創建歌劇院的——初讀被田浩江寫入《路易斯與奈特》的這段,我不能理解這是爲什麼?答案在這篇文章的尾端。那時,已經80歲的奈特到意大利維羅納欣賞田浩江演出《圖蘭朵》,看得興起,給剛下舞臺的田浩江講了一個故事:很多年前,《圖蘭朵》“第一場演出開幕之前,多明戈說要給我一個意外,結果在他唱那個著名的詠歎調《看篝火熊熊》時,在最後一個無限延長的高音上,他就一邊唱着高音,一邊一級級地跳上高高的臺階,把高音一直拖到觀衆席最高處才停!別忘了有兩萬五千人坐在那裏!觀衆那種瘋狂我根本沒見過!” 何以會在那一刻想起那一幕?因爲奈特看到自己已故的妻子路易斯相中和訓練過的演員,給舞臺下的觀衆帶去了晃動着的陽光。

功夫全在演奏之外

作爲上海各大演出古典音樂場所的常客,怎麼會不知道張昊辰呢?我服膺他用鋼琴詮釋的每一首作品,但是,一個90後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就要用一本書講述演奏之外的故事,書裏會寫些什麼?我覺得我猜得到。所以,若不是好友在微信朋友圈竭力推薦他的《演奏之外》,我可能會非常遺憾地錯過這本書。

“我覺得假以時日,他(張昊辰)可能就是中國的查爾斯·羅森”,點評中有這樣一條。查爾斯·羅森是誰?《鋼琴筆記:鋼琴家的世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簡明指南》《意義的邊界:三次非正式音樂講座》《音樂與情感》《古典風格》等書的作者,願意細究古典音樂何以生命力強勁的古典樂愛好者,沒有不知道他的。

張昊辰是第十三屆範·克萊本金獎的獲得者,這項與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稱爲世界三大鋼琴比賽的賽事,向來是衆多年輕鋼琴家證明自己的舞臺,不到20歲就問鼎此項賽事,絕對是張昊辰人生中的華彩樂章,但在《演奏之外》中,他卻隻字未提。那麼,他又在書裏寫了些什麼呢?收錄在《演奏之外》(北京日報出版社2022年版)的,均是與張昊辰的職業相關卻又遊離在外、能充分顯示一個年輕鋼琴家思辨能力的文章。

《演奏之外》共分四輯,以第一輯爲例,四篇文章的篇名分別爲《聆聽的三種空間》《歷史與迴歸》《康德的矛盾》和《看不見的博物館》。一個常年奔走世界各地履行演出合約的鋼琴家,演奏之外居然還有閒暇啃讀被很多人視爲畏途的哲學著作?讓人不禁疑惑。

相對於其他三篇文章談論到的書籍,《康德的矛盾》中所涉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我更爲熟悉一點,因而敢說,整篇文章閃爍着這位90後鋼琴家閱讀哲學典籍後的思想火花。他並非人云亦云,而是有他的再認識,即在精讀康德的“三大批判”後重新認識已然非常熟悉的古典音樂的心得:“‘自律即自由’,同樣影響了19—20世紀音樂的歷史。在一個音樂不斷被文學化、戲劇性的時代浪潮中,有一羣人肩負道德的使命,不願看到它被其他藝術所挾持:這一切在他們的眼中,無不是對其‘自由’的侵犯。這纔是切入‘純音樂’與‘無調性音樂’的關鍵:蟄伏在形式主義深處的,不是美學,而是一個道德的動機——漢斯利克、勃拉姆斯等人真正試圖捍衛的,不是音樂的‘美’,而是‘自律’。”這一段思考,清晰地解釋了一般樂迷很難聽懂的無調性音樂爲什麼會橫空出世。這還在其次,張昊辰的再認識必將影響到他對古典音樂文獻的詮釋,而讀過《演奏之外》的樂迷,再去聆聽本以爲非常熟悉的曲目時,多少能聽到其中的思辨色彩,而這,正是古典音樂得以常青的關鍵所在。

在音樂家的“無詞歌”裏忘乎所以

平心而論,我是因爲好奇而非要選讀劉索拉的《浪跡聲涯》(作家出版社2022年版)的,我想確認,這一次劉索拉會將什麼付諸筆端。

時光倒流30年,劉索拉會寫什麼恐怕不是問題,這位以小說《你別無選擇》名噪一時的小說家,儘管姓名裏滿滿都是音樂元素,儘管成名作裏顯而易見有她就讀過的中央音樂學院的特徵,但劉索拉以一篇別具一格的小說已將自己定位成了小說家,不是嗎?

然而,在贏得聲名後,劉索拉並沒有在小說家的軌道里安分守己。從《你別無選擇》到《浪跡聲涯》的30多年裏,撇開那些公開出版的唱片不論,僅以文字面世的劉索拉作品,就有《行走的劉索拉》《你活着因爲你有同類》《尋找歌王》《口紅集》《女貞湯》《醉態》《渾沌加哩格楞》《語音畫》、伊甸園之夢》等等。

過於活躍的劉索拉,擾亂着我的視聽:她到底是作家還是音樂家?我特意找到“劉索拉與朋友們”的演出視頻,試圖精準定位劉索拉,站在主唱話筒前總是哼唱着無詞歌的劉索拉,對我而言要比寫小說的劉索拉,難懂多了。

書名副題“劉索拉與朋友們”跟她的樂隊重名,顧名思義,《浪跡聲涯》闡述的是她的音樂。以樂隊成立至今排練和演出照片爲線索,以對話形式完成的這本書,的確向讀者傳達了她的音樂智慧,但更爲可貴的是,劉索拉令人信服地拽掉了聆聽者與音樂之間的無形隔斷。

什麼是聆聽者與音樂之間的無形隔斷?薩義德有過這樣的表述:當今音樂教育的專門化和技術化,使得音樂已從其他生活領域中孤立出來,不再被視爲知性發展的必要層面,音樂的世界正在成爲一小撮知識單薄的專家構成的小社會。將薩義德的批評通俗化,就是有些所謂的專家讓音樂愛好者產生一種錯覺,認爲自己只能是被動的聆聽者。

但劉索拉說,每一個熱愛音樂的人都是音樂創作的參與者。能夠在音樂中忘形的樂隊纔是好樂隊,是貫穿《浪跡聲涯》的主題句。聽話聽音,她何嘗不是在告訴讀者,聽音樂的人只有在音樂中忘情繼而忘形,纔算習得了音樂的真諦。

三本書三種境界。若要細究,《角鬥場的(圖蘭朵)》通過記錄藝術家的演出生涯,告訴讀者藝術何以值得我們去追隨;《演奏之外》則提醒已經沉浸在音樂中的樂迷,要學着聽到偉大的作曲家流露在他們作品裏的思辨色彩;至於《浪跡聲涯》,更是告訴大家,我們與音樂之間應該零距離。帶上田浩江的音樂家故事和張昊辰的音樂哲學,如劉索拉要求的那樣心無旁騖地投入音樂,我們大概就體驗到了薩義德所說的“音樂的極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