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簡單》4

第四章 贏在教育細節

2,藝術教育應該是甜的

音樂、繪畫、舞蹈、打球、下棋等這些活動本來是人類的娛樂行爲,依兒童的天性是喜歡學習這些東西的。可現在,才藝學習成了苦差事,“興趣班”經常變成“折磨班”。究其原因,最根本是成年人忘記了爲什麼要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

很多的父母,當他僅僅面對幼小的孩子時,心底柔情萬種,發誓要讓孩子幸福,包括要孩子去學一門才藝,最初的動機也往往單純,只是要孩子有一項特長,有功課以外的愛好。可一旦孩子進入學習程序,不少家長很快就忘記了這個初衷,放不下“學習就要喫苦”這樣的教條,最終把藝術教育做到了“興趣愛好”的反面。

在才藝學習中,如何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孩子品味到才藝的魅力和樂趣,避免錯誤管理導致孩子痛恨才藝學習,這是家長和教師要面對的最大難題。

對難題的解決,並非一定是困難的,美好的教育其實總是簡單的。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就是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家長要端正藝術教育的態度,不要在“愛”和“好”之上再附加任何其他目的;二是想辦法幫孩子找到一位好教師。

可以說,除去孩子天賦,藝術教育的成敗大部分由教師來決定,所以如何選擇教師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是教師自身的藝術示範水平。

任何藝術學習都必須經歷一個觀摩期,沒有模仿就沒有學習。教師的示範意識和示範水平,反映了教師對這門藝術的精通程度和理解程度,也決定了他對孩子的專業引導程度。

我女兒圓圓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習二胡,非常幸運的是,圓圓遇到的兩位二胡老師都非常好,都是資深演奏家。一把琴在他們手上如同有了魔力,隨便一拉,就有美妙的旋律流出,整個學習過程就是老師不停的示範過程。

兩位老師的專業造詣還表現在對二胡文化乃至整個音樂文化的理解上。他們在給孩子上課時,不僅講二胡的演奏原理,還穿插着講一些和二胡相關的背景知識,甚至是有趣的小故事,這對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非常重要。

其次是教師的教學管理方式。

有一些才藝教師自身專業水平不錯,但只看重手頭技巧,不注意關照孩子的心裏,就特別容易陷入技術至上的誤區,這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是不適宜的。

比如,有一些教小提琴的老師,在教孩子如何拉琴前,要求孩子花大量時間背五線譜,理由是拉小提琴要用五線譜,所以學琴前要先學五線譜。

可這項作業極爲枯燥,孩子幾乎以爲學琴就是花大量時間背五線譜,會很快出現厭倦感。如果調整一下思路,讓孩子首先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接下來的學習可能會順利得多。

我女兒圓圓遇到的第一位二胡老師在這方面很有經驗。他既沒有讓孩子專門去學簡譜,也沒有一上來就把孩子投入枯燥的基本功練習中,而是在交過簡單的演奏技法後,很快讓圓圓學會了一個小曲子,我記得是《小星星》。

剛學一兩次就能拉出一個完整的小曲子,這讓孩子非常有成就感,還通過電話拉給姥姥聽,姥姥的誇獎更讓圓圓有滿足感。

任何學習都要經歷一個由笨拙到熟練,由粗陋到精湛的過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老師在處理具體教學任務時,會有不同的辦法,總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讓孩子有挫敗感,不斷的給孩子以成就感。

自信和興趣猶如隱藏在汽車中的發動機,看不到卻不可或缺。教師若能體恤孩子,注意保護孩子的自信,藝術教育就已成功一半。

第三是教師對待孩子的態度。

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深刻地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狀態,也影響到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情感。如果一個孩子很討厭一個老師,那麼他幾乎不可能把這位老師所教的功課學好。我從女兒圓圓的學藝經歷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圓圓在九歲時還學習了爵士鼓。

這個老師鼓打得很好,他的示範演奏顯然深深地吸引了兩個小姑娘。孩子們第一次看老師的演奏時,被這流暢而激越的鼓聲點燃了,眼神都那樣激動明亮,躍躍欲試。

爵士鼓入門並不難,兩個小姑娘接受能力都很強,應該是兩個不錯的學生。但接下來的情況卻出乎預料。

這個老師是位年輕男老師,脾氣很大,似乎不能容忍孩子們的任何錯誤。從第二節課開始,兩個小姑娘上課就表現得戰戰兢兢,完全沒有了開始的興奮。

我私下趕快和這位老師進行了溝通,希望他對孩子們的態度友好些。老師居然有些生氣,表示出對我的想法很鄙視,說學藝就得嚴格……

但由於我的堅持,圓圓只跟着這位老師學了四節課,然後就轉到了一位姓高的老師那裏。高老師對學生非常和氣,總能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說話。他的演奏水平,以我這樣一個外行來看,和前一個老師沒什麼差別。

