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筆記寫作法》:看懂非虛構寫作的底層邏輯

我非常喜歡flomo的產品介紹裏的一段話:

而大多數筆記產品都忘了,能成爲作家的人少之又少,而需要思考的人卻越來越多

相比如何組織知識和寫出文章

我們多數時候缺乏的是持續不斷地記錄

其實仔細想想,自己寫書評,也一直在使用卡片筆記法中的“項目筆記”,例如把微信讀書上一本書的所有碎片筆記整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只不過單用“項目筆記”,視野仍然不夠開闊,沒有將筆記的優勢做到最大的擴展。

一定有許多人,跟我一樣,或多或少地用着一點筆記寫作法而不自知。不過,讀完這本《卡片筆記寫作法》(How to Take Smart Notes),你就會有恍然大悟之感,從而精細化打磨自己的筆記技能,寫出更多有洞見的文章。


(一)39歲考博的德國社會學家

關於本書作者申克·阿倫斯(Sönke Ahrens),中文網頁介紹的不多。大多都是告訴讀者,此人是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教育哲學講師、博士。他教授學生、學者和專業人士關於管理時間、決策和個人成長的課程。

亞馬遜上賣的他的書不僅有各種語言版本的《卡片筆記寫作法》,還有《實驗與探索》、《教育、自然科學與技術》。想要知道更多關於作者的信息,恐怕還得想些“歪門邪道”才成。但是我的目的本不在於此,而在於書本身,因此暫時打住,不再繼續花費時間。

但是關於尼古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百度百科裏就有少量介紹。盧曼是德國當代最爲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主要貢獻是發展了“社會系統論”。他以建立一種普遍社會理論(a universal theory of society)爲目標,理論橫跨許多不同的知識領域。

盧曼出生在1927年德國,是一個啤酒廠主的兒子。1944年,年僅17歲的盧曼迫不得已去服役,並於次年被俘。1946年,原本生長在遠離政治的家庭氛圍中的他,卻突然決心致力於法律研究。可見那段戰虜經歷對他的影響有多大。並且我懷疑,他後來從事於社會學研究,也可能有這方面的原因。社會變動的一粒灰塵,降臨到每一個普通人身上,都將是不可承受的劇痛。

他做着公共行政法律事務方面的工作,但卻在下班後沉迷於自己的學術興趣。等到成家生子,他才越來越清晰地發現,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公務員職位不適合自己。他也不願意加入黨派,放棄思想的獨立。因此,他利用休假年去了哈佛大學深造,之後設法轉到某學院的一個研究所工作。

在研究所裏,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正式組織的功能與後果》(1964)。1966年,當時已經39歲的盧曼努力獲得了博士學位以及大學教職,從此開始了作爲社會學家的生涯。這在國內可能算是比較稀奇的事,但在國外恐怕並不鮮見。

此外,他通過卷帙浩繁的閱讀所積累的百科全書般的知識,以及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卡片收集工作,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來,只要足夠熱愛,真的幹什麼都不算太晚。就像那句流行語所說的,“做一件事,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二)卡片盒:盧曼VS納博科夫

通過這本著名的《卡片筆記寫作法》,我得知了一個全新的德語詞彙:Zettelkasten(英語slip-box),即卡片盒筆記法

Zettelkasten是由16世紀瑞士的博物學家Conrad Gessner提出的,主要用於知識管理。所以盧曼並不是它的發明者,只是充分利用了一個好方法的人而已。正是用這種方法,他一生建立了大約9萬張索引卡,出版過70餘本書和400篇學術文章。

卡片盒筆記法簡言之,就是將知識和自己的體會、感想等記錄成一張張實體或電子化的卡片,併爲之編碼,加上標記或者說標籤(Tag),從而在卡片之間建立起雙向鏈接,從而形成知識網絡,打破了知識之間的界限,更利於形成創見。

盧曼的卡片筆記分爲三類:閃念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但永久存放的只有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後者不難理解,但對於文獻筆記,我還想知道的更多一些,雖然不寫論文的人似乎不是很有繼續深入的必要。

