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李煜行政才幹平庸爲何被強行推上君主之位?

 南唐後主李煜行政才幹平庸爲何被強行推上君主之位?

 

             文   和運超


關於南唐中主李璟的影響,除了他著名的文學才華之外,實際就是他和其父一樣推崇道教,尤其在他的時候,南唐有譚紫霄、楊保宗、耿先生等幾個非常知名的人物,尤其後兩個還是女道士。

譚紫霄據說晚唐時期生於金陵,年輕時遊歷玉笥山(在江西吉安市)遇異人授以魁罡斗極觀燈飛符之術,另有上清天心正法。譚紫霄修成以後,自是名傾江南。後來入閩中,閩王王昶以師禮之,賜號爲“洞玄天師”。當時他和閩地另一著名道士陳守元交好,互相學習,提升法術。南唐攻佔閩地後,譚紫霄實際已經在南唐境內的廬山一帶修煉。因爲聽說名聲顯著,被請回金陵,李璟對他非常敬重,授號”真曜先生”,隨後又賜“金門羽客”。最後他還是選擇回廬山棲隱洞,從學者百餘人,相傳活到宋代建立以後,有一百多歲。


楊保宗本來是一個民間修道者,據說仰慕女道士李騰空而入廬山修煉(李騰空是著名宰相李林甫的小女兒,對好道又有才的李白十分仰慕,兩人有不錯的交情),後以丹藥符籙,救人疾苦而揚名。南唐李璟聽說以後,專門請她入金陵宮中,可能因爲她的醫術精湛。

另一個耿先生更加傳奇。據說她父親是南唐將領(一說耿謙,一說耿雲),因宋齊丘聞名(宋齊丘才幹很一般,卻是一個修道癡迷者,譚紫霄據說也是他引薦入南唐的),向李璟推薦入宮,展示黃白之術,尤其能用冬天的冰雪練出白銀。然後她和李璟關係親密而有孕,但在一個雷雨天生下孩子,卻不翼而飛,聲稱被天神接走。

更有離奇一幕是,她曾鼓動太后逃離宮廷到外面生活。李璟派人找了好幾個月,最後讓弟弟李景遂尋到,太后和她都與山中幾個道士生活在一起。李璟沒有責怪她,只是把幾個道士處死,繼續居住在別苑。

直到李璟死後,耿先生纔不再入宮,遊歷江淮,最後不知所終。由於耿先生的傳奇經歷,入宋以後就有各種野史傳聞。最早見於宋太宗、宋真宗時名臣張齊賢的《洛陽縉紳舊聞集》,也見於南唐大將鄭彥華之子鄭文寶的《江表志》等筆記史書。鄭文寶在青少年時期也成長於南唐,與張齊賢算是同輩人,只略小几歲。後來陸游的《南唐書》裏也基本記錄下耿先生各種傳奇一面。

其實耿先生就是李璟納入後宮的一個女道士,行跡有點像當年同樣有過道士身份的楊貴妃,只不過沒有楊貴妃那麼出名罷了。耿先生的法術是否屬實頗令人懷疑,很多爲李璟展示的情節多少都有點李璟故意爲之附和,感覺近似於唐代十分流行的幻術(相當於表演魔術,真有法術的高人實在已經不可考證),李璟本人有點當“托兒”的嫌疑。正因爲李璟對她一再稱頌,耿先生的名聲也就更加響亮。

但是耿先生鼓動太后逃離宮禁,到外面享受生活,這一舉動的確讓人驚訝,也襯托出她好道而渴望自由的一面。最終被遣出宮消失於江湖,反令後人更加傳揚她的不同一般。

       接替李璟繼位的李從嘉就是著名的李煜,他在歷史上極爲出名,很大程度已經不算是因爲當了南唐之主,實在是他有一流的文學才華,最後卻寄人籬下,死於非命,綜合各種不幸,自然讓後世產生莫大的同情。

       李煜出生在金陵,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祖父李昪建立南唐的升元元年(937)。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據《新五代史》說生下來有一目是雙瞳,所以字重光。李煜極爲聰慧,從小就博學多才,加上有天生異相,因此非常招人猜疑。

