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南唐中主李璟:雖然敗給後周也打下南唐最好的局面

 被忽視的南唐中主李璟:雖然敗給後周也打下南唐最好的局面


     文    和運超


     建立南唐的李昪就是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史書稱原本生於徐州彭城,家境也十分低賤。據說生父李榮在戰事中失蹤,如果推算時間,以《南唐書》記載,李昪生於唐僖宗光啓四年(888)正月,徐州一帶在龐勳、黃巢先後都遭遇動盪,李榮在這種情況下失蹤自然有一定可能性。

李昪大約五六歲時,由伯父李球帶到淮南濠州、泗州,其母劉氏病故,李昪就在當地流浪。這時候,楊行密攻打濠州,遇到這個四處乞食求生的李昪。《新五代史》還刻意加了一段描述,指楊行密當時很喜歡李昪,就有收養的意思,說他的兒子們對這個流浪兒看不起,所以楊行密才把李昪交給身邊的心腹徐溫收養,改名爲徐知誥。

      徐知誥確實天資聰穎,也可以說求生欲很強,作爲養子,侍奉徐溫非常孝順,而且徐溫的夫人也是同姓李氏,對徐知誥也很照顧。據說一次出行,徐溫因心情不佳發火驅趕徐知誥,等回到家的時候,徐知誥依然拜迎於門口。徐溫很驚訝:“你怎麼在這個地方!”徐知誥回答:“爲人子,怎麼能捨棄父母,父怒而歸母,作爲兒子的常情。”徐溫對他的表現很滿意。徐知誥長大後身長七尺,相貌堂堂,既好讀書,也善騎射,楊行密就常稱讚:“徐知誥是個俊傑,衆將的兒子中沒人比得上他。”


      天祐六年(909,後梁開平三年,楊行密依然用唐朝年號)徐溫受楊行密任命遙領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任徐知誥爲升州防遏使兼樓船副使,在長江一帶治理戰艦。次年任升州副使,知州事,開始擔任重要的職務。三年後,徐知誥隨柴再用攻打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帶)李遇,因功升任升州刺史。當時,地方長官多是武人出身,只知搜刮財物供養軍隊,而徐知誥與衆不同。他重視儒生,崇尚寬仁,因而得到民衆讚譽。

     天祐十二年(915),徐溫從鎮海節度使升任爲兩浙都招討使,出鎮潤州(今江蘇鎮江),統轄升州、潤州、常州、宣州、歙州、池州(今安徽貴池)等數地,其子徐知訓留在廣陵(今江蘇揚州)主事。徐溫將鎮海軍遷到升州,改封徐知誥爲檢校太保、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徐知誥原本要求到宣州爲官,被徐溫拒絕,心中很不高興。這時徐知誥已經有一定聲望,自然也生出一些野心,但在宋齊丘的勸說下才到潤州赴任。

     不久,徐溫的長子徐知訓被大將朱瑾所殺,徐知誥在潤州得到消息搶先趕到廣陵,出任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從而逐漸開始控制大局。徐知誥爲了收攬人心,寬緩刑法,推廣恩信,還建造延賓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都成了他的心腹,凡有流落江南的士人他幾乎都加以任用,還經常派人到民間瞭解疾苦,因此迅速贏得人們的好感。

儘管徐溫仍然是楊吳最高的決策者,但地方人心已大多漸漸歸向徐知誥。尤其他非常崇文重教,重視徵集文獻圖集,從各地徵集的三千多捲圖書,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時設置的“建業書房”,爲南唐日後成爲“文獻之地”開了先河。他還在秦淮河畔設國子監,興辦太學、小學,培養國子博士和四門博士外,還在廬山五老峯下白鹿洞建置學館,著名詩人江爲、伍喬、劉洞等人都曾在此求學。

      楊吳順義元年(921),徐知誥被吳王楊溥任命爲同平章事,遙領江州(今江西九江)觀察使。不久,升江州爲奉化軍,任命徐知誥爲奉化軍節度使。其實多年下來,徐溫並非不清楚徐知誥已經形成一股羽翼,只是到底該如何處置,心裏有一些猶豫不決。後來在行軍司馬徐玠的勸說下,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代替徐知誥。

