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四 自作聰明,不知避禍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翻譯】孔子說:“人人都說:‘我是明智的’,但是在利慾的驅使下,他們都卻都像禽獸那樣落入捕網木籠的陷阱中,連如何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說:‘我是明智的’,但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也不能堅持下去。

人們不能避開災禍,是因爲不懂得中庸的道理。事實上,陷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中庸也是可以長期堅持的,這些人們都明白,關鍵還是看人們怎麼做。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認爲自己很聰明,自己在各方面比別人高明,結果卻應了那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在中庸思想中,也有關於這一點的論述,那些自作聰明最終害了自己的人其實是自己給自己設了一個陷阱,卻不知道逃避,最終得到一個淒涼的下場。

在社會中,我們身邊從來不乏自作聰明之人。自作聰明似乎已經成爲一些人的一種通病。這些人往往非常盲目地認爲自己是衆人中最具有智慧的,別人都沒有自己優秀,看待問題沒有自己深刻,他們相信自己明白一切事物的真理,大有一種“真理只握在我手中”的自豪感和自負感。結果,他們往往沉浸在自己的“聰明”裏面,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面目,喪失了對事物的判斷力。

自作聰明者由於自以爲是,沒有自知之明,所以做起事情來往往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他們在自己所謂的“聰明”的矇蔽下,已經不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也不知道事情做到什麼程度就已經恰到好處了,再做下去就不完美了。他們不懂得中庸之道所說的適度爲美的深刻含義,也不懂得“無過之而無不及”的大智慧。

由於這些“聰明人”做人做事不懂得奉行中庸之道,結果往往自投羅網,一敗塗地。這些羅網,有的是他們的敵人爲了報復他們而編造的;有的是他們所謂的“朋友”爲了陷害他們而編造的,他們沉浸在所謂聰明的夢裏,早已分辨不出哪些朋友是與他們肝膽相照,哪些朋友是與他們貌合神離。

其實還有一類羅網與陷阱,是他們自己爲自己編造和挖掘的,更準確地說是他們的“聰明”爲他們挖掘出讓他們一敗塗地的陷阱。

“淹死的人都是會水的”,雖然話俗卻理不俗,其實可以說是對中庸之道的一種比較通俗的解釋。這些人不懂得謙虛謹慎,秉持中庸,而自以爲是,自命不凡,不懂得什麼叫作適可而止,最後,自己釀的苦酒,還得由自己來喝。那些所謂會水的人,自認爲自己水性高超,無論多麼深的水池塘都敢下,多麼急的河流都敢遊,別人不敢嘗試的遊法他們敢遊,結果會水還不如不會水,白白丟了自己的性命。

然而,我們也許會問,那些人爲什麼要自作聰明呢?我們每個人的心裏,其實都有一種被別人認可、被別人尊重,甚至被別人讚美的渴望。這種渴望,也是我們發奮圖強,不甘人後,努力去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目標的動機之一。這種渴望,如果我們給它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它就叫作進取心;如果給它取一個難聽的名字,它就叫作虛榮心。拿破崙大帝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驚世駭俗的話,他說:“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催人奮進、建功立業的,除了虛榮,還有何物?”

其實,這種渴望本身無所謂好壞,它是一箇中性的東西,最終決定好與壞的,是我們如何去運用它,何時去發揮它的潛力,何時去抑制它的無限膨脹。這時候,我們需要的就是中庸思想,需要用中庸之道的智慧來駕馭好我們的渴望。中庸之道讓我們懂得適可而止,知道何時可以開始,何時應該收手,做到恰如其分。

其實,我們每個身上都有“人無我有”的優點,同時也具有“人有我無”的缺陷,這一點無法避免,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而那些自作聰明之人,往往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故意迴避和掩飾自己的缺陷。越是他們不知道的地方,越是他們不明白的東西,他們越是表現得很內行,很有見解。其實,這不過是他們那顆過度膨脹的虛榮心在作祟。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一生命運坎坷,官場起伏不定,幾經貶謫。就是這樣一個人,曾經爲自己剛剛出生的兒子寫了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吾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爲什麼要這麼寫?難道飽讀詩書的蘇軾真的希望兒子是一個愚蠢之人嗎?其實不然,多年的人生閱歷,讓蘇軾明白了,糊塗有時候纔是真正的聰明,這是有智之士,才能夠深刻體悟其中的義理。然而,這也正是中庸之道的深刻智慧所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