凡那些動不動對孩子吹鬍子、瞪眼睛,打罵孩子、羞辱孩子的老師都是差老師,他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他從家長這裏拿走了報酬,只教給孩子很少的一點手頭技法,卻打碎了孩子的夢想,奪走了孩子對某種藝術的熱愛,甚至損害損害了他們的自信。

對態度惡劣的教師,家長要提出自己的意見。我相信大多數老師發脾氣,他主觀願望也是好的。是爲了學生學得更好,如果他認識到發脾氣只能損壞孩子的學習熱情,無助於學生的學習,是破壞力,他會趕快修正自己的錯誤的。假如教師一意孤行,家長的努力不能解決問題,應該堅定的更換老師,哪怕終止學習,也不要讓孩子痛苦的學下去。

圓圓的爵士鼓只學了一年,因爲我們遷居北京,不得不停下來。當時園園已有較好的演奏水平,打得很流暢。

雖然後來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但圓圓這種愛好一直保留着,甚至她上大學後還一直惦記着再找個老師學爵士鼓。只因大學生活更豐富,學習更忙,這個心願只好不了了之。

圓圓的才藝學習只學了二胡和爵士鼓這兩樣。二胡斷斷續續學了六年,過程中一直伴有良好的情緒體驗,所以她對手中這把琴始終懷有好感。

進大學後,又自願參加了學校民樂團,功課雖忙仍堅持每週排練。她隨團參加了教育部舉辦的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獲得民樂團體第一名。

圓圓雖不是主力隊員,但能參加這樣的活動,取得這樣的成績,也令我們非常高興。在二胡演奏方面,圓圓不是天才,也沒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並不妨礙二胡成爲她一生的愛好和特長。

圓圓的爵士鼓學習雖然是個半拉工程,但對孩子來說是一項有意義的經歷,不只在技術方面打下了一定基礎,在藝術素養和對心理、意志的鍛鍊方面,也有提高與促進作用。

早年學過的東西往往終身難忘,我想,假如有一天圓圓想組個小樂隊自娛自樂,即使到了中老年,她也是可以把這項技藝再撿回來的。

“藝術教育”不是“藝術技巧教育”,一個人縱然熟練掌握一門技藝,如果不包含熱愛,也不過是個普通匠人。

藝術教育原本是爲了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讓他活得更高雅,那麼就不要帶着他徑直往匠人的方向奔去。而且,每個人天賦不同,一個孩子擅長或不擅長某種才藝,在某個特長方面表現的強還是弱,這並不影響他的人生觀和幸福感。

孩子將來能在某種才藝上有成就,這固然是件好事,但純粹的玩兒,也不是件壞事,快樂就是最大價值。從目標到手段,藝術教育都不應該是苦的,應該是甜的。


3,對藝術教育的幾點建議。

藝術教育較之一般的學校課程教育有其特殊性,但也和課程學習有相似之處。家長在這方面應該注意些什麼,在此給出幾點建議。本文多以樂器學習爲例,其中的教育原理同樣適用於其他藝術教育,如繪畫、舞蹈,包括體育運動等。

一,應該學點什麼才藝

孩子能量有限,並且需要充裕的玩耍時間,所以不要給孩子報太多的才藝學習班,有選擇地報兩三個就可以。多才多藝固然令人羨慕,但要考慮成本,尤其是孩子的時間成本。以犧牲童年的快樂來換取一些才藝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當然,如果某些才藝學習能和孩子的玩耍興趣結合起來,對孩子來說基本上沒有負擔,去學習相當於玩兒,適當的多報一兩個也可以。總之,報與不報的原則是,孩子是否喜歡,是否願意去學。

具體到選擇學什麼,下面以學樂器爲例給出建議。

選擇學什麼樂器,如果孩子有明確的傾向性,這就是個簡單問題。喜歡什麼就學什麼,這是最重要的選擇原則。但由於學樂器往往是在孩子較小的時候開始,大多數孩子很難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樂器,就需要家長幫助她去判斷和選擇。

當然家長的能力也有限,應該說絕大多數家長對樂器的瞭解比較外行,這方面建議是:不盲從,不虛榮,不功利。

首先還是家長要向自己的內心追問一下,問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這並不是家長強權或家長意志,在孩子沒有觀點的情況下,家長對某種才藝的喜愛會感染孩子,影響到孩子對這種才藝的情感。