徐知誥認爲徐溫對自己已經產生仇視,十分害怕,上表乞求出鎮江西。不久,徐溫在帶着衆文武向楊溥勸進之際病死,徐知詢接任金陵節度使、諸道副都統,與徐知誥的矛盾爆發。徐知誥就設下酒宴哄騙徐知詢將其幽禁徹底成爲楊吳的弟一人。吳王楊溥稱帝后,任命徐知誥爲太尉、中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潯陽公,又改封豫章公。

      接下來在楊吳的七八年裏,徐知誥一路地位提升。天祚元年(935),加封徐知誥爲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另劃爲齊王屬地。徐知誥推掉尚父、丞相之職,在次年開設大元帥府。這時,閩地、劉氏南漢等都遣使前來勸徐知誥登位自立。又緩了兩年,徐知誥才正式受禪,起初建號大齊,改元升元,追尊徐溫爲太祖。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爲西都,以廣陵爲東都。

      到升元三年(939),徐知誥正式恢復李姓,改名爲昪,自稱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於是改號爲唐(中原後唐也已不存),寓意一種延續,史稱南唐。他還爲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爲皇帝,改奉徐溫爲義祖,並對徐氏子弟大加封賞。

李昪當時旨在鞏固基業,一時無意開拓,被大臣馮延巳譏爲“田舍翁”。升元六年(942),錢氏吳越受災害,羣臣都勸李昪趁機攻滅吳越。李昪堅決拒絕,認爲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還派使者去慰問吳越,送去許多禮物。

      實際李昪登位以後也非常崇道,對江南道士譚紫霄非常禮敬,一心想着煉丹長生,由於服用丹藥,個性非常暴躁,後來據說背上生瘡,升元七年二月就惡化死了,年五十六歲。遺命齊王李璟繼位,是爲南唐元宗,後世也稱中主。

      李璟,在今天多數人心目中,和兒子李煜已經被著名的文學家頭銜取而代之。事實上李璟傳世的僅有四首詞,已經躋身五代十國最出名的詞人之列,他比其父李昪有更濃厚的文人氣質,身邊大臣馮延巳、馮延魯、韓熙載等都是典型的江南文人。而另一方面,李璟也十分沉迷道教,尤其還有兩個非常傳奇的女道士楊保宗和耿先生。

      李璟出生於天祐十三年(916),據說生在升州,由於當時其父李昪還叫徐知誥,所以李璟起初名徐景通。那一年,徐溫把自己的鎮海軍節度使幕府從潤州遷到升州,讓李昪到潤州,原本也是覺得他在當地打理的非常好。李昪不希望隨時在徐溫的監管之下,希望去宣州被拒,後來經過勸說纔去。李璟幼年不過初任駕部郎中,然後給一些虛銜。李昪開始在楊吳主事後,李璟長到十幾歲就提爲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天祚元年(935)李昪受封齊王就立李璟爲王太子。

      李昪要奪楊吳大位時,召李璟回金陵爲副都統。升元元年(937),李昪廢楊溥,建南唐,就加封李璟爲吳王,後封爲齊王,兩個王爵都是把李氏基業的來源傳承了一遍,可見李昪對李璟的期望和看重,三年後被再次確立爲太子。

升元七年(943)李璟繼位,改年號爲保大。奉其母宋氏爲太后,妃鍾氏爲皇后。封弟壽王李景遂爲燕王,宣城王李景達爲鄂王,李景逷之前沒有封王,此時封爲保寧王。當年秋天又改李景遂爲齊王、諸道兵馬元帥、太尉、中書令,李景達爲燕王、副元帥。據說幾兄弟在李昪的靈柩前立盟,相約兄弟世世繼立,再次延續了五代十國的一種習俗風氣。爲此,李璟當時只封兒子李弘冀爲南昌王、江都尹。

      李璟似乎與其父李昪的個性不大一樣,他頗有一些大志,在位時南唐各方面還在繼續興盛,可是,他身邊用的人不夠得力。比如馮延巳、常夢錫爲翰林學士,馮延魯爲中書舍人,陳覺爲樞密使,魏岑、查文徽爲副使。南唐上下對馮延巳等幾個人的口碑都不好,其中幾個被民間調侃爲“五鬼”。

當中唯有常夢錫爲人稍微靠譜,屢次對李璟進言另外五人不能重用,雖然他說的有理,但感覺有排擠旁人之嫌,所以意見又不被採納。李璟還將一些事情交託給齊王李景遂決斷,只有陳覺、查文徽可以進入宮禁奏事,一般羣臣不被召見者不得入內。