首先,我想到,微信讀書裏面導出的筆記就很像文獻筆記的形式,因爲每條筆記下面都會標明是出自哪本書的哪一個章節,相關原文摘要。

其次,書裏也已經提到適合文獻管理的工具:Zotero。爲此我特意下載了這個軟件以及瀏覽器插件,準備和Obsidian結合起來一塊體驗。

在卡片盒概念的基礎上,本書還提供了撰寫論文的詳細步驟:1.記閃念筆記;2.記文獻筆記;3.記永久筆記;4.整理永久筆記;5.自下而上發展主題或研究課題;6.按照內在邏輯建立結構;7.整理大綱,寫成初稿;8.編輯校對,完成論文。

盧曼的卡片筆記法適用的範圍很廣泛,適合各種職業人羣以及各種文體的寫作。

說實話,雖然本書強調的是非虛構寫作適用,但我一直認爲,卡片寫作法其實也很適合虛構作品,頂多稍加改變,也許只要簡化一下就好。

序言裏提到的納博科夫卡片法,就是在基本的小說框架裏,運用記錄卡片的重新組合,拼接出一部作品。兩種卡片法異曲同工。

你完全可以將片段的靈感與成品放在卡片裏,沒準日後也能找到其中的聯繫,讓這些素材共同參與進入你的大作。

(三)讀寫工具箱

作者說,我們用來閱讀和書寫的有四種必備工具。工具不能少,但也無需太多,所以我們有必要做番梳理,因爲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專注於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地複雜化。”

首先是書寫工具,備註是紙和筆亦可。但我嚴重懷疑,現在除了小學生和中學生,用紙筆寫字的還有多少人。大部分人都轉戰電腦和手機了。這點當然有利有弊,但是好處之一也是,利用相應的工具如軟件、app、小程序等,我們可以將讀書筆記這種古老的東西變得更加靈活多彩了。

其次是文獻管理工具,如Zotero,Citavi或其他。這些工具都比較專業,適合做學術、寫論文之用。

再次是卡片盒,可以是紙質或應用程序。紙質的我個人不太推薦,雖然說至少有護眼的好處,但電子時代還是爲我們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後者有許多相關應用,如我們之前提到的flomo等,用起來相當簡單流暢。如果還想要更加複雜和專業一點,Obsidian恐怕是最優選,值得認真學習。

最後就是編輯工具了,如Word、WPS、LaTex等。最後一個牽涉到Markdown,也是寫論文更合適,其他的不需要過多解釋。個人認爲,如果只是做筆記,離開這一項也沒有關係。因爲許多相關應用都是自帶簡單的編輯器的,至少可以完成最基礎的編輯排版等。只有在最後形成長文時,纔有必要用到更專業的編輯工具。

所以這四個工具看下來,第二條普通人不寫論文,幾乎用不着;第一、第三都只需一個應用即可滿足;需要輸出完整的文章時,再用第四個幾乎人人電腦上都默認安裝的工具。

(四)寶藏APP:浮墨筆記(flomo)

很多知識管理工具都是基於這一卡片盒原理的,比如The Archive、Roam Research、Obsidian、Zettlr等等。國內目前最受歡迎的似乎是浮墨筆記(flomo)。一打開這款app,我就立刻被它簡潔舒適的界面吸引了,就像曾經對Evernote一見鍾情一樣,對於此類設計風格毫無抵抗力。

但是因爲手機存儲空間有限,對於新的app我一直抱着寧缺毋濫的原則。所以,究竟是否還有必要多裝個flomo,是需要一番考量的。

有人說,flomo只是一個普通的筆記記錄工具,你隨便用一個其他同類工具就可以替代它。的確,我在使用之後也發現,浮墨筆記的標籤功能、記錄功能,自己用慣的印象筆記就可以滿足,似乎沒必要糾結於做筆記的具體工具,只需要琢磨如何將現有工具更好地利用起來就足夠了。何況因爲國內上網環境的問題(你懂的),某些國外流行的應用未必很好用。

可是,現有工具真的就能更好地利用起來嗎?恐怕不容易。

Evernote閒置了不少時間,端口受限(免費版只能授權給兩臺設備使用)不說,啓動還賊慢。並且存儲在裏面的信息,也沒有重新打開看的慾望,除非是最爲急迫的稿件需要用到。

