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 肖培東:學習,在自讀課中真實發生

名家專欄 | 肖培東:學習,在自讀課中真實發生

肖培東 湖北教育 2022-03-22 17:03 發表於湖北

圖片

12

肖培東

圖片

浙江永嘉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浙江省教壇新秀、浙江省首屆名師、浙江省首批“名師名校長”導師資源庫專家、浙江省“國培計劃”教育講座專家,是全國首屆“我即語文”教學獎獲得者、第二屆中國“好老師”,兼任全國中語會課堂優化策略研究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浙江省分會理事;是《語文建設》《語文學習》《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等語文核心期刊專欄主持人;在權威教育媒體發表教育教學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教育的美好姿態》《語文:深深淺淺之間》等。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構建了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具體到各單元,教材一般將前兩篇文章安排爲教讀課文,後兩篇文章安排爲自讀課文。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自讀課文要求學生運用在教讀課文中習得的閱讀經驗進行自主閱讀,積累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自讀課是課內教讀和課外閱讀的銜接和過渡,是課內教讀走向課外閱讀的一座橋樑。自讀課文的教學要體現“自”,教師要通過自讀課文的教學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幫助學生形成自主閱讀能力。與教讀課相比,自讀課更有利於學習的真實發生。

如何發揮學生閱讀主體的作用,真正實現以學生爲本的課堂教學?筆者認爲,要讓學習真實發生,教師需要在“學”上做文章。

一、要在明確的學習目標下自讀

溫儒敏教授曾說:“造成教學低效的問題很多,課型定位不清,教法不明,就是關鍵。”應該說,隨着統編版教材的使用,教師已明確教讀課和自讀課的課型定位,但因教法不明而導致教學低效的現象還時有發生。自讀課以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討爲主,很多教師確實已經給了學生充分自讀的時間,但是對自讀朝着什麼目標、通過怎樣的途徑、訓練什麼能力等卻沒有清晰的認識。教法不明,導致學法不明,學生糊塗地自讀,味同嚼蠟。自讀課文多是新課文,可教點很多,自讀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對於自讀課,教師要制訂自讀目標、給出自讀方法,讓學生理解這堂自讀課的訓練點、生長點。從系統論的觀點看,確定目標就是加強自讀指導的計劃性;從信息論的角度看,確定目標是爲了控制信息的接收範圍,便於學生排除學習重點之外的知識。

自讀課文《一棵小桃樹》是一篇狀物抒情、託物言志的散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教讀課文《紫藤蘿瀑布》的基礎上,利用習得的閱讀策略繼續學習如何“狀物”;通過自讀,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概述小桃樹的生長過程;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另外,教師還要建議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這篇自讀課文,比較小桃樹的成長和“我”的人生經歷,領會課文的深刻內涵,進一步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同樣地,對於自讀課文《回憶魯迅先生》,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從該單元講讀課文學習中所習得的閱讀策略,通過自讀,藉助細節描寫,揣摩重點語句、段落的含義,把握魯迅先生的形象特徵和精神品質,理解作者的情感。

目標明確,方法得當,教師對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心中有數,就能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把教讀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遷移運用到閱讀實踐中。需要注意的是,目標和方法的確立,要觀照參差不齊的學生層次,如陳恆舒先生所說:“可以根據學情靈活地、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也要允許學生的自主閱讀處於不同的層次,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通過‘底’的擡升實現整體水平的提高”。

二、要合理地藉助助讀資源自讀

教師應認真鑽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統編版教材的一大特點是配備了較爲完備的助讀系統,自讀課文不再設預習和課後習題,而代之以旁批和閱讀提示,這就爲學生的閱讀實踐提供了輔助支架,也爲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提供了助學方向。現在,很多教師已經開始重視對自讀課文助讀系統的有效利用,能夠將其作爲抓手或資源來發揮助讀功能,組織學生自主閱讀。但是,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把它當作教學抓手來使用。自讀課是學生的閱讀實踐課,對助讀資源的利用,還要將教師的“教”轉化爲學生的“學”,從輔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轉向培養學生的自讀習慣上,讓學生自己學會使用助讀資源,從而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的語文教學目標。

比如隨文設置的旁批,自讀課文的旁批或是點評式,即針對課文內容的關鍵之處、寫作技法、文筆精華等進行精要點評;或是提問式,即針對文本內容、寫法或語言特色、文本深度等啓發學生思考,有的還帶有拓展延伸的性質。這些旁批強調啓發性和引導性,爲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了支架。教師除了以旁批爲抓手來指導學生自讀,還要幫助學生認識旁批的功能,引導學生依靠旁批助讀,更要引導學生將旁批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上,以此提升閱讀能力。如九年級下冊的《溜索》一課,有教師把文中7個旁批都當作教學問題,要學生逐個去思考和回答,這樣不分主次地使用旁批,教學效果並不好。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這些旁批,你在自讀中可能會遺漏哪個旁批提示?結合阿城小說的特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問:你覺得哪個旁批最能凸顯阿城小說的特點?如果給你一個標註旁批的機會,你想在哪個地方做出怎樣的旁批?這樣,學生對旁批的關注度會更高,在旁批的提示與指引下,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反思與深入探究,甚至可以對文中旁批提出不同的觀點,養成個性化批註的閱讀習慣,從而實現教師“教”向學生“學”的真正轉變。

