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解剖學4-7-2.腕關節的生物力學特性

《功能解剖學》讀書筆記之【7.腕關節的生物力學特性】

②手舟骨支柱

外側柱的動態特性取決於手舟骨的形狀和空間朝向位置。

在外側觀(圖4-53)中,手舟骨呈豆形,其近端與橈骨遠端凹陷的關節面相對應,其遠端的結節和小多角骨和大多角骨相對應。它位於小多角骨和頭狀骨的前面,是拇指朝手掌平面前方運動時的前始發點。手舟骨傾斜的插在橈骨和大多角骨之間,其傾斜度取決於其形態。手舟骨的形態呈多樣化,可以呈“平躺凹陷形”(圖4-53)或者“座椅彎曲形”(圖4-54),或者是“垂直豎立形”(圖4-55)。而“平躺凹陷形”的手舟骨是最常見的形態,這將在圖中表現出來。

因爲手舟骨較長,它有一個長的直徑和短的直徑(圖4-56),所以它和橈骨關節面以及大多角骨近表面的接觸是隨着手舟骨的位置變化而變化。這也再次表明兩骨之間的有效距離是會發生動態變化的。

在腕關節處於中立位(圖4-57)時,該有效距離最大。手舟骨和橈骨的遠端表面在a和a'處接觸,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的近表面中心在b和g處接觸。前韌帶如橈骨-手舟骨韌帶(淺綠色)和手舟骨-大多角骨韌帶(深綠色),處於正常位置(既沒有拉緊也沒有鬆弛)。

在腕關節伸展過程中(圖4-58),因爲手舟骨上升和大多角骨向後移動,有效距離會減小。橈骨關節表面和手舟骨在c和c'處接觸,而大多角骨和手舟骨在d和g處接觸。橈骨上的接觸點c'在前方,同時手舟骨遠端表面的接觸點d'在後方。前韌帶拉緊並限制這些動作。

在腕關節屈曲過程中(圖4-59),橈骨和大多角骨之間的距離也是減小的,而且比伸展過程減小的更多。手舟骨完全平躺,大多角骨向近側端滑動。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1.在橈骨和手舟骨關節面上移動的接觸點(e、e'、f 和 g)(圖4-60)如下:

——在橈側腕關節,伸展過程接觸點c'在中立位接觸點a'前方,並且2個接觸點都在屈曲過程接觸點e'的前方。

——在舟骨近側關節表面,屈曲過程接觸點e在前方,伸展過程接觸點c在後方,而中立位接觸點a位於兩者之間。在手舟骨的遠端關節表面,接觸點有相似的相對位置,即在屈曲過程中,f位於前方;在伸展過程中,d位於後方,而中間位接觸點b位於兩者之間。在腕關節發生病理改變時,手舟骨的“躺倒”會對橈骨遠端關節表面的後部分(a'和e')產生異常壓力,可能會導致繼發性的骨關節炎和月骨周圍的異常(後文會詳細描述)。

2.手舟骨的有效直徑ab、cd和ef,分別與中立位(ab)、伸展位(cd)和屈曲位(ef)相對應,它們之間近似於互相平行或等長,即手舟骨的有效直徑在伸展位(cd)和屈曲位(ef)近似於互相平行,中立位(ab)和屈曲位(ef)則近似於等長,而伸展位(cd)稍短些。所以,手舟骨的向前傾斜會使橈骨和大多角骨之間的有效距離減小。

3.大多角骨相對於橈骨的運動(圖4-61):在中立位、屈曲位和伸展位,大多角骨位於和橈骨遠端表面同心的圓弧內,同時大多角骨也圍繞其進行轉動,轉動角度等同於從F到E的圓弧角度。因此,大多角骨的近端表面一致指向圓弧中心C。

目前爲止我們已經討論了大多角骨和手舟骨的共同運動,接下來我們將討論手舟骨的獨立運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