       給事中蕭儼上疏諫言不被上報。侍衛軍都虞候賈崇到內室求見李璟:“臣侍奉先帝三十年,知道先帝所以成就功業的原因,在於都用羣賢的謀議,所以連接疏遠,未曾阻隔,但是下情還有不能上達的。現在陛下新近即位,所信用的是什麼人呢?爲什麼立即與臣下隔絕?百年老將死,恐怕不能再見你一面。”哭泣淚下,李璟感動,賜飯安慰,這才停止所發的命令。

      保大二年(944)二月,閩地連重遇、朱文進殺其君王延羲,朱文進自立爲君。王延羲的弟弟王延政也在建州自立,建號殷。一時之間互相征伐,導致閩地動盪,李璟覺察到有機可乘,就派查文徽及待詔臧循進發建州。王延政聽到消息,派人到福州使詐,欺騙守將說:“南唐軍要幫助我征討逆賊。”福州守將居然信了,於保大三年(945)共同殺死朱文進等人投降王延政,恢復“大閩”,派侄子王繼昌防守福州。

查文徽屯兵建陽,福州守將李仁達殺王繼昌自稱留後,泉州守將留從效也殺刺史黃紹頗,並送錢物給查文徽。保大四年(946)八月,查文徽乘勝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敗亡。李璟分出延平、劍浦、富沙三縣設劍州,遷王延政家族到金陵。以王延政爲饒州節度使、李仁達爲福州節度使、留從效爲清源軍節度使,南唐雖打敗了王氏,實際只佔據了一部分閩地,多數地方還是留給原來的王氏部屬。


      李璟佔據閩地後就想撤兵,查文徽、陳覺等都建議:“李仁達等餘孽還在,不如乘勝全部攻取。”陳覺還說可以不用一兵一卒招來李仁達等人。李璟就以陳覺爲宣諭使召李仁達到金陵,哪知對方並不從命。陳覺很慚愧,回到建州假託李璟之命發汀、建、信、撫各州兵力進攻李仁達。

當時魏岑在安撫漳、泉二州,聽說陳覺起兵,也擅自發兵相助。李璟聽到消息大怒,馮延巳等勸諫:“既然已經行動,就不宜阻止。”於是以王崇文爲招討使、王建封爲副使再給陳覺、魏岑增兵,以馮延魯、魏岑、陳覺爲監軍使。

     李仁達則送錢物給吳越,吳越出兵三萬響應。陳覺等人互相爭功,馮延魯率先與吳越交戰,大敗而逃,各軍隨後都居然全都潰敗。李璟十分震怒,派使者鎖拿陳覺、馮延魯到金陵。而馮延巳作爲宰相,宋齊丘從九華山召爲太傅,都爲他們說情,於是流放陳覺到蘄州、馮延魯到舒州。

另一南唐聞名後世的大臣韓熙載卻上書直言請殺陳覺等人,宋齊丘、馮延巳都很憎恨,貶韓熙載爲和州司馬。韓熙載此人是以那幅著名的《夜宴圖》博得千古名聲,實際他是北方人,父親韓光嗣在沙陀李存勖手下爲淄青、平盧的高級官員。據墓誌銘記載已經是觀察使、節度副使或留後職務,可能有推崇的嫌疑,但相信他是頗得李存勖重用的。

有幾點跡象表明:一來號稱昌黎韓氏後裔,李存勖再建唐朝,推崇門第傳統,韓光嗣一家故意標榜與著名士大夫韓愈一家爲同宗血脈;二來,韓光嗣之子韓熙載的確以文學著稱,也考中同光四年進士,莊宗顯然是很欣賞,只不過恰好當年發生興教門之禍,韓熙載並未來得及授職務。三來,正因爲韓光嗣父子得到李存勖欣賞,後來明宗李嗣源繼位,大肆清除莊宗舊人,當時韓光嗣和韓熙載都在平盧節度使王公儼手下,不願意向李嗣源臣服,韓光嗣被牽連被殺,韓熙載這才投奔江南。《南唐書》甚至記載,不僅韓光嗣被牽連,在王公儼被殺時,軍中還一度推韓光嗣接任做留後,所以韓光嗣當時真實心理如何,的確流露抗拒李嗣源接替登位的跡象,也說明他們顯然是莊宗舊人。

