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簡單》3上

第三章 迴歸自然養育

1,啓蒙教育要做的兩件事

一個無中生有的生命突兀地來到世上,在平均25000天的人生中,必須在最初最弱的1000多天中,完成從混沌走向清朗的大飛躍。這是生命中最初的一次飛躍,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飛躍。一個人將來站立在什麼位置和高度,固然和他成年後的努力及機遇有關,但基礎確實是在童年打下的,這就是啓蒙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啓蒙教育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影響深遠。黃金期在三歲前,之後的十多年時間也是關鍵期。從出生到進入青春期,都可以稱作啓蒙教育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有極強的可塑性,教育在這一階段最能表現它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從前往後,逐漸遞減。所以這項工作越是做的早,越是做得好,真正的一寸光陰一寸金。

啓蒙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智力啓蒙、情感啓蒙。

智力啓蒙的第一要訣是語言輸入。

因爲人是用語言來思維的,語言的清晰度和思維清晰度完全成正相關。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上,其實非常簡單,不外乎就是多和孩子說話,儘早帶着孩子進入閱讀和背誦。

這項工作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去做。

嬰幼兒和成人的語言交流有兩種功能,一是刺激大腦發育,二是刺激心理髮育。

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說話的目的是交流,所以不要過分刻意,以免變成嘮叨和噪音。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使用“喫飯飯”、“睡覺覺”之類的疊聲詞。同時注意口氣的平和,避免語氣、表情上的誇張,不要動不動就拖長音且高八度的說“是嗎?”“真棒啊!”

情感啓蒙的第一要訣是多和孩子接觸。

這很好理解,無非是父母要儘可能多的和孩子相處,在相處中要多抱抱孩子,多撫摸孩子,避免孩子產生“皮膚飢餓”。父母溫暖的懷抱是智力發育的東風,是情感發育的沃土,也是肌體發育的營養品。

美國電視機大普及時代到來後,緊接着出現“自閉症”大流行,究其原因,電視保姆“功不可沒”。電視雖然也“說話”,也有一定的知識內容,且能讓孩子安靜地坐着,但它跟孩子之間不存在語言互動,孩子只是被動接受,沒有任何交流。

電視也沒有體溫,不會向孩子傳達任何感情。所以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智力不會太出色,心裏也容易出問題。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對幾千個家庭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兒童的智力發展和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巨大的依存關係。

尤其在三歲前,如果母親和孩子交流的少,交流內容簡單,孩子是在情感和智力活動都比較貧乏的狀態中長大,那麼孩子的智商就會偏低,行爲也容易出現偏差。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是發展其智力,讓其智力不單以加法增長,而是以乘法遞增的最好、最簡單的辦法。

從孩子一兩歲開始,就可以嘗試幫孩子建立語言和文字間的聯繫。儘早認字並進入閱讀,這對兒童早慧作用十分明顯。

電子時代信息太多,吸引孩子的東西也太多,如果孩子基礎識字任務完成得太晚,閱讀興趣沒有在早期建立,很可能孩子會一直停留在不愛閱讀、淺閱讀的水平上。

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培養起了閱讀興趣,長大後博覽羣書,那麼父母對孩子的智力啓蒙就不僅是合格,而是令人羨慕了。

關於識字,3000漢字要學五六年的教學模式非常落後,它尤其不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現在資訊這麼發達,家長們幾乎都識字,如果方法得當,孩子完全可以在學齡前不知不覺地輕鬆完成基礎識字任務。

這方法在我的另一本書中有專門陳述,在這裏再次強調的是,千萬不要用笨方法教孩子識字,否則會提前敗壞孩子的識字和閱讀興趣。

在選擇圖書方面:

第一,內容大致從簡到難、由淺入深,難度逐漸遞進。但也不要過分考慮幾歲的讀什麼,年齡和閱讀內容沒有嚴格的對應。

第二,儘可能內容廣泛,尊重孩子的興趣。不妨多買幾種,總會發現孩子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

注意,不管一次買多少,不要一下全推到孩子面前,每次只拿出一兩本兒即可,適當製造短缺感。

第三,最好不選擇同時有幾種文字的。不要在閱讀之上附加學拼音、學英語的功能,那樣會破壞閱讀的樂趣。

尤其是拼音,其實是非常容易學習的一種東西,因爲它是爲文字服務的抽象符號,本身毫無意義,所以並不適合太小的孩子學習。

我一直反對用卡片來教孩子識字,但這並不意味着家裏不能有簡單的掛圖或卡片。其實掛圖和卡片內容簡單,色彩豔麗,孩子往往也喜歡。

這裏強調的是,只把這些東西當簡單的玩具即可,不要當成學習工具,它承載不起教孩子認字的重任。文字不能孤零零地記憶,也最好不要只使用一種載體。

散碎的文字,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順口讀給孩子,比如包裝盒上的字、街上的店鋪名等,它們和卡片上的“雞”或“蘋果”一樣,隨時隨地的讀一下,讓孩子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這些字,經過不斷重複,他很自然的就記住了。

