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作戰3:打仗,準備要充分,但出手要快,一戰而定

原文: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這部分講的就是在戰爭場上的時間不能太久。

時間越久,兵將沒了銳氣,都很疲憊,甚至厭戰。就比如美國在越南打仗,一開始以爲可以速生,結果打了很久,深陷泥潭,投入重金不說,打的時間久了,士兵都非常厭戰,這還怎麼打得起來,哪怕現代戰爭已經是科技武器和情報主要發揮作用了。

不光如此,各項物資也會越來越少,沒打勝,自己先餓死了,這可不行,這在古代是比較致命的,因爲物資運送基本靠車馬運送,不像現在可以用軍用運輸機。

更重要的是,打的時間越久,國內、國際關係會發生各種變化,仗還沒打勝,國內政變了或別的盟友倒戈了,這個不是很妙。

比較典型的是春秋時期的“三家分晉”,晉國乃春秋一霸,國內有四大家族——智、韓、趙、魏。

智氏比較強大,而且還是晉國執政,所以經常去其他三大家族去討便宜——要什麼呢,要土地,一會找韓要一點,一會向魏要一點。那兩家打不過,也只能給了。

智也向趙索要土地,不過這個就比較過分了,他想要趙的土地是趙的宗廟所在,那趙當然不給了,於是就要打仗了。

智氏就找到韓、魏,說我們一起打趙,滅了趙,我們一起分趙氏的土地。另外兩家能怎麼辦呢?智氏他們惹不起,而且如果打贏了還有土地分,那麼就先打打看唄。

這一打不要緊,就打了三年,這在那時候誰撐得住。

趙氏派使者找韓、魏商量,和他們說:智氏什麼樣你們又不是不知道,一旦把我滅了,他更強大,你們真的能分得到土地嗎?他強我們弱,他不過就是各個擊破而已,不如我們三家聯合把他滅了,贏了就分了他家的土地,我們三家力量相當誰也滅不了誰,就可相安無事;如果輸了,我們三家聯合在一起,他一時也不能把我們怎麼樣。

韓魏於是臨陣倒戈,突襲殺了智氏,不僅分了智氏的土地,而且滅了國君,三家分晉,在後來的戰國七雄當中,韓、趙、魏就佔了三席。

這就是仗打的時間越久,國內政治、國際關係都可能發生變化,自己的國內政治可能出現動盪,有人不滿,就可能找個出頭的取你而代之;盟友也可能會有異心,不光擔心自己的國際國內處境,因爲盟友也有國內政治,也需要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所以,“拙速”就非常重要,就是準備要非常充分,出手要不疾而速,一戰而定,盡最大努力快速結束戰爭,解決問題。而準備充分的目的,就是幫助戰爭可以快速地結束,實現戰爭的目的。

我們知道清朝著名的儒將叫曾國藩,一般來說,文人帶兵打仗是有天然的缺陷的,就是在戰場上的臨場戰鬥決策,他們是做不到和武將一樣可以快速響應的,這是那些武將天然的本事。曾國藩打仗靠的是什麼呢?就是“結硬寨,打呆仗”,我把我自己內部軍隊治理的好,各項準備充足做好,等着對方亂動作之後的失誤,我就快速出擊,解決對方。

戰爭真的上了戰場,一定要快速解決,哪怕準備多久都是值得的,因爲戰爭拖不起。

就像現在的俄烏戰爭,俄羅斯出動特別軍事行動一年以後,他國內發生了什麼呢?政府赤字,儲備最多可以再撐半年,西方的制裁使得經濟發展受阻,並有很多反對派站出來。國際關係呢?和西方几乎完全撕破臉,各項聯繫,不管是政治還是軍事能斷的都斷了,時間越久影響越大,而且把烏克蘭越來越逼向了北約和歐盟。

可以想象,戰爭結束,俄羅斯需要很長久的時間去恢復。如果這場戰爭在3個月內結束並達成戰爭目的,這幾乎不會對俄羅斯產生什麼影響,但現在持續了那麼久,就已經發生了質變,戰爭越久,隱患越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