韓熙載只是區區科舉進士,毫無官職背景,當時只有二十四五歲,作爲北方來投的人員,韓熙載首先憑藉一篇文采斐然的《行止狀》遞交給吳王楊溥,記述自己的出身經歷和過江原委,申明渴望實現抱負的志向,絲毫沒有哀求對方收留的意思。

當時已經是徐知誥主事,對各方文士基本都慷慨收容,所以韓熙載並不例外,但是韓熙載表露的氣質,並不太讓徐知誥滿意,所以沒有得到特別提拔,僅僅是做了一個校書郎。沒多久還把他調離身邊,到各地去做從事,也沒有提升刺史的經歷。

徐知誥恢復李氏,建立南唐以後,韓熙載纔回到金陵府,入東宮做太子李璟的祕書郎,也很平平無奇。所以韓熙載作爲北方來投的人員,雖然也算有才,但個性比較清傲,在南唐的實際地位並不算突出,他在東宮服侍李璟有差不多七年,得到很深的瞭解,所以李璟繼位以後,作爲東宮舊人是有一些地位改變,可仍然受到其他大臣排擠。

比如一開始李璟讓他出任史館修撰,也是基於信任他的才學,還破格賜緋,官職雖然不算特別高,可禮遇是給夠了的。隨後加太常博士,掌禮儀。在當時討論李昪諡號廟號的時候,多數大臣都表示南唐是延續李唐而來,李昪作爲昭宗之後,應該繼續稱宗,可韓熙載和司門郎中蕭儼、給事中江文蔚都認爲李昪再建唐室,屬於中興之主,應該稱祖,所以最後定爲烈祖,李璟對這一稱謂很滿意,韓熙載的表現也得到李璟賞識,就讓韓熙載掌制誥,參與各種文書詔命的撰寫。

一方面他逐漸得到重用,韓熙載就開始發揮自己的才學,另一方面,爲了報答李璟,韓熙載就積極傳遞自己對事情的見解,表達各種建言,所以更加招來宋齊丘、馮延巳等人的排擠,這方面矛盾因此就很突出了,也就是他會被從李璟身邊調開的原因。

據說宋齊丘進的批評是韓熙載經常嗜酒如命,貌似也是那幅著名的《夜宴圖》表達的題旨,韓熙載感覺像是喜歡夜夜笙歌,實際歷史上韓熙載並不擅長飲酒。他之所以流傳那樣的圖畫,實際是後期李煜在位他依然在輿論旋渦中,最後不得不故意表現出風流曠達的樣子,避免遭到流言蜚語。

可後主李煜作爲一個一流文學家,對韓熙載確實更加器重,傳言一度要提拔宰相,韓熙載是故意不願再捲入是非,以放縱的生活避禍,畫師顧閎中據說就是受命窺探韓熙載的夜生活,留下了這一千古名畫,向後主彙報,然後李煜因此顧慮韓熙載不能勝任就放棄了。

顧閎中的圖構思精妙絕倫,的確是一個非常真實從外部窺探室內的視線,引人從屋外到屋內呈現韓熙載府邸的各種場景,成爲一個古典美術史上的傳奇,後來很多古典小說的回目插圖大多都借用這種方式來描繪室內室外的情節場面。

就在韓熙載被貶黜不久,御史中丞江文蔚奏宰相馮延巳、諫議大夫魏岑攪亂大局,本應與陳覺等同罪卻不受處罰,大爲不公,言辭懇切直率。李璟怒斥江文蔚,反而貶他爲江州司士參軍,但隨後也罷馮延巳爲少傅、魏岑爲太子洗馬。

     保大五年(947),李璟以弟李景遂爲皇太弟,李景達爲兵馬元帥,封齊王;以子南昌王李弘冀爲副元帥,封燕王。這時,契丹派使來訪,以兵部尚書賈潭回訪。

次年,後漢三鎮之一的李守貞於河中起兵,派客將朱元來南唐求援。李璟以潤州節度使李金全爲北面行營招撫使出兵沭陽,可沒多久就聽聞李守貞失敗,於是撤回。後漢隱帝劉承祐當時年幼,淮北羣盜大多送錢物給南唐,李璟派皇甫暉在海、泗各州招納他們,南唐的實力不斷加強,儼然有與北方爭雄的實力。

