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情懷上路,讓教育更有溫度

情懷是指一個人對某某物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興致和情趣。將情懷歸於教育範疇就成爲“教育情懷”。

關於“教育情懷”的解釋衆多,百度釋義:教育情懷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一種深沉、持久、難以割捨的感情,它不是唯一的,而是千人千面的。

擁有教育情懷的教師對教育有着獨特感受和獨特理解,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對孩子會自然投入真摯的情感和有愛的舉動,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多關注孩子的情感、思想、行爲以及做人等方面的引導,包含塑造人、培養人的使命感。

一、教師的情懷包含那些方面?
1.家國情懷

百年華誕之際獲得勳章的張桂梅校長(看視頻),頻頻登上“熱搜”,從《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上那雙貼滿膏藥的手,她17歲和64歲的對比照刷屏網絡,人們關注她、讚頌她、心疼她,爲她從青春年少到花甲之年的堅守而動容,向她“燃燒自己,燭照他人”的精神而致敬。

從青春靚麗、笑靨如花,到蒼老憔悴、滿身傷病,張桂梅將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山區的教育事業。從“大山的女兒”,到孩子們口中的“張媽媽”,她將全部心血傾注在孩子身上,更將自立自強的種子播撒在她們心中。在華坪女高,有這樣一段震撼人心的誓詞:“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正是這樣的誓言,激勵着許多家境貧寒的山區女孩,不認命、不服輸,走出山區,看見更廣闊的世界。

張桂梅對教育的虔誠,對教育的執着,讓人感動不已,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那麼,她執着於教育事業的最大支撐是什麼?我覺得就是一種家國情懷。

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那些稚嫩的面孔、求知若渴的目光,教師一定要有大情懷,心裏要裝着民族和國家;要有敬畏感,心中裝着理想和信念;要有價值感,心中裝着孩子們的未來。

一個教師,只有擁有了崇高的愛國情懷,孩子就會時時感受到教師心底播撒的陽光。在孩子們健康、幸福、和諧發展的同時,教師也一定能夠享受到教育爲自己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今天,我們面對教育改革——“遊戲化教學”,對每一位教師的教育行爲都是一次全新的大考驗。然而,教育改革之路無論走到哪裏,教師都要有一份家國情懷,這種情懷包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

2.博愛情懷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孩子,明智地愛孩子乃是教育素養、思想和感情的頂峯。”

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有很深的感觸,同樣帶一個班,有的老師管理班級井井有條,很受孩子喜歡;而有的老師總是管不住孩子,什麼時侯都亂糟糟,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就是孩子喜歡與不喜歡老師的管理方式。喜歡一個老師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行爲和性情都是平穩的,他們的興趣愛好得到了最大滿足和最大發展。然而孩子不喜歡的理由有千百種,但喜歡的理由只有一條——老師愛孩子,孩子也愛她。

愛孩子是老師教育孩子的起點和基礎,作爲教師,要擁有一顆博愛之心,就會時刻牽掛着孩子的一舉一動,時刻牽掛着孩子的發展方向。

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教育是愛的延伸。擁有博愛之心的老師像春風一樣徐徐潛入孩子的心田。

3.包容情懷。包容一切事物,包容所有孩子,包容身邊的每個人,心向美好,一切都會美好。

4.思想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紮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他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透出的就是做教師、做教育需要一種情懷。身爲師者,肩負這祖國的希望,肩負着人民的重託,肩負着千家萬戶的期望。我們要不負這些希望、重託和期望的法寶就是帶着情懷上路,讓教育更有溫度。

愛事業,讓教育生活有溫度

曾有人問過我,當初報考師範又從教這麼多年,並且還是一直堅守在學前教育的信念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說:因爲我覺得自己唯有在教育中才能找到自我,唯有和孩子在一起,我是最快樂的。我常常自嘲,幹了一輩子教育就幹了一件事---幼兒教育。但我沒有後悔過自己的選擇,因爲我在這份事業中看到了最美的微笑,最美的身姿和最美的故事。不記得誰說這麼一句話“每天重複做兩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是對自己靈魂最大的考驗”。

最美的微笑,麼過於孩子的微笑。每天我們迎着孩子純真的笑臉,我們內心有怎樣的拷問?那就是全心全意的爲了孩子的發展而不斷努力。

愛孩子,讓師生關係有溫度

李鎮西《教育爲了誰》告訴我們,教育就是爲了孩子。

愛讀書,讓自我成長有溫度

教師被譽爲“知識的傳播者”,我們要無愧於這一稱讚的法寶就是多讀書。

愛同事,讓人際關係有溫度

我們都聽過付笛生的《衆人划槳開大船》,歌詞鏗鏘上進,節奏分明有力。

我們的教育不缺資源、不缺物質,缺的是一種不忘初心,執着追求的教育情懷。從紮根大山的“燃燈者”張桂梅,到“一生只爲一事來”的支月英,從用一根扁擔挑起山鄉希望的張玉滾,到多年在懸崖天梯上接送學生的李桂林、陸建芬夫婦……正是許許多多像他們一樣的鄉村教師,用堅韌和奉獻託舉起大山孩子的夢想,爲一個個貧困家庭帶去希望,更爲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力量。決心“戰鬥到我最後那一口氣”的張桂梅宛如一座燈塔,激勵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在築夢之路上堅守初心、點亮他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