Flomo儘管很普通,但也正是因爲它太普通了,小巧輕便,啓動迅速,反而特別好用。相比於手機自帶的便籤APP,它的軟件和網頁端也可以即時同步,避免數據丟失。(記得之前我也喜歡用手機自帶的app隨手記錄,直到有一次可能因爲換手機丟了便籤,上面的信息就再也找不到了,此後再也沒碰過這種自帶便籤簿。)

此外還要多說些題外話,真的是牆裂推薦這個精巧可愛的APP。因爲只有16.8M,所以完全不用擔心佔據寶貴的手機內存。

https://v.flomoapp.com/register/?MTA3NzM0Mw

通過上面這個邀請鏈接下載註冊flomo的,可以免費得到28天會員(自己下載註冊只能獲贈14天),同時我也會獲得7天的會員。

此外,已經註冊的,只要仍在3天內,也可以通過輸入這個邀請碼:MTA3NzM0Mw,得到28天的會員。不過要注意的是:只能在網頁端兌換邀請碼哦!

(不知道怎麼操作的,具體方法看這裏:http://help.flomoapp.com/membership/gift.html)

當然,這個APP是免費就能使用的,不花錢影響不大,會員版只是功能稍微多一點。即使買會員,也是大多數人都能承受的價格。

(五)想法不發佈=沒想法

書中這段話令我品味了半天:

“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於沒想法,而無法重現的論據也根本算不上論據。如果想把一個研究成果公之於衆,就需要把它寫出來,供人們閱讀,以此傳播下去,否則這個成果沒有任何意義。”

線上線下,我一直佛系耕耘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別說日更了,就是月更也不能保障。甚至最近一年,寫的比發的多,連發都越來越懶得發了。

倒不是因爲缺乏反饋而枯竭了動力。我一向反感商業和套路寫作,討厭寫作的各種條條框框,除非這種文字的報酬足夠有誘惑力。那些我不能作爲個人作品發在網上的,爲了討生計而寫的文字就是這種。所以,好不容易可以自由書寫,即使未必有多大價值,也還是樂在其中。

然而有時間寫,照樣沒時間發——理由永遠都是沒時間。可是你儘管有你的理由,如果你的想法無人知曉,那就相當於沒有過想法,一切都瞭如煙塵。這是多麼殘酷的事實!

自省過後,我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自己更加科學地及時發文。

首先,我想的是如何讓文章在多個平臺自動同步,最好可以節省時間和體力,但是好像很難全部覆蓋到。所以幾乎就沒有什麼捷徑,最有效的方法也只能是把所有平臺全部打開,統一發布,按不同平臺的要求,分別微調格式及圖片。

其次,既然沒有什麼省力的方法,那就制定好最優順序和流程,儘可能快地發佈文章,然後默默等待書裏多次提到的“羣聚效應”(Critical mass)。

百度上說,這是一個社會動力學的名詞,“用來描述在一個社會系統裏,某件事情的存在已達至一個足夠的動量,使它能夠自我維持,併爲往後的成長提供動力。”但其實聯繫上下文也能猜出個大概,在我看來還包含了量變引起質變的意思。

(六)不建議拋棄的概念:GTD & SQ5R

“寫作不是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一個循環過程”。作者建議我們先大量輸入,再找到想寫的主題。不過不管是大量輸入還是輸出,都需要大量的時間。

當我發現,自己一直沒有時間開始整理輸入筆記,實踐Zettelkasten的時候,又想起GTD(Getting Things Done)的必要性來。

以前經常聽到或看到GTD這個詞,以及各種關於時間管理的課程。但後來人們似乎又學會了反思這一工具的不足。其實有用沒用,還是要看上下文語境的,換句話說,就是要根據個人情況的不同去合理運用。

對於我這種缺乏連貫時間的寶媽來說,記錄下來所有要做的事,科學地安排時間以便於執行,是自己每天幾乎都要去做的。事情不多,就在心裏計劃好;事情太多,就寫在紙上,列好優先級。如果是長期而艱鉅的事情,最好能培養成一種習慣,比如安排每天的某個固定時段,專屬於閱讀或寫作。習慣成自然,也不容易忘記。

雖然每天的to do list施行效果未必盡如人意,卻也是我離不開的一種早已內化的方法。

書中所謂全神貫注於每一項任務——倒不是說你必須被綁在凳子上,連續多少個小時地奮戰某項工作。我的理解是,你可以在某一段時間內,隨時撿起一項未完成的任務,排除一切干擾,直到努力完成它。