     保大八年(950),福州有消息說吳越守軍殺李仁達而逃。李璟派人通知建州節度使查文徽,與劍州刺史陳誨坐船從閩江前往應付。陳誨本來建議駐兵江岸慢慢圖謀,查文徽卻說:“時間久了就會發生變故,乘他們尚未安定,趕快攻取。”留陳誨駐江口,結果查文徽中了吳越方面的伏兵被擒。

陳誨出兵打敗吳越軍,俘獲將領馬先進。李璟要求和吳越交換俘虜,查文徽被釋放。同年,南楚君主馬希廣爲其弟馬希萼所殺,馬希萼自立。僅一年,楚人囚馬希萼于衡山,立其弟馬希崇想要依附南唐。李璟派信州刺史邊鎬趁機攻打南楚,攻破潭州(今湖南長沙),將馬氏家族全部遷到金陵,李璟以馬希萼爲洪州節度使,馬希崇爲舒州節度使,以邊鎬爲湖南節度使。

     保大十年(952),李璟分出洪州高安、清江、萬載、上高四縣設置筠州,再以馮延巳、孫忌爲左右僕射同平章事。這時,南漢主劉晟乘南楚不穩定的時候攻取桂管,李璟派大將張巒爭奪,沒有得手。楚地新近平定,府庫空虛,馮延巳以攻克南楚爲功,不想從南唐州府收取費用,就加重南楚地區百姓的稅賦,楚人都怨恨滋事,楚將劉言反抗攻打邊鎬,邊鎬不能固守,逃歸南唐。


      保大十三年(955)冬,後周大軍開始征討淮南,這是南唐歷史的轉折點,之前筆者在後周部分已經詳細揭示,如今從南唐方面再稍作回顧。

周世宗柴榮是從攻壽州開始出擊,南唐方面李璟起初召宋齊丘從洪州回金陵,以劉彥貞爲神武統軍,劉仁贍爲清淮軍節度使受命抵禦周軍。劉彥貞打聽到李谷因船少害怕被截斷渡河歸路,想要退守河岸,受到柴榮批評,還派大將李重進加緊進軍。劉彥貞本來想趁李谷後撤時領軍衝殺,結果反遇到李重進火速趕到,劉彥貞初戰遭到失敗。

       唐軍並沒有就此退卻,李璟再派林仁肇等爭奪陣地,但苦戰之下不敵周軍,趙匡胤表現神勇攻取滁州,周軍士氣旺盛。李璟這纔有些害怕,派泗州牙將王知朗到徐州進表,稱願意獻出貢賦,以兄長之禮侍奉,柴榮沒有搭理。

李璟的東都副留守馮延魯、光州刺史張紹、舒州刺史周祚、泰州刺史方訥全都棄城而走,甚至馮延魯削髮爲僧都被周兵擒獲。而蘄州的裨將李福殺刺史王承雋投降,唐軍一系列敗績顯現,李璟再派翰林學士鍾謨、文理院學士李德明奉表稱臣,進獻牛五百頭、酒二千石、金銀羅綺數千進行犒勞周軍,還請求割讓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以此請求周軍撤兵。柴榮方面優勢已經顯現,不願就此罷手,繼續分兵攻下揚州、泰州。李璟想派人藏蠟丸書信到契丹求救,卻被守邊將士抓獲,光州刺史張翰降周。

      保大十四年(956)三月,李璟又派司空孫晟、禮部尚書王崇質奉表,周世宗還是不答覆,之前的鐘謨、李德明等以及孫晟、王崇質都聚在一起。鍾謨等請求回去再取李璟的表文,並計劃將江北地區全部奉獻,柴榮這才同意派王崇質、李德明等回去。李德明等回南唐後大力稱讚柴榮英武,李璟很不高興。

宋齊丘、陳覺等都稱割地沒好處,反指李德明等已被收買(宋齊丘等雖然小人,但批評李德明受柴榮收買這次上卻不算太過分)。李璟斬李德明,派齊王李景達與陳覺、邊鎬、許文縝率兵奔赴壽春收復失地,李景達的部將朱元等表現不錯,又力戰收回舒、蘄、泰三州。

