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有效考核

第四章 有效的考核要领

>> 考核的标准,必须以“对并没有用”为前提。因为对未必圆满,结果和错并没有多大不同。错,当然不可以;对,真的没有用。大家才知道追求圆通与圆满。

【管理与建设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与目标,但为了便于考核,往往会把这个方向目标具体化、精确化,在此过程中,方向与目标发生一次变形损耗;围绕具体化精确化的目标,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并组织各类常态检查,这是二次变形损耗。我们都很在意检查考核结果,认为考得好的就是强的对的,而从最初的那个方向与目标看,却不一定就是如此,很可能此时的考核标准已经牛头不对马嘴,离题十万里了。】

>> 中国人所重视的是非,是圆满中分出来的是非,而不是为了分是非弄得彼此不团结的分离式是非。表面看起来,不分是非,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清楚得很。因为考核的目的,在救人而不是用来杀人。使同人知过必改,重新做人,远胜于做不好就开革掉,绩效不好就应该走人的消极处理方式。

>> 对是不够的,不可以就此满足。对之外,必须顾及每个人的面子,不伤害任何人的感情,才算是圆满,不致产生意想不到的后遗症。在圆满中分是非,是中国式管理的考核重点。

【是顾及而不是完全顾及到,领导者毕竟精力有限,但需要具备这种意识,有这种待人意识,至少不会对部属犯下很低级的错误。】

>> 第一,平时要以广结善缘的态度,结识各种关系的重要人士,以便必要时商请助一臂之力。平日多烧香,紧急时才会比较心安。没有事情时,多找机会开拓人际关系,是圆满中分是非的基础。

第二,任何时候,都不要随便得罪人,以免山不转人转,有一天发生“不是冤家不聚首”的痛苦场面。由于各种关系牵扯不清,往往得罪了一个人,等于惹火了整个圈圈,岂非自找麻烦,和自己过不去?

第三,要慎重考虑,自己需不需要加入某种党派或势力圈?因为伦理关系是天生的,不可能一厢情愿地要当某人的亲人。但是党派或势力圈则是后天形成的,可以由自己决定要不要加入。

【这些东西,对于有些人而言,真的天生的,有些人则是需要不断学习,有的人更是一辈子学不会,或看不上不愿学。对于大多数人来,是必须得学的。】

>> 就算不打算加入任何派系,也应该对组织中的各种关系有所了解,给予相当的尊重,并且自己提高警觉。要圆满中分是非,必须格外小心谨慎,一切想好了才能开口,一切想妥当了才能动手。努力工作没有用,用心做事才要紧。

>> 第一,在公开的会议中,将责任推给制度,而不直接指出犯错误的人,以顾全他的面子。

>> 第二,会后把应该负责任的人请来,私底下和他沟通,让他放心地把一切缺失说清楚。主管的态度很明朗,此时再不坦白,罪加一等;若是坦诚说清楚,大家想办法,比较方便下台。

>> 第三,给他机会,让他能够“善补过”。除非事态真的十分严重,必须有所惩戒。不然的话,把缺失弥补起来应该优先于把错误的人付诸惩罚。

认真地把缺失矫正过来,设法把不良的后果修补起来,这才是检讨的真正目的。

>> 一方面记取教训,切勿再犯;另一方面力求补救,设法把缺失降到最低。这种“不贰过”的精神,才是值得发扬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事十分谨慎,有过失要认真检讨,却不一定非公开出来不可。要紧在减少损失,不要造成遗憾。

>> 中国式管理的考核心态,最主要的特征,应该是“救人而非杀人”。

帮助人把问题解决好,督促人把水平提高好,而不是想办法把有问题的人与问题一并干掉。】

>> 考核是一种激励措施,用来救人,这才是积极的、良性的、正面的、性善的、人本的思考方式。

>> 首先,考核必须配合事先订立的目标。没有目标,根本谈不上考核。没有目标的考核有如法官断案时采取自由心证,非常危险而不可靠。目标的订立,又必须是当事人自己的主意,不应该是上级主管替他订立的。

>> 让员工自行订立计划,寻找目标,大家有了全力以赴的指标,不至于产生“自生、自灭”的彷徨。

如果我自己制订目标,你来考核我的目标实施,我肯定会把目标定的很简单,便于实现,这是为自己找退路,而不会故意定的很难,最终很有可能给自己难堪。所以,领导者要对此适当把关。

>> 提醒必须及时,不然误了时机,提醒已经失去时效,变成纯属指责,于事实并无补益,不算是救人了。

>> 总之,一切以“确保部属圆满达成预期目标,获得良好考核成绩”为共同努力的目标,随时随地站在部属的立场,善意提醒,即时辅助。不但考核的结果皆大欢喜,而且在整个考核的过程当中,与部属建立牢不可分的一体感,同心协力,群策群力,皆顺利展现。

>> 主管抱持“看你有多大能耐”的心态来考核部属,已经形成敌我对立的不利态势,离心离德,从此开始而越走越远。主管站在高处,看部属互相斗殴,然后评定胜负。

上下级之间,机关基层之间,应当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感情,非常重要。缺乏同志感情,自然就会制造阶级对立。

>> 主管用救人的心态来考核,不但对部属有利,对主管自身也大有助益。

>> 存心杀人,须知人是杀不完的,往往终究杀了自己。存心救人,也要觉悟人是救不完的,唯有念兹在兹,不厌不倦,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情,丢弃“功劳”的念头,更不必寄望部属“知所回报”。以平常心救人,才是菩萨心肠。中国人以“释家”思想来考核,满心“救人”而非“杀人”,其真义在此。

期待部属有所回馈回报,必会遭遇失望和打击,影响工作动力,无欲无求,念兹在兹,才是更好的状态。

>> 见到比自己表现得好的人,要用心向他学习;见到比自己表现得差的人,不必嘲笑他,反过来看看自己有没有不足之处,以免有一天表现得跟他一样差。

>> 现代化的见贤思齐,逐渐变成“见到西洋人的所作所为,务须尽力学习”,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形成“见到中国人的行为,赶快从丑陋面来加以解说,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不是普通的中国人”。缺乏自信的人,实在没有资格说什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他山、自山的来龙去脉,没有一样弄得清楚,何以攻玉呢?

>> 过失是争出来的,不是推出来的。大家争责任,责任自然分明;彼此推责任,就会归咎于权责不清。大家争着承认过失,大大小小的缺失都会说出来,很容易认清过失的真相,下次比较容易避免;大家互踢皮球,把缺失推给对方,推来踢去,始终抓不住要点,不久便会重蹈覆辙,一犯再犯。

>> 孔子最担心的是“不善不能改”,发觉自己不对,还不能革除。要改变自己的不对,必须有面子地承认不对的地方,才会下决心加以革除。

>> 有意的、违法的、大的过错,当然要罚。罚大的,不罚小的,大家自我检讨的结果,才会放心地说出来,只要下决心革除“不贰过”,就可以无大过了。

>> 每年的12月份,实际上就是第二年的开始。这时候上司应该把部属个别请来,跟他谈一谈明年的工作计划,告诉他有哪些工作等待他去做,让他明白只要把那些工作做到什么样的标准,他就有功劳,可以获得一些暗盘的奖励。

新的一年开始,首先是理思路、指方向,并开始绩效考核,逐月或逐周记账结算,累计到年底,再算总账。

>> 先给他期待,让他好好去达成,然后再来奖励他。这种“立于不败之地”的考绩方式,才能鼓励员工,稳当地表现,必然地获得,丝毫没有下赌注的不安定感觉。因为功劳是上司期待自己去达成的,从而更加有把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