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幹部(2)—瞭解人性

>> 做好乾部,先了解人性

【幹部就是做人的工作的,既做普遍性的共同性的人的工作,也做個別的特殊的人的工作】

>> 不執着是第一特性。中國人相當複雜,不但想到“我”,還要顧及“你”,更不能忘掉“他”。所以,在中國做中層幹部,必須十分了解中國人的特性。

>> “持中致和”是指既要堅持原則又能和諧相處,所以“和”就是廣結善緣,用“廣結善緣”來“堅持原則”,既會做人又能做事,叫作“致中和”,纔是真正的圓滿。

【幹部的鏈接性,既對上對下鏈接,又與左右相交,作爲上下左右聯通的一個節點,需兼顧原則性就與靈活性,原則性就像一個軸承,金屬與金屬之間的咬合,而靈活性就像軸承內的潤滑劑,二者缺一不可】


>> 中和行爲的第二特性是“不受管”

>> 人不能管,談什麼管理?不用擔心,不能管的,要“理”。你理他,他纔會理你。如果理不好,那就應該“安”他,你盡力安他,他自願賣力,安人比理人高明,理人比管人有效,可惜大家一心一意想要管人,以至於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搞亂了,員工不可能好好工作,更談不上什麼績效。

【所以說,管理就是激勵,激勵就是滿足需求,其他都是小道。】

>> 不必操心——操心根本沒有什麼用,因爲你越急,員工越不急。只要安他,讓他身安心樂,他就會自己去操心,變成他急你不急。

>> 需要時要你管,不需要時又不要你管,這纔是中國人“不受管”的真相。

>> 想做好乾部,你應該在下屬需要時纔來管他,即平時充分準備,需要時亮出錦囊妙計,而不是和下屬一起在困境中愁眉苦臉。預測、前瞻不是平日說着玩的,而是緊急時要露一手的。


>> 中和行爲的第三特性是“愛講理”。

>> 溝通”與“多言”完全是兩回事,要溝通,卻不多言,纔是有效的溝通。

>> 讓他自己講——中國人愛講理,又常常認爲自己說的纔是道理,別人說的都不盡合理。在管理上只要有辦法“讓他自己講”,他就賴不掉。

【同樣的決策,領導人一言堂定出來的,還是一羣人七嘴八舌討論出來的,或是逐個徵求意見,讓他們把決策方案說出來,順着他們的意見去拍板,那是很不一樣的。領導者要把自己的想法,變成部屬自己的意見,纔好!】

>> “合情合理”、“合理合法”,“情”和“法”兩者,都要把“理”拉進來,足以證明中國人最講道理。一切管理行爲,不執着到合“理”的程度,不受管也合“理”地接受管理,那纔是真正合乎中國人的“管理合理化”!

>> 言無不盡”時,也不要忘記“逢人只說三分話”,因爲彼此雖然關係密切,但是有的話可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所以必須有適當的保留,說三分留七分,那七分就心照不宣了。

>> 中國人很少說“聽他說什麼”,反而常常告誡他人:“看他怎麼說。”也就是說,中國話不能只用耳朵聽,應該配合用眼睛看。

>> “心眼”要大,才聽得真實。“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兒”,就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隨便”——考驗你的誠意。 “隨便”表示具有“僅憑物質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必須用精神來補足”。

>> 送別人禮物,如果東西非常好,你也要輕描淡寫地說“隨便買的”,這不是謙虛,而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精神重於物質。同時,也希望對方不會有“受之有愧”的負擔。如果東西並不好,一句“隨便”,表示“我已經盡力,希望你能夠諒解”。只要盡力而爲,對方多半是會體諒的。

>> “隨便”——我有看法,但不便說。“隨便”,以合理爲原則。

>> “你自己想想,怎麼才合理。只要合理,我當然就隨你的便!”