其次要向懂行的人請教一下,比如學樂器,要先了解某種樂器的學習難易程度。不同的樂器,其學習的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入門階段。

比如,在中國民族樂器中,揚琴,笛子,古箏較易入門,二胡較難,琵琶最難。家長需要權衡孩子的興趣,天賦,能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以及期望達到的目標等各方面情況,綜合判斷。

第三,還要考慮自己的經濟條件。

第四,要注意避免盲目跟風和虛榮心,更不要有功利心。

在學什麼樂器的事情上,這些年一直存在崇洋媚外、厚古薄今的現象。例如,有一些人認爲民族樂器很“土”,認爲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很高雅,感覺家中擺放一架鋼琴很有面子,可構成高雅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既不顧孩子的喜好,也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且不考慮師資情況,勒緊褲腰帶買鋼琴。虛榮是生命中的一大硬傷,可以說哪裏有虛榮,哪裏就有損害,學樂器也概莫能外。

二,做如何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藝術教育的第一步不是花錢買樂器和報班,而是首先讓孩子接觸、認識和了解將要學習的東西。之所以父母喜歡什麼,孩子往往會喜歡什麼,這並不是簡單的生物遺傳,更是一種環境的薰陶。

孩子如果從小生活在某種藝術環境中,他會天然的和這種藝術達成一種溝通,學習起來當然會容易得多。

例如,培養孩子的樂感,可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做起。在聽音樂時,家長和孩子一起隨節奏進行律動,也可以經常唱歌給孩子聽,讓音樂成爲家庭娛樂的一部分。

打算將來讓孩子學什麼樂器,就要經常在家裏放相關樂曲,尤其是孩子在將來的學習中會學習到的一些經典樂曲,這些樂曲被孩子聽熟了,在學習中就很容易找到音準及節奏,而且也容易喚起孩子的喜愛。

同理,如果打算讓孩子學繪畫,就可以經常跟孩子一起玩繪畫遊戲,讀一些有關畫家的傳記,參觀一些美術展,等等。

三,幾歲開始學才藝?

因爲才藝內容不一樣,所以學習時間也很難給出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學藝不宜太早。這是由孩子身心發育水平決定的。

當孩子對什麼東西表現出興趣時,第一個念頭應該是如何讓她快樂地接觸和嘗試,而不是馬上去給他報學習班,尤其在一些純遊戲項目上,完全可以等待一段時間,看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找老師。

就學樂器的問題,我請教了幾位音樂界的專業人士,他們給出的共同答案是,如果家裏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薰陶,作爲培訓活動,在小學一二年級,即六七歲開始比較適宜。

要學習的才藝不一樣,開始學習的時間也會不同,最好多請教幾位專業人士,聽聽大家的看法。總的建議是,寧可稍晚一點兒,也不要提前去學。

四,學習管理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在孩子學藝過程中,家長進行外圍服務就夠了,對具體的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不要太深。家長如果表現得太積極,很容易消解孩子的興趣和責任感,讓他覺得是在爲爸爸媽媽學。

家長帶孩子去學習,對老師教的內容和要求要了解,在孩子練琴時要幫她聽哪裏有什麼問題,適當的幫幫忙就可以。不能大包大攬,所有的學習,背後的管理道理總是一樣的,“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在圓圓學二胡的前三年,她每次練琴時,我都會坐在旁邊幫他聽音準及節奏,會提醒他哪個地方有什麼問題;但他每天什麼時候練琴、練幾次,練到什麼時間,練哪個曲子,等等,我都很少提醒或發表意見,基本都由他自己來決定。哪天她忘了練琴,我往往也“沒想起來”,他發現指望只靠不上我,也就只好自己操心了。

我認識的一位家長,她告訴孩子,練琴是自己的事,家長不要不去提醒,建議孩子定鬧鐘,天天由鬧鐘來提醒。

其次,不規定練習時間,只着眼練習效果。

不如把每天的練習定位於彈奏本身,及曲子彈得如何,熟練度、準確性及技巧等是否有所提高。在時間上不刻板,可以長也可以短,只要把該練的地方練到了就可以了。

如果想鼓勵孩子多彈一會兒,不要說“再彈15分鐘,不到時間呢”,最好說“今天拉的又有進步,不過還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能不能把這兩個地方再練習幾次?”

