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第七章精神變態(反社會)人格

精神變態人格的個體,他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這一章作者着重探索精神變態的主觀體驗和內部驅力,嘗試走近精神變態人格個體。

      精神變態人格具有連續變態譜系,從重性精神變態(比如:隨意殺人、肢解)到輕微的一端(比如,溫文爾雅,處事圓滑的人。希特勒?)。這類人的核心思維方式和應對方式具有明顯的反社會特徵。Bursten對精神變態人格的診斷標準是,具有“戰勝他人”或有意操縱他人的固有觀念。作者認爲,精神變態人格的診斷與外顯罪惡行爲並無關聯,而與內部動機密切相關(如何通過心理學知識理解精神變態人格個體看不見的內部動機?)。

精神變態人格的驅力、情感和氣質

驅力:驅力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先天性。早期關於雙生子和領養孩的研究顯示,具有反社會傾向的兒童先天性比同齡人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這類人格偏好追求刺激且“迷途不知返”。另一方面是後天習得。研究發現,早期經歷會改變基因表達,基因可被激活或者抑制,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可隨個體感知而發生變化影響個體人格。

情感:情感是人類和動物區分開的高級社會情緒,是在和他人互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精神變態患者無法通過交際關係來習得各種體驗,他們大腦回路中管理語言和情感的區域存在明顯異常。他們的情感不容易滿足,需要強烈而震撼的刺激體驗,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他們缺乏清晰表達情感的能力,他人很難描述他們的主觀體驗,他們往往用行動代替語言,感受的喚醒無需特定情感(?)。一旦產生感受,不是暴怒便是狂喜。

氣質:具有更多的攻擊性,偏好刺激。治療師不能指望通過鏡映來訪者的潛在感受與之建立治療聯盟。

精神變態患者的防禦和適應過程

精神變態性個體利用防禦抵禦羞愧,以此掩蓋自己變態的惡念(爲什麼?沒面子?或者是全能控制被打破?一切事物都爲我所利用,被他人發現自己的念頭就失去了全能控制的感覺)。缺乏良知,惡意自大,缺乏對他人的基本依戀。他人的存在是自己展示實力的舞臺。

主要防禦機制:

全能控制:

精神變態患者的全能控制:利用他人是經過深思熟慮且自我協調的,有意爲之(勞榮枝?)。

癔症及邊緣型患者的全能控制:利用他人,無意爲之。目的:維繫關係的存在。

投射性認同:不善言辭及情感不知如何表達,通過激起他人身上與自己相同的情感獲得理解。

解離:避重就輕,逃避責任。忘記自己的惡行。多懊喪少自責。

付諸行動:付諸行動是精神變態個體的典型特徵,反社會性人格者一方面會生性衝動,另一方面又難以體會衝動後的自尊感受。

適應過程:通過防禦,緩解或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焦慮。

精神變態個體的關係模式

1、反社會人格者的童年常常充斥着不安和混亂。教條式的嚴厲管教夾雜這過分的縱容和忽視。

2、童年經歷中無人鼓勵他們將情緒外化,缺乏用語言表達內在感受體驗,也缺乏通過對話理解他人的心理能力。

3、養育者對兒童的情緒缺乏迴應。

4、童年不乏物質滿足,多有情感的剝奪。比如:當個體出現情緒時,父母會贈予禮物,卻從未過理會她的情緒,或傾聽他的感受。

5、研究發現,童年期在依戀及隨之而來的內化(包括氣質和養育原因導致。客體內化?自體客體內化?)失敗後,對形成反社會性個體人格產生影響。

6、反社會性個體很少產生心理上的依戀也很少合併好的客體或是認同養育者。他們很難體會愛與被愛。

7、反社會個體會認同自己內部原始的“自體客體”(“惡意自大”?操縱他人滿足自己,所有外界事物都是爲了滿足我的需要。個體在關係中的呈現包括三部分因素:自己、他人和情境)。