>> “隨便”絕不是“馬馬虎虎”。將心比心,我們既不希望人家“馬馬慮虎”待我,當然也就不可以“馬馬虎虎”待人。該“隨便”才能隨便,不該“隨便”絕對不能隨便。我們一方面不能隨便說“隨便”,另一方面也不能隨便處理別人的“隨便”。以“不隨便”的態度來“隨便”,才合理。


>> 只要保證他的安全,要他表明贊成或反對的立場,其實並不難。

>> 在人際交往中,圓通的人不應該直接問別人是否贊成或反對,以免給人別有用心之嫌,一般只問語氣較弱的問題,如“你有什麼看法”。

>> 你要記住,“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爲”,很難“對事不對人”,所以要把人和事聯繫在一起。你聽到一句話,如果不清楚是誰說的,就不要急於判斷它究竟是對還是錯、是真還是假,首先是要弄清楚對方是誰,這是開展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 在公司裏,如果你的職位比我高,那你說什麼都比較正確;如果你和我平級,那就以“來而無往非禮也”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的職位比我低,我不會以大欺小,但也絕不容許你以“下”犯“上”。

>> 如果上司冤枉你後,你保持沉默,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負重,其實不然。上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發,就會覺得奇怪:“這個人怎麼回事?難道我冤枉了他?”於是,他自然想着解開謎團,結果發現自己確實冤枉了你,並由於自己內心愧疚而善待你。

>> 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纔不會上當 ,“小心不要上當”,並不是“不要相信別人”,而是不給壞人可乘之機。

>> 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

>> 要改變對方,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改變自己。

>> 一個人在不清楚對方的意圖時,是不會承認自己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的。因此,貿然問起別人之間的關係,很難得到正確的答案。明明認識卻裝成不認識,這種不合理的行爲完全是因爲甲不合理在先。

>> 先說明自己的目的,再去問對方,以便給對方斟酌的空間,這纔是合理的行爲。不要責怪別人不誠實,不要認爲一切不合理都是“我”以外的人造成的。殊不知種種缺失,實際上都與“我”密切相關。

【確實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背景信息不清楚的情況下,貿然請示報告或問東問西,經常讓人很惱火。信息不明,就很容易決策失誤】


>> 人們歷來崇尚君子,但事實上君子鬥不過小人的情況比比皆是。因爲小人非常重視人際交往技巧,善於打動別人的心,進而抓住別人的心。而君子往往覺得自己做事憑良心,不必講究什麼技巧,因而常常得罪人。

>> 人怕出名,豬怕壯。人的名氣越大,麻煩就越多。越有能力,承擔的責任越重,能者必須多勞,沒有人會感激你,而且容易招人嫉妒。因此,不如隱藏實力,凡事量力而爲。

>> 深藏不露並不是不露,而是站在不露的立場,求得合理的露,以免露得過分或不及,對自己有害。有能力必須合理地表現,凡事量力而爲,才能恰到好處。


>> 什麼都要爭,最後就會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在爭什麼,爲何要爭。而且會給別人留下惡劣的印象,使大家提高警覺,甚至聯合起來,一點機會都不給你。因此太喜歡爭的人,經常什麼都爭不到。

>> 只有該爭的爭,不該爭的捨棄,把“爭”和“舍”結合在一起,爭到好像沒有爭一樣,才圓滿。

>>“ 讓”並非消極的“讓”,而是在冷靜思考之後,讓最合理的人來做最合理的事。

>> 如果讓來讓去,最後覺得自己纔是最合適的人選,這時候就應當仁不讓。此時,關鍵在於把握“當仁”的尺度,要從事情的性質、輕重、緩急、大小來判斷。


>> 凡是說錢財是身外之物的人,大多都很小氣。因爲一個人如果心裏沒有某種弱點,就不會強調它。例如一個人缺乏信用,就會強調自己重信用,通過不斷地強調,讓別人上當。

>> 一個人愛佔“小”便宜,表示這個人不貪,因爲貪心的人只想着佔大便宜。

>> 在合理的範圍內,大部分人比較喜歡佔小便宜,但是也明白“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的道理,因此想要別人幫忙,只要施以小恩小惠即可。如果施以“大恩大惠”的話,會讓別人心生警惕。

>> 面子就是羞恥之心,一個人連羞恥之心都沒有,那就無藥可救了。

>> 爲他人保留顏面,對自己有百利而無一害。對方會因此心存感激,會想方設法報答你。有時候,給別人留面子,比給他金銀珠寶更有用。

>> 見到有人適當地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你大可一笑置之,不必拆穿他,否則他丟了面子,會恨你一輩子。

>> 騙自己,不但沒有人會同情你,反而惹人笑話,當然要極力避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