如果孩子確實表現不錯,某天或某段時間能堅持練習較長時間,想表揚孩子的話,最好不要直接誇她能堅持練多長時間,而要誇他的琴拉得好。

第三,允許在練習中偷懶,甚至某天不練習。

我不知道每天強迫她練夠一小時,他的演奏水平會怎樣,可能會更好一些,但更好一些又怎樣?難道圓圓的童年就更幸福,人生就更美好?我希望他有很高的才藝水平,同時也接納他在這些方面的平庸,唯願她有快樂的童年,這纔是我最在意的追求。

五,需要參加才藝考級和各類比賽嗎

考級是以量化的方式來評價一個人的才藝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習,但如果把考級本身當作學習目標,則是一個認識誤區,很容易扭曲孩子的學習動機,也給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還以音樂教育爲例,音樂考級誕生於19世紀英國,後傳入香港,近20年在內地興盛起來。由於種種利益關係,我國的音樂考級越來越功利,越來越混亂,利益團體結成各種利益鏈,想方設法把孩子推入名目繁多的考試中。

目前,全國約有幾十家音樂考級機構,評價標準不一,評語不明確,惡性競爭。現在甚至出現了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音樂素養”考級,關於音樂的書面知識考試,這是多麼沒有意義的行爲,而所有的考級亂象,都是隱蔽的榨取家長的錢財。

很多教才藝的老師爲了迎合家長的需求,也步入了“應試教育”的模式,只教考級規定的曲目,不交其他內容,且盲目讓孩子“跳級”,二、四、六…這樣跳着考。美妙的音樂兌換成了證書上的數字,這或許讓一些家長陶醉。但不少孩子拿到最高級別證書後,從此再不摸一下琴,這是不是藝術教育中最大的損失?

後來逐漸有所感悟,對考級這事也就放下了,中止了這件事。她喜歡音樂,也不討厭手中這把琴,這就夠了。

記得她上高中時,有一次班裏開聯歡會,她主動報一個節目,把當時的一首流行歌曲改編成二胡曲。在參加聯歡會前,她在家裏練習演奏,我聽到琴聲美妙,感覺十分欣慰。

我不反對考級本身,正如我並不反對學校課程考試本身一樣,我批判的是考級對藝術教育的扭曲,以及種種考級亂象。

除了期望ZF規範考級市場,給家長的建議是,要對考級介於在意與不在意之間,要認真權衡各方面得失,不要爲了眼前一點小利益,比如證書和擇校掛鉤,而犧牲長久的教育理想。

有些事,沒人追捧,煽風點火者自然無趣。對考級只有正確的認識,不僅可以預防無謂的能量耗散,更可呵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呵護他的幸福感。

六,不要把孩子單獨留給老師。

任何才藝學習,家長都最好陪在孩子身邊,保證孩子的安全,尤其一對一學習,不管男老師還是女老師,不管老師年輕年老,都不要把孩子獨自留給老師。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值得信賴的,但也必須意識到,教師不過是個職業,成爲教師的人並非經過了高於一般職業羣體的道德考證,誰都不能保證有個別心理不良的人混跡其中。況且課外才藝學習一般都是鬆散的師生關係,家長很難了解到教師的情況,所以這方面必須特別注意。


4,只要辦法對,四兩撥千斤

父母裝瞌睡,孩子真瞌睡。

發放三兩“權力”,收穫半斤“懂事”。

買下軟豆腐,治好硬茬頭

暗中設圈套,明處消劣習,

空出一面牆,擠走電視症。

巧用心理戰,便祕去無蹤,

“看道理”勝過“講道理”,

家長不生氣,孩子不惹事,

反串“小監工”,幹活有熱情。

圓圓只是在幼兒園和小學時,被我這樣設圈套做了一些家務,上中學後就沒再做家務,因爲她時間明顯不夠用,除樂學功課,還要閱讀、玩遊戲、練琴等,我根本不忍心再用家務去瓜分他的時間。

做家務是件簡單的事,只要孩子不厭惡,到該做的時候自然就會做了。她高考完後,我招呼她和我一起做飯,發現她動手能力很強,第一次切土豆絲,雖然有些笨拙,但切得又細又勻。

在其他一些家務事上,也都是開始有些笨拙,但很快就熟練,做得又麻利又好。雖然從目前來看,圓圓不是做家務高手,但獨立打理自己的生活已不成問題,我作爲家長對此已非常知足了。

以上幾個故事都是個案,事情不同,解決方法看起來也各不相同,事實上它們共有一條紅線。所有故事都讓我們看到,天下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要方法對頭,孩子都是好孩子。

教育和醫療一樣,其存在的價值基於人與人的相似,沒有對相似性的把握,就不存在差異化對待的能力。所以,教育不在宏大話語中,也不在遙遠的目標中,而在當下的細節中,做好了細節,就是做好了教育。

只要方法對,不但能讓眼前的事情從“山重水複疑無路,跨進柳暗花明又一村”,還能暗暗的滋養孩子的好品格,並使這好品格遷移,這就是教育的魅力,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