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煨罐米油香

新冠感染管控放开以后,不少年轻的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发热,他们比自己发热还难受;孩子不肯吃东西,他们变着法子,给孩子调胃口保证营养;孩子需要送医院,家长更是丝毫不敢耽搁。看到网上有这么一段视频,一个妈妈抱着孩子,在出租车上,孩子发热惊厥,妈妈急得大哭,催促师傅快点再快点,师傅让他打电话报警,让交警红灯一路放行。

可怜天下父母心……

看到这些,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出痧子”的日子。

那时候,农村十来岁的孩子出麻疹,非常普遍。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上开始有小孩出麻疹,那时候俗称“出痧子”。开始几天发烧,浑身无力,然后周身发痒,严重的会皮肤破溃,在脸上和身上留下疤痕,甚至死亡。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一个学期下来,差不多全班每个同学都会轮上一遍。

当时,一个镇上才有几个祖传中医,治治跌打损伤和肚疼水泻,对这种传染病,他们束手无策。小孩一旦染上,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家静养,等到恢复正常,再到学校上课。

在班上有了几个孩子请假以后,麻疹也轮到我的头上。按照那时的普遍做法,家里首先找出一块红布,缝成个锥形帽子,戴在头上,并罩着眼睛,强迫在家睡觉,不许看书,更不许下地出门。红布罩头罩眼,主要遮光护眼,防止留下后遗症,影响视力。而选择一块红布罩头,当然是为了祛除邪魔。

真正让“出痧子”的孩子感受到特别照顾的,是在那十几天里,可以吃上单独煨制的大米粥。

我们住的黄海滩涂垦区,砂性土壤,蓄不住水,自成陆以来,一直只种玉米、高粱、大豆、麦子等旱粮,产妇坐月子或者重症病人需吃大米,得凭医院开出的介绍信,到镇粮管所兑换,每人只有几斤,数量控制得极严。而小孩子出麻疹,那时候不认为是什么大病,粮管所根本不给兑换。

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听他们议论,“出痧子”的孩子不能吃玉米、高粱等粗粮,会刮坏肠胃,留下后遗症,影响将来生活。

于是,全家开始出动,挨家挨户寻找大米。父亲则让母亲连夜筛拣玉米,到五十里外的里下河水稻产区,以低于七折的比例,兑换大米。

大米终于换回来了。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我便一个人享受特殊照顾,吃起“独食”大米粥。那会儿,不仅仅粮食紧张,炊草也很紧缺,放学路上捡拾炊草,也是我们经常顺带做的事情。要另外煮大米粥,自然舍不得炊草。家人找出一个叫做“煨罐”的东西,专门用来煨粥。“煨罐”灰黑色陶土做成,二十来公分高,一个胖胖的肚子,边上带着把子。全家人吃的一锅稀饭烧好以后,大人便在“煨罐”里放上一把米,倒上一碗开水,然后把煨罐埋在滚烫的灶灰里,靠着灶灰的余热,把大米煨烂焐熟。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在灶膛里煨出的大米粥,也端到了桌子上。米粥飘出的米油香味,立刻满桌子弥散开来。平时一年到头见不着大米,这个时候,就算是发热再没有胃口,大米粥的米油香,也让人立马有了食欲。黏稠的米汤,香里带甜,更有一种特别的诱惑。这半个月的时间,就在全家人的呵护下,一个人享受着平时从来没有过的特殊待遇。不光是身子得到了调养,精神上也体验到一种家人关心的温暖,病情很快便会缓解、痊愈。

几十年过去了,麻疹这类传染病,如今在新生儿出生的几个月内,国家通过计划免疫,注射疫苗预防,现在已经绝迹。粮食市场放开以后,集镇上到处都是米店,海边滩涂砂地上尽管仍然不产大米,但种田人也早就不再吃玉米等粗粮了。

现在说起煨罐煨出的大米粥的油香,让人觉得恍如隔世。(2022.12.2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