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乞養冷漠對 困逝於途 一聖人

【王陽明傳略】153

嘉靖七年(1528年)

七月初十,王陽明在上《八寨斷藤峽捷音疏》的同時,又上《乞恩暫容回籍就醫養病疏》,懇請皇上念及他報主之誠,並非畏難偷安,憐憫身體垂危之實情,允許他暫回原籍就醫調治,今後必當鞠躬盡瘁,以報陛下。自己將先從南寧乘船出發,在梧州和廣州之間,等待朝命下達。

王陽明又給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翟鑾(字仲明,號石門)寫信,表示沒有他在朝中支持,思田之亂不可能取得成功,希望翟閣老能夠繼續支持自己的兩封上疏。

因當時京師嚴書禁,王陽明便寫信給黃綰,希望他將情況轉告給正當權的刑部尚書胡世寧(字永清,號靜庵)、都察院都御史張璁(字秉用,號羅峯)、吏部尚書桂萼(字子實,見山)、禮部尚書方獻夫(字叔賢,號西樵)和翰林院編修霍韜(字渭先,號兀崖)自己的身體狀況,咳嗽日增,遍身皆發腫毒,走路都很困難,如果不馬上離開這個瘴暑之地,回家治療,恐怕病情會不斷加重,以致不治。

不久,王陽明再次寫信給黃綰,稱如果其他諸公不能幫忙,希望黃綰和方獻夫能夠努力爲他曲成養病之請。

朝廷對王陽明養病的請求一直沒有答覆,而王陽明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八月二十七,王陽明便離開南寧,經橫州烏蠻山,拜謁伏波廟,作《謁伏波廟二首》,其一雲:

四十年前夢裏詩,此行天定豈人爲?

徂徵敢倚風雲陣,所過須同時雨師。

尚喜遠人知向望,卻慚無術救瘡痍。

從來勝算歸廊廟,恥說兵戈定四夷。

九月初五,明世宗才批覆《乞恩暫容回籍就醫養病疏》:“才望素着,公議雅服。近又深入瘴鄉,蕩平劇寇,安靖地方,方切倚任。有疾,宜在任調治,不準辭。” 但是吏部遲遲沒有下達給王陽明。

九月初七,王陽明抵達廣州,病情稍有好轉,寫信告知王正憲自己的行程和病情,並在廣州住下待命。

王陽明於二月十三上《奏報田州思恩平復疏》,五月,明世宗下旨給王陽明賞銀50兩,苧絲4表裏。九月初八,行人馮恩(字子仁,號南江)捧詔書和獎品到達廣州,王陽明上《獎勵賞賚謝恩疏》。

九月,蔣冕應林富之請,作《賀總制軍務新建伯南京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陽明王公平寇序》。

九月下旬,王陽明寫信給王正憲,告訴他朝廷關於養病疏的答覆可能還要等旬月,批評王守恭上京就行賄案爲自己辯護,督促錢德洪、王畿抓緊準備,上京參加會試。

十月,王陽明在給何廷仁的回信中說,養病疏以上呈三個月,旬日內必有回覆,期待回紹興相見。

十一月初一,王陽明病重,上《乞骸骨疏》,舉薦鄖陽巡撫林富自代,離開廣州北上。

十一月二十一,王陽明過大庾嶺,對江西布政使王大用說:“你知道孔明爲什麼將後事託付給姜維嗎?”王大用於是緊急派人準備棺材載於舟中。

十一月二十五,過梅嶺至南安。南安推官、門人周積上船來見,王陽明從牀上坐起來,咳喘不已,慢悠悠地問周積:“近來進學如何?”

周積以政對,接着問:“道體無恙?”

王陽明說:“病勢危亟,所未死者,元氣耳。”

十一月二十八晚,旅船停靠晚泊青龍鋪。

十一月二十九,王陽明問侍者,去南康還有多少路?侍者告訴他,還有三個驛站的路程。王陽明說:“恐怕來不及了。”於是召周積進來,很久才把眼睛睜開,說:“吾去矣!”周積痛苦失聲,忙問:“何遺言?”

王陽明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頃之,瞑目而逝,時二十九日午時。

正好趕來的贛州兵備、弟子張思聰將王陽明的遺體迎入南埜驛,於中堂爲王陽明沐浴衾斂。

十二月初三,張思聰與官屬師生設祭將陽明入棺。

十二月初四,輿櫬登舟。士民遠近遮道,哭聲振地,如喪考妣。

至贛州,提督都御史汪鋐迎祭於道,士民沿途擁哭如南安。

十二月二十,喪至南昌,有司分道而迎,巡按御史儲良材、提學副使趙淵哭,士民皆哭,聲載於道。儲良材、趙淵挽喪留於南浦,新年後再行,以盡士民之哀。趙淵每天要去哭吊三次,有人問他爲什麼這樣悲痛,他說:“吾豈爲乃公哭邪?”此國家之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