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我又“偷窥”了别人的人生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像体验了一段人生。

但生活不是书,不是小说,也不是剧本。然而,它们会否也有相通之处,比如有个“大纲”?

《人生七年》系列记录片起始于一个需要验证的假设:人的阶层所属(富人阶层和工人阶层)会不会是他的生活的“大纲”?如果是,那会怎样,以及多大程度上产生影响?

这部纪录片达成目标了吗?似乎是有了一个老生常谈式的结论。但某Ban9.6的评分,足见观众从这里不仅仅是期待一个结论。


导演Michael(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主角挑选自英国不同阶层(家庭环境)共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有的来自孤儿院,有些是贫民区,另外一些来自上层社会。此后每隔七年重新采访,目前已经是九次,分别是:

1964年 7岁→1970 14→1977 21→1984 28→1991 35→1998 42→2005 49→2012 56→2019年 63岁→(2026 70岁)

接下来本应该期待2026年,各位主角在70岁的时候的访谈,但因为Michael已经在2021年去世,而Michael本人与这些主角人物的深度信任和亲密度,这样接续下去的可能性值得怀疑。

即使如此,在最新一集——63岁人物——中的采访已经开始(以及之前)出现被访者本人(及他们的亲人)逐渐离世的消息,生命的花朵已经开始优雅掉落,或无奈凋谢,由此我也不是特别期待下一集。


在看第一集时,七岁的孩子们那么地可爱,约38分钟里介绍了那么多人物,我甚至没能够做到逐个识别出他们,但他们可爱的话语老让人悄然翘起了嘴角。

一集一集看下来,发现原来Michael在新一集基本上会重复上一集的内容,毕竟七年过去了!所以最省时的办法是直接由2019年那一集开始。

但逐集来看的好处就是,开始能以俯视和欣赏的眼光看着孩子们的成长,羡慕他们的年少轻狂;继而却不禁因为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而慨叹;再而又有自己的困惑在别人身上再现的奇妙之感;最后却只能用淡然同时交织着深思和敬畏的情绪,默默“偷窥”他们人生的悲欢离合。

总之,这部纪录片很难让人不写点什么,然而这些又容易流于评判(Judgement),而且非常主观......这是其中的难处。

主要人物

我挑选了一些形像图来尝试代表主要人物的颜值性格特点,当然,是我认为最能代表他们质性(being themselves)的图片:

福利院 保罗Paul

福利院 西蒙Symon

富家小姐 苏茜 Suzie(Suzy)

我喜欢的人物~因为颜值~真是优雅啊

富家少爷 安德鲁 Andrew

富家少爷 约翰 John

富家少爷 查尔斯 后退出

工人家庭 杰基 Jackie

工人家庭 苏珊 Sue

工人家庭 琳恩 Lynn

教师子弟 彼得 Peter

教师子弟 尼尔 Neil

我喜欢的人物~


牧师儿子 布鲁斯Bruce

我喜欢的人物~

农民的儿子 尼可 Nick(Nicolas)

我喜欢的人物~

贫民窟 托尼 Tony

我喜欢的人物~

-待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