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的聰明與隆慶的無爲

嘉靖,前期的英明睿治與後期的迷道寵佞形成鮮明對比。內憂外患是嘉靖朝中後期的真實寫照。

嘉靖迷信道教後期望長生,迷信方士,寵幸佞臣,大事興建,耗資巨費;朝廷日漸貪腐。

由於邊事費遲,吞沒軍餉,造成兵變不斷;禁斷邊貿,致使蒙古韃靼不斷冦邊。“庚戌之變”,即是蒙古兵再次打到北京城下,面對如此兇險,嘉靖允諾恢復“通貢”(貿易)後,蒙古兵纔在大肆劫掠後退去。

“嘉靖倭亂”是倭寇最嚴重的時期,他們當時也許想不到,“海禁”政策是倭亂的根源。雖然,最後在俞大猷,戚繼光的帶領下將倭寇最終消滅,卻也造成沿海幾十萬人的傷亡,千里經濟凋敝,民生困頓的後果。

嘉靖後期,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海瑞說,“嘉靖嘉靖,家家乾淨。”

嘉靖去世,隆慶帝朱載垕登基。因爲長期不被被嘉靖重視,朱載垕養成了小心謹慎,仁義、靜貞的性情。所以隆慶期間,他不願做大的決策,不願陷入矛盾爭執之中。放手內閣處理政事,自己做了撒手掌櫃。

但是隆慶做對了兩年大事。一是“隆慶開關”,即解除海禁。此後海外貿易進入新時期。我們知道,這也是消除倭亂的最好手段。

一是開放“通貢互市”。放開了與蒙古韃靼的貿易後,基本結束了明朝與蒙古韃靼兩百多年的兵戈戰事。

可見,繁榮與和平需要開放與貿易。“閉關”只會加劇矛盾,激化衝突,害人害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