據說李煜爲了避免其兄李弘冀的敵視,這才故意強化自己喜好書畫詩詞,貪慕享樂,這些原本是他很喜歡的愛好,爲此就漸漸真的長期影響到他,所以在處理行政要務方面從小缺乏接觸,成爲一生短板。不過,筆者覺得這一解釋仍然還是出於同情李煜的生平,可能性感覺不大。

假如分析南唐建立的情況,很長一段時間按說遵從兄終弟及的五代十國傳統。像李璟繼位,以其弟李景遂爲兵馬大元帥,李景達爲副元帥,還曾在李昪的梓宮前盟誓。反而長子李弘冀被李璟外放留守東都揚州(今江蘇揚州),其叔景遂爲皇太弟之後,李弘冀又徙鎮潤州(今江蘇鎮江),被封爲燕王,根本並沒有作爲儲君的跡象,要說李煜的成長階段是擔心受哥哥李弘冀針對,李弘冀自己的地位都從來未定,談何去考慮一個小兄弟會威脅到自己?

      再從另一方面說,五代十國是崇尚武功,要擔心也是忌憚武勇作戰方面出衆的人,哪怕南唐風俗確實傾向於文化藝術,也不可能扭轉保護江山社稷需要武力做後盾,恰恰李弘冀在軍事才能上在一衆晚輩裏數一數二,他被安排出鎮地方,客觀上還是受到父親賞識的表現,說不上真的是被貶謫。

後周開始進擊揚州的時候,吳越當時受到拉攏,也有出兵滋擾常州的舉動。當時李弘冀的年紀不算大(李弘冀生年不詳,但李璟次子李弘茂生卒年有記載,推斷李弘冀是李璟十六七歲所生,周軍攻南唐時李弘冀大概二十三四歲),李璟要召他回金陵,但衆將以爲,一旦主帥逃離,必定軍心渙散。

李璟覺得有道理,而李弘冀也決定與諸將士同守潤州,拼死一戰,一時之間全軍上下士氣大振。唐軍前期連續戰敗,李弘冀瞭解到都虞侯柴克宏英勇善戰,就以自己生命擔保,破格提拔柴克宏爲主將。衆人皆以爲臨敵換將不祥,一旦戰敗,後果不堪設想。但李弘冀不爲所動,而柴克宏也心念恩情,越戰越勇,率兵解救常州之圍,大破吳越軍,斬首萬級,俘虜了十多位將領。李弘冀考慮到局勢危急,下令把所有俘虜將領全部在轅門前殺死,唐軍爲之振奮。

      隨着李弘冀在戰事方面的表現,他的軍中威望遠遠超過叔父李景遂。李弘冀部下經常在李璟面前陳訴利害,以爲不立李弘冀難安軍心。李景遂爲勢所逼,於南唐交泰元年(958)力請一處封地讓位。這一年,正是南唐失利,讓出江北十四州之際,以此契機改立儲君,似乎也有穩固人心的作用。

以史書所記,李景遂的爲人似乎也很曠達,功名心並不太重。李璟當初要封他爲太弟時就曾堅決推辭,但沒有同意,爲此李景遂還改字退身,表明功成身退之意。然後李璟要他幫忙處理大事,李景遂屢屢上書請辭,這個方面李璟多次得到一些大臣進言,李璟則往往聽取意見。

      另一位身爲副元帥的叔父李景達在與吳越的戰爭中被擊敗後南逃,所以進一步推動李弘冀的上位得到衆大臣一致認同。次年,李景遂改授天策上將軍、江南西道兵馬元帥、洪州大都督、太尉、尚書令,封晉王。但是去封地的路上居然被意外毒死,經調查居然是李弘冀主使,這一幕實在讓人震驚。

之前潤州之戰,李弘冀遇事果決,擅自做主擇選大將,李璟以爲李弘冀的這些行爲已經完全無視主君。後周顯德六年(959,既被定爲太子的第二年),據說李弘冀看到景遂的鬼魂,受驚嚇而亡。


當時次子李弘茂已經死了好幾年,三四五子在歷史上沒有記載,而第六子李從嘉一直表現很文靜,也很有才學,所以就脫穎而出。換句話說,在李弘冀的表現讓李璟震驚失望之後,可能大大改變了形勢。李璟從內心來說就已經不願意再選一個武勇出衆的繼承人。

