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力行第一義 一路切磋會友忙

【王陽明傳略】141

嘉靖六年(1527年)

毛憲於去年十二月曾來信問學,王陽明已有回信,今年二月他又來信,盛讚《朱子大全》,聽聞王陽明的弟子將“格物”之格訓爲“正”,同時批評朱熹“敬字爲聖學第一工夫”爲多此一舉,毛憲爲此感到疑惑。

王陽明此時的身體狀況已經非常差,經常終日沒有胃口,況且毛憲這樣的舊儒已經很難改變,王陽明便沒有回信。

三月,林大輅(字以乘,號二山,莆田人)擢任江西按察副使,經紹興來問學,王陽明勉勵其堅定良知之志,切實用功不懈,必有所得。

九月初九,王陽明渡過錢塘江,駐節杭城,年僅十六歲的張瀚(字子文,號元洲,餘杭人)因仰慕陽明,約了一幫年輕人拜謁王陽明,請求指示,王陽明說:“隨事體認,皆可進步。作爲諸生,當誦習孔、孟,身體力行。如此即舉子業,必不累人,就怕患溺於口耳,無心領神會之益,視聖賢爲糟粕耳。”

萬曆年間,張翰升吏部尚書,張居正要演一場奪情戲,希望張翰配合,但他認爲不可,張居正大怒,令言官尋事彈劾罷免了他。

九月二十八,拜訪方豪於常山西峯,《方思道送西峯》詩云:“爲君指周道,直往勿復疑”,《長生》詩云:“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爲?千聖皆過影,良知乃我師。”

十月,王陽明到達弋陽,汪偉、汪俊兄弟都因大禮儀之爭罷歸在家,但汪俊病後初愈而未出見,王陽明便作詩諷責,汪俊纔出來,而後約定待奏凱之後,再從容論談,共遨嬉山水。

同年好友江潮遭人誣陷,上月也被罷歸弋陽,居浩歌樓,與長老賓客雅歌酣飲,王陽明前去拜訪,以詩唱和。昔日平定寧王之亂時的同僚劉玉(字鹹慄)也在這個案件中被陷害罷官,王陽明到萬安時,劉玉也有詩贈別。

至貴溪,兵科給事中夏言(字公瑾)丁憂在家,前來拜謁陽明並作詩送別。

王陽明從貴溪往廣信,沿途生員徐樾、張士賢、桂軏等求見,陽明都許以回途再唔。但徐樾從貴溪一直追到餘干,王陽明就讓他上船問學。

至泰和,王陽明約羅欽順論學,羅欽順以病骨支離,出行不便婉拒。但他給王陽明寫了一封回信,自稱固滯者,未免循常,而王陽明是高明者,妙於獨得。兩個人之間的分歧不是一次會晤能解決的。

在信的後面,羅欽順列舉了幾條王陽明的語錄,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都是從文字到文字的辨析。可惜,他這封信還沒有寄出,王陽明已經去世了。

十一月,王陽明致書汪應軫,借王孫賈論軍旅之事,汪應軫回信稱,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王陽明到梧州的時候,正好梧州書院落成,王陽明親往開講,他勸諷百官諸生說:“誠意爲聖門第一義,今反落第二義。”

廣西右參政黃芳(字仲實)爲此事作記說,陽明先生此說切中時弊,世人治學只知博文多識,而陽明不屑,以爲忘了根本,主張知行合一。

黃芳解釋說,知利於行,行是對知的實踐,學是爲了進德修業。君子之學未嘗不博,但在於人倫日常之實,致精擇固守之功。存誠者,大本之所以立;精義者,達道之所以行也。如此治學,方有定本,而後漸進美大聖神之域。如後世之所謂學,忘其本真,務雜情以廣知,沉溺文藝,無所發明,濟一己驕吝之私,長浮誕之習而已。故言誠,則知在其中;言知,則誠猶有間。執德不一,學又有什麼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