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有多重要

看這篇文章前,也許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發文字信息的時候會不會附帶表情或者表情包。

我會,而是基本上每一分鐘內的信息都有一個或多個表情。爲何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爲了讓收到信息的對方能夠瞬間領會我“說”話時的喜怒哀樂吧。

發文字信息,這在如今看來,應該是百分之八九十有手機的人都會的操作了。就連我的媽媽,一個只有小學文化水平,且後知後覺進入智能時代的農村婦女,也從最開始只會發語音,慢慢也學會了打字。

可是文字畢竟是需要揣摩的,這是我教語文時經常做的事情。這段文字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作爲讀者的我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試圖揣測別人的內心世界。可是,並不是人人都能猜透啊。

比如這樣的話,你讀讀——

雖然結束句稱呼用的是“您”,但多多少少帶着點質問的語氣吧。這個學平險,是每學年初保險公司委託學校代爲收款150元購買的,學校把這事交給了班主任。錢不多,家長也普遍不會多糾結,而是保險本就是保平安,最關鍵,這是班主任通知的,雖說是自願,可是班主任說了,那就看在班主任的面子上也得買。誰也不會認真去讀條款,可是問題就來了,這個孩子意外磕傷縫了幾針,錢花得不多,家長想起來有個保險可以報銷,要交的各種材料都遞交上去之後,對方說有個200免賠的條款。於是家長問,“您怎麼說呢”。

我怎麼說,我也才知道有這麼個鬼條款呀!果然,沒人能玩得過保險公司。

家長這段話,沒有表情,我想怎麼理解都可以,要不是我知道這位媽媽是一個溫柔的媽媽(可是他家爸爸我未曾打過交道),我都要確信,這就是來找茬的了。這時候,我若是還回一段文字過去,下一秒,也許我就要被投訴了。所以我果斷回覆語音信息,告訴她我們家娃縫針用了一千多,因爲是在私立醫院,最終也沒獲得任何賠償。這些隱形條款,我也沒有辦法。

最後家長也明白了,“那也沒辦法咯”。

今日想起這事,純粹是因爲看到一個播主分享的一件事,老師來“告狀”的事。這是一位深諳心理學的媽媽,經常會分析一些自己的親子教育事例供大家參考。她就說到了孩子班主任這條沒有表情的信息,談到了應該如何去解讀,最後的結果跟家長的內心世界、解讀方式都有很大關係。有人讀出了老師關心孩子,有人讀着覺得老師在暗示孩子不好。

我應該也發過類似的信息,不記得當年有沒有加上表情。但是現在的我再去發,一定會在“理想”二字後面加上一個“捂臉”的笑,表明說這番話時,我的情緒不是生氣,不是告黑狀,而僅僅是跟家長陳述事實、探討解決辦法。

所以這位播主很平靜地思考過後,給予了迴應,這應該是所有老師最期待看到的答案!

現在我用得最多的表情是笑,各種笑。最愛的是微信上那個咧嘴大笑,估計是它彌補了我生活中因爲牙列不齊不敢大笑的缺憾吧。我也希望,每個人的對話都能在笑中開始,笑中結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