比如前面提過,當時鍾謨就諫言李從嘉爲人不少毛病,他曾推舉第七子李從善,也有不錯的詩才。鍾謨對李煜批評最大的一條意見是醉心佛學,這在江南是有梁武帝這種重大前車之鑑。當時李家上下都崇佛道,這個就根本不放在心上,而且李璟正看好李煜,對鍾謨這種警示自然很不滿。

     李從嘉在登位後就改名爲李煜,尊母親鍾氏爲聖尊後,立周氏爲後(大周后),封諸弟爲王,派中書侍郎馮延魯入宋進貢,上表陳述南唐已經換了後主。宋太祖趙匡胤回賜詔書,派人前往江南弔祭、恭賀李煜登位。建隆二年九月,宋昭憲太后病逝,李煜派戶部侍郎韓熙載、太府卿田霖入汴京納貢。

     建隆三年(962)三月,泉州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病故,其子留紹鎡稱留後,李煜追贈留從效爲太尉、靈州大都督;泉州部將陳洪進以留紹鎡勾結吳越,解送其家族至金陵,推舉張漢思爲清源留後。

六月,李煜又遣客省使翟如璧上汴京,趙匡胤釋放南唐降卒達千人。乾德元年(963)四月,泉州副使陳洪進廢掉張漢思自稱留後,李煜以陳洪進爲節度使,維持泉州和南唐的關係。

這一年夏天,李煜被詔入東京汴梁面見宋太祖,實際沒有去。李煜並非對宋不臣服,但害怕就此被扣和被吞併,所以後來纔有被攻滅俘虜的一幕。這一年底,他上表請求罷除詔書的不名之禮(李煜尊奉宋廷,故宋對南唐的詔書不直呼李煜的名諱),未得許可。

次年秋冬時節,李煜的次子李仲宣因爲玩耍時,有貓碰到一盞琉璃燈落地破碎,受驚嚇後得病夭折,年僅四歲。李仲宣號稱聰慧過人,已經開始識字讀經,記憶力極好,母親大周后傷心欲絕,跟着病故,李煜飽含深情撰寫《昭惠周後誄》。趙匡胤聞知消息,派作坊使魏丕過江弔問。隨後李煜也遣使回禮,送上許多東西。

      乾德三年(965)九月,李煜的母親鍾氏去世,宋太祖再遣染院使李光圖弔祭。次年八月,李煜遣龔慎儀出使南漢相約臣服宋朝,龔慎儀被扣留。開寶四年(971)十月,宋軍攻滅南漢,大軍回撤屯駐漢陽。李煜感到非常恐懼,去除唐號改稱“江南主”,遣弟鄭王李從善朝貢,卻被扣留在東京汴梁。

隨後,有商人向江南告知,宋軍於荊南一帶建造大量戰艦,請求派人祕密焚燬這批北宋戰船,李煜下不了決斷,雖然內心焦慮,卻每天與臣下設宴酣飲。

       開寶五年(972)正月,李煜降級儀制:命令不再稱“詔書”,改中書、門下省爲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改爲司會府,御史臺改爲司憲府,翰林改爲文館,樞密院改爲光政院,甚至降諸“王”爲“公”。以往臣服後周,金陵臺殿皆設鴟吻。之前宋使到來,李煜也只是臨時撤去。這時堅決撤去一應器物,不再使用。

趙匡胤在東京封李從善爲泰寧軍節度使,安排在汴陽坊賜宅院居住,暗示他應該勸說李煜早日前來歸順。按說李從善應該就此長居汴梁,但《十國春秋》在林仁肇的傳記中表示,李從善被趙匡胤放回江南,故意進言林仁肇已暗中投效於宋,畫像都被趙匡胤掛在殿堂中進行表彰,爲此,李煜中招除掉了林仁肇。陸游的《南唐書·林仁肇傳》也有類似描述,但稱“使者”從汴京返回報告,沒有點名是李從善。

