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簡單》1(縮)

前言。教育家杜威說過,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不是會生孩子就會做父母,在當代,做個好家長必須要學習,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

第一章,保衛純真童年

1,給孩子一面塗鴉牆

畫畫是兒童的一種天性,到處亂畫幾乎是一種必然。

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養,不限制就是培養。在教育上,並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尤其在培養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認爲“少就是多”是一條黃金法則。

兒童本身都有豐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這個不許動,那個不能那樣做之類的限制,並且他早早地接觸了書籍,能從書籍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現實以外的世界,那麼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發展。

大約在圓圓四五歲時,我給她買了一套《恐龍》,通過那套書圓圓瞭解到,恐龍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

有人說過,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我十分相信這句話,只有在一個自由的靈魂中,才能產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產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力量,必須在幼兒期萌發、茁壯,否則就會萎縮。

幾乎每個孩子都帶着某種天賦和偏好出生,“給孩子一面塗鴉牆”,並非倡導孩子滿家亂畫,這裏想強調的是:不要阻止孩子的創造力和好奇心,給他一些“搞破壞”的機會,它價值千金。

“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規範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在這種“縱容”下,孩子可能損壞一些東西,可能製造更多家務,甚至可能受點小傷,而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軌道上。

“規矩”固然是社會生活的必需,人們常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但是,在兒童教育中,則是“規矩太多,難成方圓”。不要急於給孩子立規矩,尤其在他們認識世界的初期。

家長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和習慣,但道德或習慣的教育部不能僅僅以“限制”來實現,它應該是以“榜樣”和“信任”來實現。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如果家長急於以一種成人世界的思維和標準來限制、規範孩子,很容易壓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們的自由意志和創造力停止生長,乃至萎縮;壓抑感還容易刺激出負面情緒,讓孩子出現逆反或是自我封閉症狀。

幾乎所有人在培養孩子的目標方面都是一致的,但在方法上卻大相徑庭。有太多的家長或老師表現出行爲與目標的分裂,這些分裂表現爲:一邊讚美着創造力,一邊刻意培養謹小慎微的人;一邊欣賞着寬容,一邊對孩子苛求挑剔;一邊呼籲着要尊重孩子,一邊執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學校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處處受限,不能做一點點反常規的事,不能有一點點出格行爲,創造力和探索意識被處處壓抑,早早萎縮,如何能指望學校培養出愛因斯坦呢?

“給孩子一面塗鴉牆”,這是一種教育理念,目的並非把孩子都培養成藝術家或科學家,也不是慫恿孩子幹出格的事或幹壞事,而是儘可能讓孩子有一個無拘無束的童年。理解孩子的嘗試需求,儘可能地爲他們提供嘗試機會,給他們一份自信快樂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的天賦和潛能在日後成長中充分發揮出來。


2,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成年人的責任則是不打擾孩子的自我發展,有條件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良好的啓蒙教育,呵護好兒童的好奇心,發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有幸福感。這些教育學上恆定的真理,正是發掘兒童內在潛力,成全他未來競爭力的最簡單最重要的手段。

不能不說,現在的童年生態環境太差了,成人把自己的焦慮過多地轉嫁到孩子身上,即使有拼爹這一說,壓力實際上最終都落在孩子身上,太多的孩子過早地被賦予競爭的責任,揹負了攀比的重擔。

讓幼小的孩子去競爭,不是給孩子助力,只是給他使絆子。在競爭焦慮氛圍下成長,並被迫進入競爭軌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事實上,現在很多人已覺察到社會競爭心理對孩子的傷害,希望還孩子一個童年,希望孩子愉快輕鬆地成長。解除競爭壓力,制度當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靠意識來解決。成人自己要反思競爭的尺度和意義,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生活中最大的敵人不是任何具體的對手,是“虛榮”和“恐懼”。可以說,哪裏有虛榮,哪裏就有自我傷害。當下乃至未來,人們比拼的不是“競爭意識”,而是來自更高層面上的價值判斷、創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等。

這正是俗話所說的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一個弱小而又有無限潛力的孩子,與其着力培養其“競爭意識”,不如專心培養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種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好品格本身就是競爭力。

設想一個孩子如果體質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慾,開朗友善,自信平和,那麼即使他從未聽說過“競爭”這回事,在未來的人生中,有什麼樣的競爭會打敗他呢?


3,習慣的對立面也是習慣

兒童的“馬虎”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是學習、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問題,是他們走向精細必不可少的提示。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記自己也曾幼小過,就不應該忘記自己也曾馬虎過,回頭想想自己的成長,到底是嚴苛的責難讓我們立即變得細緻,還是寬容和時間幫助我們慢慢完善?