不過各種事情都是永遠做不完的,想要全部盡善盡美地解決,以徹底清空大腦的概率總是很小,但至少可以確保短暫的集中注意力,儘可能地提高做事效率。

比如我發現,頭天晚上提前寫好第二天的讀書打卡,第二天就要輕鬆許多,也更能專心地享受純粹的閱讀樂趣。

此外,書裏提到的SQ4R(比SQ3R多一個R)學習法其實一直貫穿在我們的讀書行爲中,不能全盤否定——瀏覽(Survey)、提問(Question)、閱讀(Read)、複述(Recite)、修訂(Revise)、複習(Review)。現在的SQ5R還多了一個反思(Reflect)。

(七)存儲越難,記憶越久

作者認爲,認真書寫永久筆記,利用反饋循環的模式,可以推動工作前進。這讓我想起書開頭盧曼的金句:“不寫,就無法思考。”

其實我還想補充一點:不光是寫作,閱讀本身也是可以引發思考的。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思緒萬千。即使是走神,也會就此產生一些新的想法。哪怕不是好書,也一樣會想到許多。

讀好書可以讓你收穫良多,但是讀不好的書,如果你能去主動思考不好在哪裏,同樣是一種學習和總結的過程。正如斯蒂芬金說的那樣:“你拿起來讀的每一本書都有教益,通常寫得不好的書比好書教益還要多。”

但是隻是閱讀並不能產生任何洞見。整理你的閃念筆記到永久筆記,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成爲文字並發表,如此不斷反思、重複這個過程,才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盧曼在讀書時,手裏總是有卡片,邊讀書邊在卡片上記錄自己的想法,並在卡片背面寫上書目信息。但更重要的是,他並不是寫出來就放在一邊不管了。盧曼會在讀完書之後,再次翻閱自己做過的卡片筆記,思考這些東西與自己已有的卡片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

這也是許多人都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閱讀的時候,我們應該像盧曼一樣,思考手裏的卡片與已有卡片盒之間的潛在聯繫;當打算寫下一張永久筆記時,不妨提前想想,這張卡片和你之前的卡片有何聯繫,或者說對你的研究和已有積累有什麼幫忙和意義,它爲什麼能引起你的興趣。這樣做可以避免你做無用功。

這樣的讀書過程肯定是不輕鬆的。閱讀不再是純粹的消遣,然而存儲越困難,越不容易忘記。我們也更容易記住自己已經理解的東西。

而且,作者還提醒我們,只有堅持做卡片盒筆記纔算刻意練習,劃線不是,背誦也不是。

“與其反覆讀一篇文章,你還不如去打一局乒乓球。事實上,這很可能對你的幫助更大,因爲運動有助於將信息轉移到長期記憶中。另外,運動可以減少壓力,這是好事,因爲壓力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抑制學習過程的激素。”

此書註釋裏也說過,“大量證據證明睡眠有助於記憶。”我懷疑也是出於類似的原理。所以,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從而保持頭腦清醒也很重要哦!

(八)“文章不厭百回改”

有意思的是,當我讀到作者經常另建一個“XX剩餘部分.doc”的文檔,然而再也不會去看這些刪除的東西時,不禁會心一笑。因爲這也是我經常會做的事情。修改總是很痛苦,辛苦碼出的字也不太捨得徹底刪除。但是心裏卻明白,好文章都是一遍又一遍改出來的。我不懂心理學,只是本能地避免這一過程太痛苦。

正如書裏舉的海明威的例。他將《永別了,武器》結尾改了39次。碰巧這本小說我在N年前翻過一遍,非常喜歡他的文字風格。雖然故事情節大多已經忘記,但那個看似平靜其實悲傷的最後一句,居然過了這麼多年都還歷歷在目!不得不說,大師就是大師。

在《永別了,武器》的結尾,亨利把護士趕出了病房,關了門,滅了燈,獨自和石像一般的妻子屍體告別。“過一會兒,我走了出去,離開醫院,冒雨走回旅館。”一種絕望與幻滅的感覺久久無法散去。

經典的傑作裏面總有金句令人念念不忘,例子太多了。而這些金句常常也是作者殫精竭慮,搜腸刮肚,幾經修改才定稿的。可見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的修改環節有多麼重要。