語言輸入,背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種能量儲備。應該讓孩子儘早進行母語經典背誦。

把經典語言文化早早放進如白紙一樣純潔的大腦中,這些東西遲早會轉化爲孩子內在的文化財富。

童年是記憶的黃金期,抓住這個時期讓孩子背誦一些母語經典作品,既是一種智力教育也是一種人格培養。

建議幼兒最好先背誦詩歌,因爲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就是詩歌,詩歌是和童年最接近的文學形式,它文字精美,平仄押韻,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孩子喜歡。

並且它比較短,容易記憶。如果一開始就讓孩子背《三字經》或《論語》,恐怕會讓孩子感覺爲難,影響興趣。

記憶力也是用進廢退,兒童時期的背誦,不但記得牢,背誦對記憶力本身也是一種訓練。很多人記憶力不佳,這和他們早期缺少相關訓練有關。

關於幼兒詩歌背誦,我的另一本書中有專門論述,在這裏補充三點。

第一,這項工作可以做得更早一些,從孩子幾個月就可以開始。把古詩當作普通兒歌,在和孩子玩耍或哄睡時,順口背給他聽。不要在意孩子理解不理解,這是一種潛移默化,記住沒記住並不重要。

第二,不要操之過急,目的性不要太強,對背誦應該有遊戲心態,不要計較孩子花多長時間背會一首詩,也不要在意他背會又忘了,這些都正常,當做遊戲經常做,反覆做,慢慢就記得多記得牢了。

第三,經常在某個固定時刻或固定場合下背誦,讓孩子慢慢養成一種習慣。

孩子成長是個比較長的過程,一切教育行爲切忌操之過急,底線是不要讓孩子感覺厭煩。一直有意識地做,但要做得隨意些。


智力啓蒙的分支還有數理啓蒙、藝術啓蒙等,道理都是一樣的,都最好在愉快的遊戲中進行。

圓圓小時候,我們和她玩“開小賣部”的遊戲,鍛鍊她的數學計算能力。

在早期教育中,還應該特別注意培養孩子愛運動的習慣。

就像運動可以促進肌肉骨骼生長一樣,運動也可以促進大腦新細胞的生長,促進智力發育。

這方面興趣的培養和其他興趣的培養一樣,要注意這幾個方面:家長的表率做的如何,家庭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內容,是遊戲還是任務,孩子從中感受到的是快樂還是壓力。

可能會有讀者注意到,在上面的陳述中,我總是強調不管做什麼,都要讓孩子感覺愉快。這其實是涉及智力啓蒙非常重要、又常常被人忽略的一個方面:情緒。

心理學研究已證實,長期不快樂和壓抑,會導致一些原本天賦很好的孩子越來越笨,“在糟糕的情緒下,我們的思維也更抑鬱”。


上面主要談啓蒙教育應該做些什麼,下面簡單談談要防止進入哪些誤區。

首先,不要輕易把啓蒙教育委託給早教機構。

其次,不要把啓蒙教育和“提前學習”混爲一談。否則會導致走兩個極端:早早逼孩子學習功課,令孩子厭學和大腦遲鈍;或什麼也不讓孩子學習,誤失啓蒙教育的良機。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都會健全地發展。


2,“隔代撫養”隔開生命間的聯結

親密母子關係是親密父子關係的前提,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係的質量,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父母是否願意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還是客串,這在當下只是形式和數量上的差異,最終卻是一個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所謂母親的技巧,我們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無法用教條來傳授的。每天都會產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應用她對孩子的領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對孩子有興趣,而且一心一意要引起他的情感,並保護他的利益時,纔會有這種技巧。

能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是一種幸運,堅持“隔代幫忙”而不是“隔代撫養”,其實也很簡單,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見到父母,經常有和父母親密接觸的機會,這就可以。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處一小時,孩子獲得的滋養就夠正常成長了。


3,“寄宿制”是個壞制

我認爲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當然,這種否定程度是隨年齡增長而遞減的。幼兒園和小學最不該寄宿,初中也不該,孩子到了高中階段,寄宿制對他的負面影響會小很多,要不要寄宿,需綜合各種條件來考慮,但仍然建議最好住在家裏。

孩子剛出生時只是個“小動物”,是個純粹的自然人。要成爲一個社會人,必須依循成長秩序漸次展開,宛如一粒種子必鬚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成長一樣。孩子首先要獲得溫飽、安全感、愛和親情等這些自然需求,然後才能發展出更高一級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識和能力。家庭的溫暖,尤其是母愛,是一個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心理營養品。

許多父母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與孩子溝通,這與他們在孩子小時候和孩子相處機會少,建立的感情聯結比較稀疏有關。

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段話,說的非常好: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創傷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

寄宿制幼兒園非但不能讓孩子更好地學會和他人相處,學會自立,反而更削弱了孩子在這些方面的潛能。當一個孩子在親情體驗方面非常欠缺時,他只能出於緊張更多地索取愛,而不是學會施愛於人於他人;當他在幼兒園或學校統一管理下只知道服從,他只能學會自我壓抑,失去個性,而不能學會合作與體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