8、依戀客體變成恐懼或憤怒的來源。

9、父母或其他重要客體竭力助長兒童的全能幻想(我聯想到無敬畏臣服之心),孩子模仿父母“代際傳遞”。

精神變態個體的客體關係具有不穩定性,迎合性(?)、情感誤解(?)、剝削利用及偶爾的暴虐行爲。

精神變態的自體

1、生物學基礎:攻擊性強,導致兒童難以自持,安撫或鏡映他人情感。天性好動,難以滿足,注意渙散且固執己見。需要父權角色的直接干涉(怎麼幹涉?)。

3、很難通過養育者(外部客體)的常規渠道的愛和讚賞而獲得自尊。

4、內部自我成爲唯一能夠投注情感的對象。

5、個體的自我表徵(自我認識)常常在全能控制和極度恐懼狀態之間不斷切換。

6、精神變態個體以攻擊行爲和施虐行爲來維持自我感受或減少痛苦和恢復自信。

7、精神變態患者的另一個值得關注點是原始性嫉妒,即得不到就毀滅的原始慾望。

8、在生活中追逐目標失敗後轉爲對目標的詆譭,是所有反社會人格的共同特徵。其中處於譜系一端的精神變態個體甚至會摧毀吸引他的事物。用毀滅達到真正的佔有。

精神變態個體用誇大來掩蓋虛弱和嫉妒。

治療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移情:

精神變態來訪者對治療師的移情:是精神變態人格中掠奪傾向的一種投射,隨之而起的是對治療師的攻擊或利用。他們會假設治療師試圖利用自己滿足私慾。他們無法理解治療師熱情善意的一面,反而會疑惑搜尋治療師行爲背後“陰謀詭計”的蛛絲馬跡。如果他們認爲可利用治療師達成某種目的,便會竭力展現魅力。

治療師對來訪者的移情:常常表現出無可奈何的震驚以及努力維持自己竭力幫助來訪者的初衷或者形象,證明自己的清白。

反移情:

精神變態者對治療師的反移情:

治療師對來訪者的反移情:會精神變態來訪者產生敵意,蔑視和道德上的疏離。

精神變態者對治療師的反移情:治療師對精神變態者的反移情被他們理解成對自己行爲的共情反應。敵意憎恨對於精神變態者來說也是依戀表現。

治療:治療師不去否認或補償精神變態者的威脅,而是識別和承受內心的憎恨,感受來訪者的冷漠、藉此可能體會到精神變態者的內心世界。比如:精神變態者有意貶低攻擊治療師時會激起治療師強烈的敵意或無助的屈從。治療師識別這種貶低是來訪者對嫉妒的防禦,冷靜的指出這種惡意輕蔑,有助於治療。

對精神變態人格診斷的治療意義

在治療所營造的持續的、尊重的氣氛中,治療師逐漸解除(?)精神變態來訪者的全能控制、投射性認同,破壞性嫉妒以及自我毀滅等行爲。

治療師在治療精神變態人格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堅持毫不妥協的方針(強硬的、不露聲色的),包括治療師堅定的態度、治療設置的穩固,以及治療方向的不容置疑。治療師寧肯因頑固不化而犯錯,也不能爲展示共情而被來訪者視作膽怯。毫不妥協的態度會贏得精神變態者的尊重。

2、絕對坦誠、實話實話、信守承諾,心懷善意,並始終實事求是。誠實包括治療師認識自己對來訪者的消極感受(識別區分是自己的感受還是來訪者激活的感受)。

3、誠實不等於自我暴露,自我暴露只會被精神變態者視作意志薄弱。誠實也不是說教,教導他們表達悔意或者愧疚是徒勞無功的。

4、治療師引導來訪者發展更負責的行爲,需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不帶偏見,不追逐名利贏得來訪者的尊重(榜樣的力量)。

5、能力是來訪者唯一尊重的品質,也是治療師展現的內容。

6、理解來訪者,可以嘗試使自己具備足夠的精神變態衝動,來感受來訪者的情感世界。

7、治療師應將重點集中於增強來訪者對自己行爲的理解,形成各恪其職的基調,並由來訪者選擇,是否想從治療中獲益。

8、嚴厲而堅定的態度和基本的尊重是贏得反社會性個體合作的決定條件。

治療總體目標:幫助來訪者逐漸靠近抑鬱狀態(7—12個月嬰兒的感受,發現治療師和自己並非一體,也根本不受自己控制),認識自己和他人有別,並值得自己去關心。

來訪者的改變:從利用語言控制他人到運用語言誠實的表達,嘗試抑制衝動,逐漸體會自我控制的成就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