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可之旅21】重新養育自己,就是更新“內在客體”

精神分析中經常說,一個人早年的經歷會影響人的一生,古話也說“三歲看老,七歲看大”,說的就是孩子早年的養育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個巨大是表現在對一個人“人格”的塑造。

幼兒教育中有名的“蒙氏幼教”也非常看重兒童早期的撫養方式和養育環境,和精神分析雖然是不同的研究系統,但同時都認爲早年的經歷就形成了一個人的核心人格。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了,早年的經歷是怎麼固化,並在成年以後依然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答案就是“內在客體”,或者叫它“內在父母”。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呢?

父母在和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父母外在的狀態、神態、應對事情的方式,內在的恐懼、焦慮、憤怒,都會被孩子用某些特定的方式,內化到孩子頭腦當中。

這樣子,孩子和父母建立的關係,會在孩子頭腦中形成一種體驗,而這種體驗就會形成他們的“內在客體”或者叫“內在父母”,內在父母是一種關係的體驗,或者說是一種關係的模式。它會影響一個人之後建立的所有關係,也就是一個人小的時候和父母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的模式或狀態,那麼他長大以後和別人建立的關係模式,也是類似的,因爲這種感覺他更加熟悉。

這也就是我們說,我們其實都是活在過去的關係當中。

所以,早年的經歷,就是通過內化到我們頭腦中的“內在客體”來影響一生的情感、行動和意志。

而如果要真正意義上改變自己,也就人格上的改變,那就是“內在客體”的更新換代,剔除老的替換新的,我經常說的“養育自己”,就是通過創造新的體驗來改變我們的“內在客體”,新的“內在客體”形成就能帶領我們走向新的生活。

下面是“客體關係理論”對更新“內在客體”比較學術的表達:

隨着人格的成熟,內在的操作也不斷完善。自體重新評價內在客體結構,根據他們的價值對其進行分類,有些客體能繼續加強自體,而有些則變得與自體無關,其他那些佔據空間卻已經被擠出好的、新的體驗的客體,必須被刪除。

例如,有嚴重問題的父母客體可能會佔據一個十幾歲孩子的心靈(自體),使得這個孩子不能對廣闊的社會羣體和知識系統產生新的體驗,這個孩子可能一直被這些客體所控制,以他們的形象來構建新的客體關係,或者這個孩子可能會拒絕實際的父母,同時也排斥相應的內在客體,在客體的排除中,客體很惋惜地被從內在空間中刪除,被刪除的客體失去其動力方面的重要性,也不再對自體有任何特殊的意義,或與自體有任何關係。

摘自吉爾·薩夫《客體關係入門》

以我自己舉例子,來談一談怎麼通過重新養育自己創造的新體驗來更新內在客體。

我以前的自體當中,有非常嚴厲的“禁止性超我”,這個東西是我爺爺傳給我爸爸,然後我爸爸又通過不經意的情緒傳遞給我,使得我以前在做什麼的時候,總會有一個感覺冒出來告訴我不能這麼做,這就導致在生活中只要有人的地方,總會表現的有點不知所措,這就是舊的“內在客體”控制的。

那麼如果要把這個父母傳給我的“禁止性超我”給刪除掉,就需要創造新的經驗,或者叫體驗。

這裏有一點很重要,有些人覺得只要認知上改變了,或者直白點說就是道理在邏輯上懂了,那麼就能改變,事實上是完全不可能的,人的改變永遠是基於情感驅動着行爲,所以要改變就要自己真真實實地去體驗來創造新的情感體驗,否則人格就不可能有所改變。

我用的方法也非常簡單,語言的力量啓動,實際的行動創造體驗。

我看到過一句話,叫做:“允許生命中的一切發生”,我體會了一下,我小的時候,在“內在客體”的控制下這個不做那個不做,匆匆幾年過去人就沒了,何必呢,還不如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指導接下來行動的,就是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說的那句話“如果今天是我活在這個世上的最後一天,那麼我要做什麼?”

在最初,我寧可“絕對允許”,只要是自己發出的動力,都儘量滿足自己,這就是絕對允許。比如,去買衣服,以前看到貴的、喜歡的,舊的內在客體就會控制我讓我不買,但我直接買不帶猶豫;有什麼事情在頭腦裏出現,就立馬投入時間精力去做,舊的客體會阻止並降低動力,我就全情投入做出成果...

慢慢地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舊的客體就慢慢死去,失去發揮作用的動力,新的客體就生長起來了。

我覺得這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要想活得好,毫不猶豫殺死壞客體,創造新經驗迎接新客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