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失敗”的教師

教育是一種經常失敗的事業

雷夫老師曾經這樣說:我痛苦地認識倒自己不是個超人。數以萬計的老師都在另闢蹊徑,我亦如此。像所有“真正的”老師一樣,我經常失敗。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時分躺在牀上睡不着,爲一個我無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動極度痛苦。當一個教師,真的會很痛苦的。

看到這段話時,我有種很興奮的感覺,因爲我在這裏認識到了我是一名“真正的”老師。原來我在教學中的那些困惑和焦慮,大教育家也遇到過,而且同樣也是感到痛苦不已,且無計可施。應該說這段話讓我突然有種同病相憐的感覺,也一下子拉近了我對這本書的好感。

教了這麼多年書,近幾年來越來越有些懷疑自己。學生越來越難管理,學習的動力越來越難以調動和激發,連自己常常引以爲傲的課堂,現在也在慢慢偏離自己原來的預想。好多次,我都在心裏問自己:究竟要不要堅持自己這種教學的方式?因爲堅持的結果就是每節課只有大概1/3的學生能聽懂自己在幹什麼?我這樣說並不是說我隨意提高的教學的難度,學生聽不懂,而是這些孩子們已經習慣了那種直接告知答案,然後再練習的模式,因此在他們已經快要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了,而且也極不適應我的上課方式:面對問題,我不告訴答案,而是要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而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課堂時間不夠用,一部分學生不願思考就利用其他學生思考和彙報交流的時間開自己的小差。我也常常在想:該怎樣讓自己的課堂更生動、有趣?該怎樣讓更多的學生能捲入自己的課堂中來?但至今似乎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這樣的狀況近來一直困擾着我。現在想想,也許是我我的期望太高了。

對學生的期望過高,要知道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不可能強求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達到統一的標準;正如國家的“雙減”政策一樣,九年義務教育所要滿足的也就是一個保底的要求,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把每個孩子都塑造成我們心目中的“人才”,當然這也不可能。

其次,是對自己的期望過高。曾經自己誇下海口:我教的學生每次考試都是第一。現在想想,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時的自己,那麼年少輕狂便是最合適不過了。孔老夫子作爲中國第一教育大家,三千弟子中也只有72名賢者,我這麼一個普通的小學數學教師,還敢奢望自己教學生個個都成才嗎?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有這個能力嗎?

正如王曉春老師所說:敢於承認教育會經常失敗,對教育是一種解放。那麼對我們每一位教師,更是一種解放。因爲,每一個教師都是一個平凡的人,而不是無所不能的“神”。有了這種認識,我們才能以正確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面對教育中我們“無能爲力”的想象,這無形中就幫助我們每個教師減輕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要知道,世上沒有超人,也沒有任何一項職業是萬能的,教育亦是如此。正如醫生可以救死扶傷一樣,但無論醫療條件和手段再先進,醫生的醫術再高明,每一家醫院和每一個醫生依然還是要坦然地面對“不治之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