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了,我卻不想回家了

文|宛青揚

圖|網絡(侵權必刪)

早上讀了一篇關於“過年不想回家”的文,心裏有所感觸。

年越來越近。十幾天前,我還想着回去看看,但這兩天我突然有“一個人想清靜兩天”的想法,想一個人獨自待上兩天,不管丈夫和孩子,他們想去哪過年就過吧。

婆家不想去,孃家更不想回。

這篇文章底下的評論,說的很真實。:

以前也喜歡回家,有一次在孃家過了個年,從此以後在不想回家過年,還是初二走孃家吧,在孃家過年有錢還行,沒錢的在孃家招嫌棄

結婚後,重男輕女徹底體現了,回孃家我都得考慮再三……但是回去了,就是大筆大筆花錢……住久了還要被嫌棄,煩死了,反正回也被說,不回也被說!
……

原來也有很多人,與我相似。我也是個不想回孃家的人,父母也不會心心念念讓我們回去。有時會說“隨便你們吧”。

我也有個重男輕女的父母,只不過從小到大父母一直這樣體現。

而且,我出生沒滿月,父母爲了躲避罰款(想生男孩),本來要把我送人,奶奶捨不得,把我送到姑姑家養大。等大了再讓父母接回來。

我到了上小學的年齡,被父親接了回來。每年的寒暑假,我還在姑姑家度過。

所以,我和父母的關係始終有一層隔膜。有時候我想去彌補,想撕掉這層隔膜。也從書中懂得了許多道理,常告訴自己,我要理解他們那個年代的想法,感恩他們生了我,讓我讀書。

但每一次次努力,都會被他們現實的“勢利”擊斃。

他們會嫌棄你的住房不大、喫穿寒酸;嫌棄你的公婆不好;嫌棄你的丈夫不掙錢;嫌棄你的育兒方法不對;嫌棄你給他們買的東西不好……

還有,這兩年在父母家,孩子們之間鬧矛盾,打鬧升級。父母也會偏袒他們的孫子,指責我們家不對。那個當下,我雖然笑笑,但心裏不是滋味。

這是父母家,可在我姑姑家裏,我是挺高興。我最想念,最想陪伴的是我的姑姑。我就想什麼都不做,就圍在她的身邊說說話,聊聊天。

我就想推着她的輪椅,去老房那走一走,看一看。途中,不想停留與那些已經變得相互不認識的鄉親人打招呼。即使我的事與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他們也會“熱情”的問來問去。

我想做這些事,可常被姐姐們(姑姑有四個女兒)“冷嘲熱諷”,說些無關痛癢的“玩笑”:

“推那麼遠幹嘛,有啥好看的”。
“來點實際的,過完年把她接回去好好孝順去”。
“回來這幾天不得了似的,以後沒事回來多儘儘心”。

她們還常會評論我們一家人的衣着打扮,常嫌棄不夠好。然後苦口婆心地又勸我“要捨得喫”,“要捨得穿“。

然後,她們會帶孩子們去喫“麥當勞”、“肯德基”。

我常變成了“可憐要施捨”的對像,我給外甥,外甥女壓歲錢,她們不讓要,而我們必須要接受她們的壓歲錢。

所以,每一次的團圓相聚,不管在哪裏,我常有一種自卑感。常是欣然前往,失望而歸。

確實如那兩位網友評論所說:在孃家過年有錢還行,沒錢的在孃家招嫌棄;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我知道,要心存感恩,有兩家人疼,但隨着年齡越來越大,偶爾會有一種“我是多餘”的感覺。

再說婆家。

婆家卻是讓我很安逸的地方,精神上很安逸。兩位老人不會“說三道四”,兄弟姐妹間也不會“評頭論足”。他們“看不見”我們穿的衣服,也不在意我們有沒有給他們帶東西,更不在意東西的貴賤。

很多時候,我們給老人買的東西,他們又很“固執”地塞回我們的後備箱。

他們常會心疼我們,常從我們的角度思考,理解先生掙錢的不容易,也理解我帶兩娃的辛苦,常在鄰里間稱讚我的賢惠。

我更不認識那些人,或許人家也不想關心,唯有他們的熱心腸。

雖然住的沒孃家方便,但我更喜歡那種還帶着濃重鄉村感的生活方式。

我喜歡帶着孩子們看看奶奶種菜的小園子;喜歡看着孩子們各自拾個長枝條,在院子裏玩槍戰遊戲;喜歡一起圍着鍋臺邊,燒火煮飯;喜歡看着大鍋蓋一掀起,那熱氣嫋嫋升起的“煙火氣”……