      保大十五年(957)二月,柴榮再次南征,遷下蔡浮橋到渦口,周軍連破各寨。李景達雖爲元帥,但行動都由陳覺決斷。陳覺與大將朱元有嫌怨,向李璟表示朱元是當年後漢藩鎮李守貞的客將,不該太過倚重。李璟改派楊守忠替代朱元。朱元覺得不受南唐信任,既灰心又憤怒,於是向周軍投降,南唐軍徹底潰敗,許文縝、邊鎬都被俘獲,李景達僅以水師還金陵。

南唐另一大將劉仁贍生病將死,副使孫羽等以壽州降周,柴榮暫時退軍。李璟派人焚燬揚州,帶走百姓。這一年十月,周世宗又第三次南征圍困濠州,刺史郭廷謂傳書周軍說:“臣不能守一州以抵抗王師,但是希望請命於南唐而後投降。”周世宗因此緩攻,郭廷謂派人向李璟請命,得到同意,於是郭廷謂投降後周。

       南唐交泰元年(958),周軍改攻楚州,守將張彥卿、鄭昭業抗擊很賣力,周軍攻城四十天沒得手。柴榮親自督軍挖地道進城焚燒,張彥卿、鄭昭業都力戰身死,周軍入城後有過火的行爲。隨後周軍又攻取海、泰、揚四州,李璟知道不能支撐,於是派陳覺奉表,請求傳位給他的長子李弘冀而聽命後周。

周軍最初南征時沒有水戰器具,經過屢敗南唐軍隊,獲得水戰士卒,於是造戰艦數百艘,讓唐軍的降卒教周軍水戰,命王環領軍準備下淮河。周軍又造齊雲船數百艘,柴榮親到楚州北神堰見齊雲船大,不能通過河道,又開鑿老鸛河連通大江。這時,揚、泰、滁、和、壽、濠、泗、楚、光、海等州已經全爲後周所得,李璟最後獻出廬、舒、蘄、黃四州,雙方劃長江爲界。

李璟爲了自保,下令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並使用後周年號,時爲後周顯德五年(958)。起初孫晟出使被留下,柴榮向他詳細詢問江南的虛實,孫晟不願回答被殺(所以之前李德明放回稱讚柴榮而被宋齊丘指被收買的確不算冤枉)。周軍撤兵以後,李璟贈劉仁贍爲太師,追封孫晟爲魯國公,柴榮隨即放回鍾謨、馮延魯回江南。

      鍾謨一向與李德明交好,回來後聽說李德明因宋齊丘打小報告被殺,想上報李德明的冤屈。陳覺則是宋齊丘的鐵桿搭檔,與嚴續一向有宿怨。陳覺曾奉命使周,回來說柴榮以爲江南不聽從命令的原因是由於嚴續挑唆,勸李璟殺他謝罪。李璟有所懷疑,於是鍾謨請求出使後周查驗此事。

鍾謨入汴京向柴榮謝罪,說不立即割地並非嚴續的謀劃,希望赦免。周世宗大驚說:“嚴續這是忠於他的主人,朕難道殺忠臣嗎?”鍾謨回來後就說陳覺奸詐,李璟流放陳覺到饒州,隨後殺死,宋齊丘則被流放青陽賜死。以皇太弟景遂爲洪州節度使,燕王弘冀爲皇太子。

      顯德六年(959)九月,太子弘冀去世,李璟封第六子李從嘉爲吳王,入居東宮。鍾謨說李從嘉自幼輕浮放縱,請立紀國公李從善。李璟對鍾謨的指手畫腳很生氣,貶爲國子司業,反而確立李從嘉爲太子。李璟爲了自保於江南,進一步大肆修葺各城,還計劃遷都於洪州。文武羣臣大都不想遷,只有樞密使唐鎬贊同,於是升洪州爲南昌府,建南都。

建隆元年(960),後周大將趙匡胤建立宋朝。次年,南唐太子李從嘉開始主事,而李璟遷往南都。但洪州狹窄,宮府營廨,都不能容納,羣臣日夜想着回金陵,李璟也後悔不已。同年六月,李璟去世,年四十六歲。太子李從嘉繼立,以辦喪事之名大張旗鼓返回金陵,還派使者入朝希望恢復李璟的名號,宋太祖同意,於是爲李璟定廟號南唐元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