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 || 唐詩藝術-21

06 唐詩的結構②

我們再來看看杜甫的《蜀相》,它也與詩作“起承轉合”的規則相吻合。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年輕時,就特別崇拜諸葛亮。他來到成都後,很想去諸葛亮祠看看。但估計那時老杜應該是第一次去尋找這祠堂,所以這首詩一上來就說,“丞相祠堂何處尋”。這是一個問句,一個有點自言自語的意思。所以後面跟緊跟着就自己作答了——“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城外那柏樹成林的地方便是。這是一起,點明瞭這首詩的主題“蜀相”。

接着,承上而來,由遠而近、由外而內,描寫了祠堂內看到的“映階碧草”的春色,聽到了“隔葉黃鸝”的好音。這一俯一仰之間,視覺、聽覺齊備。但從詩句的字裏行間中,我們分明可以看到杜甫的寂寞、徒然、悲涼之感。同時,這兩句詩也反映出整個祠堂寥落、冷清的場景。

描寫完祠堂內部之“景”,詩作卻突然作一轉折,轉出了一種非常闊大的意蘊。“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完全可以說是一種“由現實到歷史的轉折”,一下把我們的思維從“現實”拉到了“歷史風雲”之中。短短十四個字,其內蘊的衝擊力是非常巨大的。毫不誇張地說,這兩句是全詩的提神之句。正因爲有這兩句,全詩的境界就頓然擴大。

詩的最後兩句,寫“諸葛亮的結局”。“出師未捷身先死”一句,讓人立馬聯想到“六出祁山”“抱病出徵”最終“死於征途”的悲壯。這實際上是爲最後一句的“”而作的準備。正是因爲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鋪墊,這才使得“長使英雄淚滿襟”顯得水到渠成。

綜觀杜甫這首詩,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它也是運用了“起承轉合”的規則來完成的。這樣的方法,使得詩歌的結構極爲嚴整。

除此之外,前人在論述“詩歌”時,往往非常重視幾個關鍵的要素。比如“開篇”、“結尾”、中間的“過渡”等等。

關於詩歌的“開篇”,嚴羽的《滄浪詩話》中是這麼形容的:“對句好可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意思是說,開篇這一句很重要。

一般唐詩的“開篇之法”有兩種:一種叫入筆擒題。如前面這首《蜀相》就屬於這一類。另一種叫突兀高遠,其意好似“高山墜石不知其來”,給人一種極強的震驚之感。比如杜甫的《登樓》,就屬於這一類。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梁甫吟。

一上來就說“花近高樓傷客心”,沒頭沒腦,讓讀者莫名其妙。到了第二句纔給補充,原來是“萬方多難此登臨”。

再比如,王維的《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也屬於這一類”沒頭沒腦“的開篇。

最善於使用“突兀高遠”這種表現手法的詩人,是大詩仙李白。這在其《蜀道難》中可以得到很明顯的印證。一上來就說,“噫籲嚱,危乎高哉!”一驚一乍間,讓人如墜雲裏霧裏。然後他纔不慌不忙的告訴你,“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同樣道理,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也是這樣的做法。“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如果光看這兩句,你知道他在說什麼嗎?反正我是不知道。我只知道這幾句中,大仙把其豐沛的情感一瀉千里,傾瀉而出,讓人頓生一種“非常驚絕”的錯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