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誰的生活不苦澀?來吧,繼續。

《信號》集結了美國作家蒂姆·高特羅創作的21篇短篇小說。每一篇都是一顆鹽粒,放進多大的注滿了清水的容器,我們得到的都是鹹味足夠的苦水,所以,《信號》的讀者在豆瓣貼出的評價,多半隻圍繞着集子裏的一篇小說談論。想必,一下子將一本《信號》說透,太蛇吞象了。或者,是另外一種可能,要從21篇小說中選出一篇來以點帶面地闡述《信號》究竟有多好的想法,讓一羣讀者患上了選擇綜合症。

比如現在,我就很想說說《鋼琴調音師》有多好,可是,不能稱《收音機的魔力》爲蒂姆·高特羅的代表作嗎?一個窮其一生都在搞怪的男人,無非是想達成人生的一個小願望——出個小名。讀着這個男人爲實現夢想、成爲一個別具一格的收藏家後陸續收集麋鹿頭、電動老虎機、用一輛1947年產普利茅斯汽車的車尾行李箱部分製成的熒光綠沙發等藏品的情節,大概不少讀者像我一樣已經覺得這是在蒂姆·高特羅的作品裏不多見的喜劇片,但是,那個峯迴路轉的結尾不容置疑地告訴我們,蒂姆·高特羅醉心的,還是撿拾生活中的苦與澀,濃縮成一篇叫人讀時呼吸不暢、讀完難以忘卻的小說。

只一遍,就盤踞在讀者的腦海裏久久不肯退潮的小說,僅被《信號》收入的,又何止《收音機的魔力》!緊接着《收音機的魔力》的《修爐人的哀歌》,也是。

將《信號》讀到《修爐人的哀歌》,我已經積攢了一點閱讀蒂姆·高特羅作品的經驗,其中之一就是不能略過小說的標題,所以,在跟隨修爐人在暴風雪中穿街走巷替壞了爐子因而難以抵擋嚴寒的主顧們解決越冬難題時,一直在留心誰人、何事讓善良的修爐人哀傷。最後,竟然是那個小男孩!蒂姆·高特羅爲《修爐工的哀歌》設計的結尾,用一句熟語來表述,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可是,一樣的意料之外,蒂姆·高特羅的意料之外更讓人意想不到;一樣的情理之中,蒂姆·高特羅的情理之中,是能跨越山與海經得起時間折損的情理。

既然難以取捨,那就再讀一遍,或許就能從21篇中選出最佳?然而,第二遍讀完,選擇綜合症導致的焦躁,越發灼人。那就還是說說《鋼琴調音師》吧。

《鋼琴調音師》的起始段落,大概是《信號》中最平淡無奇的,“星期一早晨,鋼琴調音師正在修臉,電話鈴響了,忙亂中他把臉給劃破了。電話線上的奇怪女士地一個人幾乎從不出家門的人,寄生在鎮南一所背靠甘蔗田的大屋子裏。”不用說,小說的標題雖然是“鋼琴調音師”,主角一定是電話線上的奇怪女士。就因爲主角是這位奇怪女士,才使蒂姆·高特羅的這一篇讓我覺得會被《收音機的魔力》和《修爐人的哀歌》等篇什覆蓋,因爲,這個起始段落讓我想起了卡森·麥卡勒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還讓我想起了亞歷山大·佩恩的電影《內布拉斯加》。

聯想從何而來?奇怪女士住在門廊凹陷破敗的大房子,屋外的院子裏花草已經乏人修剪,可她擰動門把手開門後迎接鋼琴調音師的一舉一動,卻是保留着他們家族對身份低下者的待客禮儀——又一個生活在美國腹地的破落戶生不逢時的故事,不是嗎?且我們借鋼琴調音師的眼睛看到的奇怪女士,活脫一個破落戶後代的模板:像一種酥皮甜點,模樣誘人,一拿起便會碎落。

可見,我還是第一次閱讀蒂姆·高特羅的讀者。蒂姆·高特羅怎麼會允許自己將女人比喻爲一朵花?奇怪女士叫米歇爾,從音樂學院獲得學位後回家照料母親。她的家族曾是貧困社區裏的有錢人家,稱霸一方也就在所難免,惹人討厭也就情理之中了。等到米歇爾成爲鋼琴調音師的顧客後,已經沒有人討厭這個家族了,因爲,破敗了,偌大一個家族只剩下了老小姐米歇爾。

替米歇爾修了那麼多趟鋼琴,調音師從未聽過老小姐彈琴。一旦聽過米歇爾彈琴後,鋼琴調音師建議米歇爾,換一架鋼琴吧。米歇爾期期艾艾的,給出的理由倒不是買不起一架新鋼琴,而是家族留給她的老宅子,已經承受不住搬出去一架沉重的老鋼琴帶給它的衝擊了。

米歇爾終究還是買了一架新鋼琴。在無人願意幫忙擡走老鋼琴後,會開拖拉機的米歇爾決定自己來,於是,在蒂姆·高特羅的導演下,對小鎮來說驚天動地的一幕上演了。

那一幕實在太驚天動,讀得人都要責怪蒂姆·高特羅的虛構太過分。可要舉證小說家的虛構究竟過分在哪裏,一碰就會酥壞的米歇爾會開拖拉機,這是小說開始不久蒂姆·高特羅就埋下的伏筆。當老宅子的前門擠不出一架老鋼琴,不得已米歇爾只好請鋼琴走後門。既然無人肯伸出援手,米歇爾決定發揮自己會開拖拉機的特長。她用繩子的一頭拴住老鋼琴的腿,另一頭則綁在拖拉機上,她再發動起拖拉機借用拖拉機的蠻力把鋼琴從後門拖出去不是輕而易舉嗎?這怎麼可能是過分的虛構? 既然蒂姆·高特羅的虛構順理成章,那麼,半途中不得不跳下拖拉機的米歇爾致使不可控的拖拉機拖上沉重的老鋼琴勇往直前,拖垮了老宅子,引爆了煤氣管道……簡直就是鎮上最富有家族毀滅記的濃縮版,米歇爾的異想天開用數十分鐘重演了一遍她的家族怎麼會灰飛煙滅。

讓米歇爾也隨之飛上雲天?這不是蒂姆·高特羅《信號》所要發出的信號,他讓米歇爾住進了公寓,將去酒吧彈琴由爲生活助興變成了以此爲生。誰的生活不苦澀?來吧,繼續,所以,《信號》的21個故事個個都有敗走麥城的經過甚至結局,但蒂姆·高特羅不願意他的讀者就此沮喪。他做到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