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幽思远的王建

王建曾写过一首诗《自伤》感叹自己的潦倒身世和困顿仕途,诗云:“衰门海内几多人,满眼公卿总不亲。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图书亦为频移尽,兄弟还因数散贫。独自在家常似客,黄昏哭向野田春。”他坦言自己门衰祚薄,家族不兴,出身平凡,生活清苦。跟那些王公贵族攀不上关系,更无期功强近之亲,在仕途上缺少援引奖掖,四次授官都只是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一直未能跻身要津。生活上也很不如意,不仅艰苦清贫,几次结婚最后还是单身独居,到老还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引以为宝的藏书屡经搬家已散轶大半,为数不多的兄弟还散落四处,各自艰难地活着。坐在自己家中冷清寂寞,每每有做客的感觉,黄昏之时常独自外出,面对空旷的田野垂泪哭泣。王建诗中所云基本将他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无论在仕途还是生活方面,他都很不如意。

王建祖籍颍川,生长于关辅,出身微寒。但年轻时勤奋好学,二十岁左右曾与另一位家境贫苦的诗人张籍共同在魏州学诗,两人成为毕生好友,且两人都热情参与新乐府运动,创作了大量优秀乐府诗歌,被誉为“张王乐府”。与文弱偏激的张籍不同,王建性耽酒,放浪无拘,性格豪迈。因思立功边庭,王建早年曾从军塞上,入幽州刘济幕中,后又辗转各地幕府任职,在军中呆了很多年,《唐才子传》说他“从军塞上,弓剑不离身。”可见他是个习文好武文武兼通之人,他在《别杨校书》中说自己“从军走马十三年”,能在军队里生活这么久,一来说明他有用武之地,二来说明他有从军之好。数年后归,居于杜陵。可生活并未得到多大改善,仍过着“终日忧衣食”的日子。

《唐才子传》曾说王建是大历10年间进士,那时王建还不到10岁,与事实有较大出入。从王建仕途走向上看,他应该是考中过进士的,但无详细资料记载。中第时间要么是从军前,要么是从军后。唐代到军中求取功名也是一条极好的发展途径,很多士子无论是否及第,都愿到幕府中入职,跟着一个很有前景的幕主,容易随之一路升迁。像高适杜牧等人都在幕府中跟对了人,很是受益。王建从军13年,也结识了不少方面大员。他考中进士,应该就是受益于幕府从军。

公元813前后,王建40多岁时,得到田弘正、裴度等身居高位的权要推荐,做了昭应县丞,从此正式步入仕途。他自叹“白发初为吏”,可不是?年且50才初入官场,很多人到这个年龄都已经辞官归隐了。几年后,他转任太府寺丞,太常丞,秘书丞,后迁侍御史。唐文宗大和二年,出为陕州司马。虽然换了几个岗位,却一直只是个七品官。司马一职,虽说品位稍高,却外放地方,年过60而远离了朝廷,也就意味着仕途无望了。当年白居易贬谪为江州司马,还凄凄惨惨戚戚,觉得人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王建临了混了个陕州司马,还是人生的高光时刻,真是同人不同命。

王建和张籍一道热衷于新乐府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因为他大半生沉沦下僚,生活清贫,常与社会底层老百姓接触,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很是了解。他的诗中,多以田家、海人、水夫、蚕农、织妇等人物为抒写对象,既客观叙述他们的生活境况,又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残酷,饱含同情,心有愤怒。他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诗中人物刻画得往往栩栩如生,场景状况也真实细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有《水夫谣》、《海人谣》、《田家行》、《望夫石》等。其中《水夫谣》写得形象生动,一往情深: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诗中描写的纤夫水宿沙行,生活艰辛,却长受官府随意驱遣,无情践踏。作者心地善良,同情民苦,关心民瘼,恨不能化水为田,长使纤夫生活安康。《望夫石》则歌颂了平常夫妻之间的坚贞爱情: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据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武昌阳新县北山有望夫石,其形如人。相传有个贞妇,丈夫从军久久未归,她常立于武昌北山远望,“立望夫而化为立石”。王建据此创作了这首诗。虽是传说,但现实中却有无数的女子日日站在村头家门,盼着从军戍边的丈夫回家。王建的诗总给人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并生发出同情心和怜悯心。在同情黎民百姓的同时,王建还对那些豪横权要和黑恶势力给予了无情揭露,如《羽林行》中杀人越货的长安恶少,《射虎行》中草菅人命的官府凶差。而《古从军》、《辽东行》、《凉州行》等边塞诗则痛惜国土的沦丧,谴责边将的无能。在这些乐府诗中,王建基本不发议论,而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再现现实场境,让内心的情感自然表达。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心理细腻,非常具有典型性,让人读后十分信服。题材方面,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手法上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语言通俗流畅,简洁凝炼。结尾常突出主题,浓墨重笔。充分体现“卒章显其志”的特点。

