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設教無常法,萬法歸一一亦無(3)

【王陽明傳略】144

嘉靖六年(1527年)

3、緒山龍溪辯宗旨 四無四有解天機

九月初八,錢德洪和王畿討論心學的宗旨,王畿認爲,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恐怕還不是徹底的話頭。如果心體是無善無惡的,那麼意、知、物也都是無善無惡;如果說意有善有惡,那麼心就沒能無善無惡。

錢德洪曰則認爲,心體原來無善無惡,因外物薰染,心體就對善惡有了分別,爲善去惡,就是迴歸本體的功夫。如果說心體是無善無惡的,那麼還要功夫幹嘛?

當天晚上,大家都散了,兩人卻候立庭下不走,王陽明就和他們移席天泉橋上。錢德洪就兩人論辯的情形向老師請教。

王陽明很高興,他說:“正要你們有此一問,你們的見解正好可以相互補充,王畿應該用錢德洪所說的功夫,錢德洪必須悟透王畿所說的本體。”

王陽明對錢德洪說:“所謂的有,那是你自認爲的,良知本體原來無有。太虛之中,何物不有?但又有哪一物能成爲太虛之障?人心本體也是如此,迴歸了心的本體,還需要再花什麼功夫?您需要朝着這個方向用功,就對了。”

王陽明又對王畿說:“我們引導別人會有兩種情況:利根之人可以直接從本源上悟入。心之本體原本明瑩無滯,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人己內外,一齊俱透了。中人及以下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只能從意念上下手,教其爲善去惡。等到渣滓去幹淨了,本體也就明瑩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那是對上根之人說的,但是這樣的人很難遇到,即使顏回、程顥也自陳上根,所以用它來教人很難。錢德洪的觀點,正是我爲中人及以下所立的法門,如果對他們說無善無惡,那麼功夫會沒有着手處,不免落入虛寂。”

王陽明說:“夫子因時立教,謂之權法,不可執定。體用顯微只是一機,心、意、知、物原本就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應,其機自不容已,無善可名。若本體有善有惡,則意動於物,非自然之流行,着於有矣。若意有善有惡,則知、物都有善惡,心也不可謂無善無惡了。”

王陽明總結說:“無善無噁心之體,無善無惡意之動,知無善惡是良知,物無善惡是格物。此四無說,是從本體上說的,是爲上根人立的教;有善有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此四有說,是從功夫上說的,是爲中根以下人立的教。前者是頓悟之學,後者是漸悟之學,從有上入手,最終得無。

但上根之人太少,所以我一直沒有道出四無說,否則一般的人都接受不了,反而不利於心學的傳播,因此王畿不宜將四無說輕易示人。而且,吾人凡心未了,雖已得悟,不妨隨時用漸修工夫,所謂上乘兼修中下也。而錢德洪則須再進一步,方能玄通。

錢德洪資性沈毅,王畿資性明朗,故其所得,亦各因其所近。若能互相取益,使吾教法上下皆通,始爲善學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