4,“三不原則”讓孩子學會與同伴相處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互相發生點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長不必把這看成是問題,不必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氣。

不嚴重的情況下,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們自己解決;較嚴重時簡單地拉開即可,不必計較自己的孩子喫虧了還是佔便宜了。道理可以簡單講一下,不講也行,關鍵要保持友好輕鬆的態度。這看似有些不作爲,卻正是培養兒童健康人際關係的最基本、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我把這種方法總結爲“三不原則”: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喫虧。

“三不原則”看似消極,意義卻非常積極,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壞性的參與,而且它內含一種信念: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

家長們經常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讓,歸因爲獨生子女問題,或是“溺愛”問題。其實根本原因是家長們對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

很多家長見不得孩子們鬧矛盾。孩子間一發生點兒什麼事,家長馬上出面,似乎不出面就沒盡到責任,也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沒必要的介入或不得當的介入,一方面會把孩子間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沒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機會。第三個壞處是容易讓孩子遇點小衝突就覺得是個大事,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孩子天性各不相同,不要指望孩子在人際交往上的表現恰好符合你的理想。他可能是強勢的,也可能是柔弱的;可能是狡黠的,也可能是厚道的。這些特徵並不代表他將來就是怎樣一個人。只要他在和同伴玩耍時是快樂的,內心是純淨的,就是好的。

良好的同伴關係本身就是成長的營養品,能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滋養,成長的健康。

對世界懷有美好的信任,和具有基本的安全防範常識並不衝突。家長應該把人際交往中各種潛在的危險告訴孩子,比如周圍的人發生了什麼事情,或媒體報道了什麼相關內容,就事論事地跟孩子談談,讓孩子增加些常識。

生活本來就是有悲有喜,有常規有意外。知道世界有灰暗,不等於要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於毫無防範心理。這是你對社會應該有的態度,也是教育孩子應拿出的示範。


兒童的世界非常單純,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是成年人強加的,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間的衝突關係看成是“犯錯誤”,尤其是看成欺負和被欺負的關係。

現在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我們不欺負別人,但也絕不讓別人欺負。或直接告訴孩子:你不要主動打別人,如果別人打你,你必須要還手。這樣一種教導,可能讓孩子學會不喫虧,但人生很長,“不喫虧”到底是一道護身符,還是一種隱患?

中國傳統智慧“喫虧是福”被無數人奉爲一種生存哲學。它強調的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以豁達之心看待世事。所以它不是來自壓抑,而是來自氣度和容量。可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教導不喫虧,怎麼指望他能在成年後體悟出“喫虧是福”的深言,怎麼能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胸襟?

當然沒必要走極端。

有些家長深諳喫虧是福的道理,也希望培養孩子無私的品格,遇到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搶東西時,總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讓,這種做法也不對,也是走極端了。


5,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

有什麼比信任更能表達對一個人的尊重呢?被尊重是人的天性,而不信任是不尊重的典型表現。

自由,在教育上這個詞的重要性無可取代,但在生活中卻最容易丟失的也是這個詞。尤其在當下中國。由於我們多年來熱衷於講紀律、講嚴格,所以自由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個陌生詞。

尤其在教育上,人們錯把控制當成教育,卻不知每一種控制,都是一條或粗或細的繩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纏繞,導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調。被捆綁的孩子,他們最終變得心理失序,懦弱膽小,逆反暴躁,謊話連篇,刻板狹隘,等等,都是有可能出現的症狀。

對於不能給她玩的刀和打火機等,我也不會簡單生硬地拒絕,而是拿着刀去切肉給她看,告訴她刀能把手指割破了,只有等她長大了,才能用刀;還用打火機點燃報紙和布條給她看,告訴她,如果玩火,有可能會把家裏的東西點燃,我們的整個房子就都變成盆裏灰燼那個樣子了,她可愛的布娃娃也會變成那樣,所以也不能玩火。因爲我們平時很少限制她,所以她非常聽話,對於不讓動的刀、火、電源插座等都躲得遠遠的。

家長應該特別注意孩子的安全,但這不應該成爲限制孩子自由活動的理由。確實,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很多東西都有潛在的危險,如筷子、湯勺、鉛筆、塑料袋等。保護孩子安全最好的辦法,不是限制他接觸到這些東西,而是需要家長盡到引導和監護責任,告訴孩子如何安全地玩,並在旁邊看管好孩子。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氣,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去關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認它,但絕不能缺少它。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纔可能成爲一個自覺的人。自由不是信馬由繮,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託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