這一說法感覺比較小說化,可信度恐怕不高。關於林仁肇,其實他出身閩地,也是一個歸順將領。本來混跡軍中底層,不僅武藝出衆,還喜歡和士卒一起同甘共苦,很得人心。在周軍攻淮南時,林仁肇和鄭彥華(即前面提到文才出衆的鄭文寶之父)曾受舉薦帶兵救援壽州,此戰中林仁肇極爲出色,據說南唐軍本來已經在浮橋邊大敗,但林仁肇勇敢斷後,將張永德等周軍擊退,令其不敢追擊。雖然南唐獻出淮南各州,但林仁肇特別獲得提升爲鎮海軍節度使前往武昌。

開寶三年(970),林仁肇曾祕密向李煜進言提議向上遊的後蜀進軍,或者提前攻取嶺南,並表示宋軍在淮南的根基不穩,且地方凋敝,甚至還可一舉收復,宋軍無力對南唐的行動產生太多阻礙,希望後主支持他。假若擔心旁人非議,可以認爲是他不聽號令,自作主張。如果失敗,可以對其一家進行懲處。

李煜聽到建言以後大爲震驚,批評林仁肇不要胡言亂語,還把他調離武昌,遷爲南都留守(今江西南昌一帶)。由於有這樣一種情況,李煜對林仁肇就有一些顧慮,害怕其帶兵生事,所以將其除掉。至於是不是中了趙匡胤的計策,總感覺不一定是事實。


開寶六年(973)夏,宋太祖趙匡胤遣翰林院學士盧多遜出使江南,李煜上表願接受冊封爵位,居然被拒。當時,內史舍人潘佑感於江南氣運衰弱,極言勸諫李平爲尚書令,徐鉉、張洎進言“李平妖言惑衆,煽動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殺,李平自縊獄中。

     開寶七年(974),李煜上表請求放李從善回江南,不被許可。所以筆者認爲之前《十國春秋》記載李從善回江南對林仁肇離間可能性不大,屬於野史情節。正因趙匡胤希望李煜一家早日歸順,移居汴京才都在其掌握,自然不會輕易放歸李煜的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先後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爲由再次召李煜入京,李煜託病不從,回覆“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竟會這樣,事既至此,唯死而已”。趙匡胤與李煜之間,互相的忍讓就此到了極限。當然宋軍勢大,決定武力出擊江南,即遣穎州團練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出師。

李煜沒有退路,也決心備戰,下令停止用北宋年號,改爲干支紀年。時吳越乘機進犯常州、潤州,李煜遣使說以脣亡齒寒之理,吳越王轉送李煜書信至宋廷。北宋攻陷蕪湖和雄遠軍,沿採石磯搭建浮橋渡江。李煜委任皇甫繼勳統領兵馬全力禦敵,因強弱懸殊,兵敗如山,內殿傳詔徐元瑀、刁衎阻隔戰敗消息。

開寶八年(975)二月,宋師攻克金陵關城。吳越進逼常州,誅殺皇甫繼勳,權知州事禹萬誠獻城投降。六月,宋與吳越會師,進發潤州,留後劉澄投降。洪州節度使朱令贇率兵十五萬前往救援,行至皖口,遭遇宋軍。朱令贇下令焚燒宋船,不料北風大作,反而燒至自身,朱令贇與戰櫂都虞候王暉皆被擒。

外援既滅,北宋盡圍金陵,晝夜攻城,金陵米糧匱乏,死者不可勝數。李煜兩次派遣徐鉉出使北宋,進奉大批錢物,求宋緩兵,太祖答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到年底,金陵失守,守將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力戰而死,右內史侍郎陳喬自縊,李煜奉表投降,於開寶九年(976)正月被俘送到京師,受封爲違命侯。

這一年深秋,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改封李煜爲隴西公。近三年(978)的七夕,李煜被害,時年四十二歲整(李煜正生於七夕),北宋追贈爲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北邙山。不久,小周後也因傷感過度亡故。

     之前提過,大周后因兒子李仲宣早夭而歿,她和李煜還生有一個長子李仲寓,比李仲宣大兩歲,後被李煜立爲太子。沒多久江南入宋,李仲寓在十六七歲的青春年華受到重大打擊,隨父親李煜一起遷到汴京,成爲受人冷眼和重點看管的俘虜。

