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父母的養育聖經,兒童的療愈空間

一談到兒童養育,家長會覺得這又得要學習了,好像兒童養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當然事實上也確實是,但是《窗邊的小豆豆》,用輕鬆的一個個小故事,好像是那麼不經意地,把兒童養育的方法傳遞了出來。

這本書給孩子,就是經歷一遍小豆豆一樣良好、恰當地對待,就像是一個安撫心理創傷的治癒空間一般;這本書給家長,就是在不經意間知道怎麼去和自己的孩子打交道。

這本書每一個故事都非常短小,但是一看完就會有一點點的收穫,這是對於成年人的;而對於孩子,就可能會把書裏面的校長先生作爲一個“溫柔而強大的客體”內化到自己的內心當中,爲自己提供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

比如在《放回原處》一節,它講的故事我做一下簡述:

小豆豆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就是在上廁所的時候喜歡低頭往廁所的掏口看,因爲這個習慣可丟了不少東西,這一次在學校上廁所,他還是習慣性地低頭看掏口,這下可壞了,自己非常喜歡的錢包掉進掏口裏了,於是他就想辦法從掏口裏把錢包給弄上來。

接下來是主要的部分。

如果是普通的家長或者老師,碰到小豆豆這樣子自己去掏錢包,可能會說:“在幹什麼傻事呢?”或者“太危險了,快停下”,也有態度好點的,可能會說:“我來幫你吧!”

這其實都不是最好的回答。

校長小林先生走過,看到小豆豆在忙活,先是問他“你在幹什麼呢?”,聽了小豆豆說了自己的情況,就把手背在身後散步去了。這足夠讓人奇怪了吧。

一會校長又走了過來,問小豆豆找到了沒,小豆豆告訴先生沒有。先生把臉湊過來,像好朋友一樣和小豆豆說“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啊”,說完又走開了。

這個小豆豆一種什麼感覺呢?就是校長先生給了他足夠多的信任,他把小豆豆當成了一個人來尊重。在這之後,小豆豆弄完就按校長說的,把地方給收拾好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父母好像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但只要仔細瞭解,就會知道,他們其實並不真的相信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甚至會明確地說出來,“如果我不管他,他出去殺人放火怎麼辦?”

父母自己可能沒意識到,但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自己內心的焦慮其實顯露無疑,把自己的孩子當寶貝,卻沒有當成一個最最普通的人的尊重都沒有。

在故事的最後,小豆豆在這之後,再也不會在上廁所的時候把頭往掏口看了。爲什麼呢?

因爲他自己去處理了因爲自己這麼做而產生的後果,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這麼做之後所產生的麻煩。只有當她自己親自去處理了,感受到了做一個事情的後果,也就會去調整自己的行爲或習慣。

很多父母,每當遇到孩子闖禍,就非常生氣,恨不得把孩子打一頓,但是,當要去給孩子善後處理的時候,永遠不會帶上孩子。

這會帶來什麼結果呢?

就是小孩子一直不知道他做的這件事情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給父母、給自己造成了什麼樣的麻煩,你不帶着他去處理現場,他永遠沒有親身的體會,哪怕你只是帶着他讓他看看。

他沒有體會,那就自然不會長記性,如果你帶着他,甚至一部分讓他來處理,他感受的不是恐懼,而是真真事實處理事情的麻煩,就會激發自身自發的調整。

這個小節,對於兒童來說,感受到的是校長先生(這個成人符號)所給予的信任和尊重,他信任孩子自己能解決好自己的事情,如果解決不好也可以伸以援手。這能極大激發兒童自發成長的動力,而不是被大人牽引着走。

而對於成年人,就是得直面自己內心的焦慮,老是害怕孩子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實際上不光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也是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在作祟。要想養育一個自信且有自發地內在力量、宛如永動機一般的孩子,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學會尊重、信任普通人一樣地信任自己的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