作者說,在修改時要採用批評家的態度。個人的體會是,雖然對於自己寫過的文章,我會盡量以讀者角度去查看和修訂,但是想要真正做到完全客觀,可能還有一些困難。

那些大的修改或者說真正較有價值的修改,反而是在我脫離了文本之後,腦子裏突然會想到的,猶如靈感乍現。當然了,這個體會也比較符合書中的觀點:一些人往往是在心不在焉的時候找到問題的答案。

並且,重新審視作品的時候,最好是把文稿打印出來。當年還在職場,工作時進行校對,頗能體會到紙張閱讀的好處,但是在家就沒那麼方便了。曾經買過打印機,因爲覺得搬家礙事送人了,也不想再添一臺佔地方。好在某寶打印也不貴,偶爾有長篇可以考慮。

(九)閱讀:功夫在“寫”外

書裏拿盧曼的高產與一位作家對比,“盧曼寫了58本書和數百篇文章,而特羅洛普寫了47本小說和16本其他書籍。當然,這可能與盧曼在早餐後也做了一些工作有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卡片盒,盧曼卡片盒就像是複利投資,而特羅洛普的技術就像是儲蓄罐。”

但我認爲,儲蓄罐的說法未必有多確切。因爲如果靠勤奮去寫作,而非全部靠天賦,那麼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類作品,功夫其實都是在寫外的。

寫之外需要下不少功夫,比如徐則臣寫《北上》,自己就走了一遍運河,瞭解了許多運河有關的歷史和資料。畢飛宇寫《推拿》,也是深入盲人羣體。號稱二流作家的毛姆,也總喜歡生活在他處,傾聽和觀察不同的人。……

因此重點都是盧曼“在早餐後”做的那些工作。本書書名後綴就是“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我認爲前者需要花的時間甚至遠遠超過後者。因爲只有大量輸入纔會帶來一小部分有價值的輸出。

然而,只會不斷閱讀和記錄卡片筆記也是遠遠不夠的。

這本書一直在提醒讀者,爲什麼許多許多人都知道了卡片盒筆記法,卻成爲不了第二個盧曼。

卡片筆記寫作法可以幫助你積累和整理素材,助你寫作,但它不能幫助你選擇自己的閱讀和寫作方向。本身你讀的書就塑造了你的精神世界。而且不愛思考的人,用什麼工具區別都不大。此外,海量閱讀,30年的堅持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做到的。當然還是那句話,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除了閱讀和記錄,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思考了。

查理·芒格也說:“第一條規則是,如果你只記住了一些孤立的事實,並試圖硬湊起來使用,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任何事。如果事實不能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繫,那麼你就無法將它們派上用場。”

記錄了永久卡片,還要記得時常將它們翻出,找出明確及潛在的聯繫,編織自己的知識網絡,建構起個人知識體系,最大程度發揮卡片筆記寫作法的作用,纔算是對知識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和掌握。

(十)總結:找到個人專屬Zettelkaste

剛說要多讀經典,少讀暢銷書,但我還是從這本《卡片筆記寫作法》中獲益良多。而且這本書的價值還更在於書外,你只是讀完了文字,而實踐其中的方法,哪怕只是研究幾個相關的軟件、app,還另有一番功夫要做。

知乎上看到有人將kindle、微信讀書和Flomo、Evernote聯動了起來,就是用kindle瀏覽器看微信讀書,將微讀中的劃線及點評通過flomoplus的小程序,直接導出到flomo中,還可以將Evernote作爲一個數據倉庫,整理好之後再發到flomo作爲永久筆記。

不過,對於用慣了Evernote的我來說,感受卻是逆向的:flomo的輕巧流暢更適合碎片化的隨時記錄,可以在整理後將其輸入Evernote,方便搜索、保存和發佈。至於微讀點評的導出,我也更喜歡Evernote中錯落有致的格式。

因此,讀完這本書,我也得出了個人化的閱讀和書寫流程:短篇的素材及靈感放入flomo,處理後放入Evernote存檔;長篇的素材直接放入Evernote保存或編輯。

聽說Obsidian的插件memo也可以實現flomo的功能。只是我發現技術盲挺難實現Obsidian在手機端和電腦端的同步,因此決定繼續愉快地使用flomo作爲閃念卡片盒,哪怕只是出於純粹的喜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