新乐府诗歌之外,王建还曾专门创作了一百首《宫词》,与以往宫词多表达宫女悲惨的生活哀怨的情感不同,王建的宫词多写宫中的楼台亭阁、歌舞弹唱、行乐游猎、节庆仪式、,不及涉及宫中君王宫女日常生活,还有情景风俗宫禁琐事,组合起来就像一幅全景式的宫廷图画,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不可多得的文献,是绝好的诗史。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言其“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这将宫词拓宽了表现范围,赋予了新的内涵。可以说,是王建让宫词进阶到了新的境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云:“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宫词其一》是其中的代表作: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本以为桃花凋落,纷飞东西,凄凉残败之景,让人心恨东风,实则是桃花为结果实自愿飘落,并无哀伤悲凉之意。这让错恨东风的人情何以堪?宋王安石对王建的这首诗最是欣赏,“谓其意味深婉而悠长也。”此诗确实体现了王建宫词的水准和特色。

王建不过是个品级较低的官员,没有什么机会进入宫闱禁地,却能对宫内情景人事如此熟悉,创作了一百篇风俗图似的宫词。这让人很是疑惑他的素材来路。据《唐才子传》记载,王建当初因为与枢密使王守澄同宗同源而交好,王守澄称王建为弟,两人走得很近,经常相聚闲谈,而言语间多及宫廷禁掖事,王建因此获得许多无法见闻的题材,为此创作了《宫词》一百首。后来两人因为喝酒伤了和气,互相讽刺取笑。王守澄深恨之,威胁王建说:“老弟所作《宫词》,涉及内庭深邃,是何由得知其详的,我当奏明皇上。”王建也不示弱,作诗以答,其中有两句说到“不是姓同亲说向,九重争得外人知。”意思是说,我诗中所记,都是你这个身居要津经常出入宫中的同宗老兄所告知啊,要不皇宫禁地,我们这些普通小官哪能知道呢?王守澄听了害怕连累自己,只好忍气吞声作罢。这则故事虽在史册中不可考,但却符合逻辑和实际,否则王建只能是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了。

王建既是诗人,也是中唐少有的词人之一,写过一些小令,别具一格,清新可喜。如《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调笑令原为“宫中调笑”,主要是用以娱乐玩笑的,王建却写尽了宫女的哀怨:数年生病,容颜憔悴,无复有人问津,旧日宠爱恩泽早已断绝,凄然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看起来幽默诙谐,实则别有意味。以白描的手法,表达了商人妇人就别后各怀心事的生活状态。其实,淡化了历史背景,最能让人感动共鸣的还是那些富有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的诗作。

王建的新乐府诗和宫词固然写得好,流传更广的却是一些自然婉丽富含情感的短诗。如《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唐时习俗,女子出嫁三日后要入厨做菜给婆婆做菜品尝。诗中描写了一个细心精明的新娘,为了给婆婆留下美好的初次印象,做好羹汤后没有直接呈上,而是让熟悉婆婆口味的小姑先行品尝,如此便心中有数,随时可对饭菜进行调整更换。诗中将一个聪明能干的新嫁娘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雨过山村》则活脱脱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诗中所绘风景优美,洗人心肺,有脱尽俗尘,融汇自然之感。《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主要以情感取胜: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明之夜,冷露无声,寒鸦栖树,想起远方好友,顿起无限秋思。遥隔两地,又值中秋,既抒自己的愁思,更写天下人的愁思。这缕忧愁思念之情,力透千古,令人读后深受感染。

王建一生在仕途不曾飞扬,诗却写得超拔出群。与当时著名诗人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张籍、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唱和。《唐才子传》说他“工为乐府歌行,格幽思远。”诗作“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可谓的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