但我不喜歡的是,每次回去接老人和我們一起住,他們總是不願意來,哪怕來了,也住不了幾天,總怕麻煩我們。他們是真真切切地爲我們考慮。

寫到這裏,我突然明白了“什麼纔是真正的理解”、“什麼纔是無條件的愛孩子”、“什麼纔是真正的接納”。

在他們心裏我們就是一對平凡不過、養家餬口的中年人,不管我們有錢沒錢,他們都理解和接納。

但前面說,不想回婆家,不是因爲兩位老人,而是這兩天突然有一個想法,我只想一個人清清靜靜地過幾天,獨自過個年。

我是一個已經做了十年的全職媽媽,以後不出常理,還會再做幾年。

這麼多年裏,我只有兩次沒有陪孩子們過夜:一次回老家辦事,在家過了一夜;一次考試,孩子在他們姑姑家待了一宿。

其餘,我都是日夜陪伴。這兩年先生又常出差,一人獨自帶兩個孩子,有快樂也有煩惱,有做的好,也有讓孩子們討厭的地方。

有時,心情非常“充足快樂”,覺得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那麼美好;有時,也常感到“沮喪”和“憂鬱”,對什麼事提不起精神。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憂鬱症”的表現,即使是,如何,不是又如何,總之靠自己。

所以,這個年,我真想一個人靜一靜,只想“隨心所欲”一番,沒有“走親訪友”、沒有“表面功夫”、沒有“自卑情感”。

只想讀兩本書、寫幾篇文章、看幾部高分電影、做點簡單飯菜……

沒有人管,也不管什麼人。不去想孩子們的學習情況,也不關心他們的作息習慣,隨他們吧,孩子自有想好的心。

看不見先生的晚睡早起、也看不見他躺着刷手機的畫面、也沒了請他刷碗的聲音,隨他去吧,他一直這樣而已。

我就想給自己放個假,讓我這個做了十年的職位,偶爾歇幾天,有時真的心累了,爲着孩子做事,一切爲了孩子好,最後卻讓他們厭煩你。

我知道我做的不好,“一切都爲你好”中,我做錯了很多地方,我知道“孩子的問題一切都是我的問題”,讀了書,知道一切都是我造成的。

可我一直在努力改,在努力變好

我在和我多少年養成的性格脾性,思想模式做鬥爭,如果能夠“回爐重造”,我會毫不猶豫地把“過去的自己”扔進去,重新打造一番。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

我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改,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反思過錯、在刻意練習言語模式、在練習轉念、在認真陪伴………

但在這努力的一切中,有時感覺良好的時候,常被先生的幾句不理解而打擊得“遍體鱗傷”。

“孩子近視都是因爲你,你總是讓他們看書。”
“不愛和人家分享,跟你媽學的。”
“這回,他們怎麼考的這麼差?”
“這個(不愛喫羊肉),跟你媽學的。”
“書破了一點,就在那鬧情緒,你媽教的。”
“他們不專注,習慣沒養好。”
“學習都不好,還讓他們踢足球,足球玩玩就行了。”

我承認,他是個“說過無心”的人,大大咧咧的語言,也不是真正要跟我計較的人。但每次聽了,我還是會很不舒服,也會潛意識對自己很不滿意,自責,愧疚。

我知道要接納一切“本有的事實”,接納他的“無心之過”,接納家人的情緒。

可知道與做到,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我也想大聲喊一聲:誰來接納我的不足,接納我的努力,接納我的情緒呢?

最近的直播課裏,老師常說一句:誰學習,誰改變。

我知道這句話很對,只有改變自己纔是正道,改變別人就是找痛苦。可是我的修爲還達不到這樣的境界。

請允許自己,發點牢騷抱怨吧,請允許自己說出來吧。我要慢慢學會愛自己。只有自己,纔會無條件的接納自己。

所以,這個年,我真想一個人靜一靜,只想“隨心所欲”一番,沒有“走親訪友”、沒有“表面功夫”、沒有“自卑情感”。

給自己放個假。歇上幾天,然後再“重整旗裝”,擔當責任。

我知道這個執行起來很難,八九不離十,還是會顧慮到兩個孩子。

作者簡介:全職媽媽,開始覺醒。讀書寫作、利他感恩、做個好妻、當個好媽、終身學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