置於自讀課文後的閱讀提示,一般是編者爲配合單元重點,給文本的獨到之處補充的精要引導。有教師建議,不要讓學生先閱讀閱讀提示,這樣可以排除先入爲主的思維干擾,讓自讀更有懸念。其實大可不必,因爲閱讀提示就附在課文後面,學生眼睛一掃就能看到關鍵詞,讓學生完全忽視不太可能。所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讀懂閱讀提示,理清閱讀要點,並提出科學而系統的使用建議來輔助自讀。自讀課文《昆明的雨》的閱讀提示分三段,分別點出散文的精妙之處、閱讀的方法和路徑、作者散文寫作的風格。對於學生在自讀過程中的主要疑惑點,閱讀提示都做了簡潔的回答。教師沒有必要再行引導,而應把關注點放在諸如“藉助閱讀提示,你還不能明確的地方在哪裏?”“你是否同意閱讀提示給出的觀點和看法?”之類的問題上面。如此,自讀重難點會更加清晰,學習就更有針對性,更有真實感,學生的批判思維也得以體現,自讀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三、藉助閱讀對話自讀

閱讀是一個對文本進行理解、領悟、吸收、鑑賞、評價和探究的思維過程。閱讀的實質就是對話,就是讀者與文本的雙向交流。自讀課應該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探討爲主,教師不能因爲“自”讀,就簡單地放手,而要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語言,在積極、開放的思維活動中展開與文本的對話。

閱讀對話需要問題引發。學生可藉助前面所說的旁批和閱讀提示展開與文本、編者、同學和老師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能夠由學生自主發現和建構的內容,教師儘量不講,要讓學生通過對話去發現、思考、記錄閱讀感受,以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與反思意識,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

教師還要在深入領會和精確把握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創設有價值的問題,引燃學生對話的火種,進而展開有效對話。在教學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時,筆者在學生自主提取主要信息、把握文章內容後,要求學生用一個詞來說說讀這篇課文的感受。有的學生說“美”,有的學生說“悲傷”,有的學生說“一波三折”,有的學生說“深刻”,且都能言之有據,對話就此展開。而後,筆者抓住閱讀提示中“作者很會講故事”一句,要求學生深入閱讀,讀出“很會講故事”的祕訣所在。教學《周亞夫軍細柳》時,筆者補充了《史記》寫人時常“用兩種突出的性格或兩種不同的情勢,抑或兩種不同的結果,作爲對照”這一知識點,讓學生分別模擬天子先驅與軍門督尉對話,思考兩句話中的感嘆號與句號能否換位,學生之間引發了爭論,展開了對話。通過對話,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特徵。

學生的閱讀體驗是推動課堂走向的主導力量。教學《外國詩二首》時,學生自讀“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裏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一節後,筆者提示:“這節詩中,你覺得哪個詞最有味道?”這一問題誘發了學生和文本、教師、學生之間對話的慾望,學生緊扣詩歌語言,在對話中展開了思維碰撞。學生所說的“嘆息”“輕聲”“路”“選擇”“決定”等詞,從不同角度詮釋了詩歌的內涵,對話過程的民主性、多向性和實踐性得以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挖掘,詩歌學習得以真實發生。

四、自讀要關注作品文學價值

自讀課因爲要強調學生的“自讀”地位,教師的指導作用相對弱化,所以,相比於教讀課,自讀課側重於個性理解,但並不意味着自讀課教學可以忽略作品的文學價值。孫紹振先生說:“每一位作家在寫文章的時候,都有自己獨到的語言密碼。”自讀的過程,也是一個解密的過程,要想讀有所得,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同樣要關注作品的文學價值,要讀出作品的思想和精神價值。

《再塑生命的人》影響深遠,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教師引導學生髮現莎莉文老師再塑“我”生命的過程,正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過程,也是教導教師如何做一名優秀教師的過程。在自讀教學時,我們應抓住教師應具備的核心品質——“愛”,圍繞莎莉文的教育大愛重塑作者生命這一核心價值,有效組織教學。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必須關注愛的細節和愛的語言,細加揣摩,深刻體會。爲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教師可以採用“走進文本,再走出文本”的教育藝術,引導學生自寫格言,由語言輸入向語言輸出轉化,用人生格言啓迪生命。《一棵小桃樹》中隱含的人生哲理,《最苦與最樂》中的苦樂觀和責任觀,《蟬》中的生命歌唱,《周亞夫軍細柳》中的“真”思考,《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治國之策,等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都要內化於心,在閱讀情境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真實的自讀課堂、真實的閱讀探究、真實的學習發生是自讀教學的追求。關注學生的學,引導學生真實學習,教會學生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教學才能實現“學會”向“會學”的轉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