李仲寓艱難熬過李煜遇害的重創期,不敢表露任何不滿。趙光義終於讓他成爲一個平常人獲得安居,李仲寓最後受郢州刺史之職出任地方,待當地百姓極好,淳化五年(996)病故,年僅三十七歲。

李仲寓的兒子李正言早亡,所以李煜一家後來絕嗣。(李煜雖另娶小周後,但並沒有生下一兒半女。據說大周后對小周後得到李煜寵愛有過不滿,而小周後對姐姐也有愧疚,所以沒有爲李煜留下子嗣)。

      如果回顧李煜在位的表現,相比其父祖,確實文弱之氣更重,加上好佛道,寬容之方式也更典型。他繼位時,由於李璟時的戰事連綿,對於半壁山河的南唐經濟比較嚴峻,李煜詔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與民生息。取消李璟時設置的諸路屯田使,將各郡屯田劃歸州縣管轄,將屯田所獲租稅的十分之一作爲官員俸祿,稱爲“率分”,此項政策推行後,既增加了賦稅,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撓刻。

李煜任用李平掌管司農寺,還打算恢復井田制,創設民籍和牛籍,勸農耕桑,新制頒行後,因觸犯官僚利益,遭到激烈抵制與反對,百姓也多爲不便,遂以失敗告終。

       李煜即位之初,由於淮南戰敗,朝野充斥着一種悲觀頹喪的氣氛,李煜爲提振士氣,依然重用舊臣,籠絡文武。何敬洙軍功累累,被授予“右衛上將軍”之銜,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哪怕對在淮南戰事中棄揚州逃跑的馮延魯,李煜也給予禮遇。同時,啓用在楊吳時代就投奔江南的韓熙載、閩地歸順的林仁肇、皇甫贇之子皇甫繼勳等人,幾乎都進行升賞。

       另外選拔人才的方式如科舉,李煜重視公正和公平。乾德二年(964),李煜命吏部侍郎韓熙載主持貢舉,錄取進士王崇古等九人;又命徐鉉複試,並親自命題考覈。開寶五年(972)二月,內史舍人張佖主持貢舉,錄取進士楊遂等三人;清耀殿學士張洎稱張佖遺漏了很多人才,李煜便命張洎對落第之人進行復考,又錄取王倫等五人。直至開寶八年二月,李煜還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張確等三十人。

       整個南唐存在三十九年,因爲江南的人文氣質,加上從上到下的藝術氛圍,留下影響後世的耀眼魅力,不僅要算整個五代十國裏最有名氣的階段,甚至在整個歷史上,都可以算代表江南文化的模範。

      隨着唐末人口的南遷,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大量的勞動力湧入江南。南方得到發展,從唐到宋,是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經濟的轉折點,而南唐正是承上啓下的重要一環,經濟中心南移已經成爲大趨勢,而南唐加速了這種格局的最終形成。

像李昪出身寒微,他建立南唐之後就基本採取休養生息,保境安民,發展經濟。像鼓勵商業,南唐與中原、契丹互通貿易,茶葉、絲綢在都極爲暢銷。當時的揚州還是沿襲唐朝底子,是一等繁榮的港口,可以直接對外互通有無,近至新羅、高麗,遠至大食等地。空前的對外開放也爲南唐帶來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釣磯立談》曾評價說“於時,中外寢兵,耕織歲滋,文物彬煥,漸有中朝之丰采”,並非溢美之辭。南唐的手工業也以工藝精細聞名,印染業、礦冶業、金銀陶瓷等都有着很好的口碑。

      李昪早年建書院,隨後李璟設翰林圖畫院,使無數文人趨之若鶩,湧現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人,府庫收集了各種圖書典籍多達兩萬多卷,比北宋建立之初的藏書多一倍。正是南唐的這些典籍納入北宋館閣做充實,宋太宗趙光義纔可以輕鬆完成後來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多種大型叢書,其中像《太平廣記》這種五百卷的書,居然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就編好,沒有豐厚紮實的資料儲備,那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而南唐的各種文藝人才更是天下翹楚,文學方面不僅有李璟、李煜兩位標杆,就其他的馮延巳、徐鉉等人也是極爲出色;畫家有董源、巨然、徐熙,更有顧閎中、周矩這種天才,足以顯示南唐藝術永恆的魅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