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映潮:名師成長重在積累,需經歷“集萬千折磨於一身”

餘映潮:名師成長重在積累,需經歷“集萬千折磨於一身”

餘映潮:

名師成長重在積累,需經歷“集萬千折磨於一身”

我有非常好的“積累”意識與習慣,我把工作中的許多方面都與“積累”緊密地聯繫起來。

在沒有使用電腦寫作之前的10年,我的論文手稿有兩尺多高,它們全是複寫之後保留下來的。

作爲年輕的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研究的入門處如果能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用於積累資料、提煉經驗,於一生的教學研究都有好處。

如果沒有大量學術資料的支撐,研究者的研究將行之不遠。

因爲他不知道學術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不知道別人的研究走到了怎樣樣的境界。

我的積累之法,主要有如下八種。

1. 訂閱雜誌

1977年以來,我一直訂閱北京的《中學語文教學》和上海的《語文學習》,它們已經陪伴我近40年。

刊載在上面的已有約3萬篇文章,加上其它一些報刊,我的身邊有十幾萬篇文獻資料可供查詢,可謂取之不盡,而我的一生的語文教學事業,也是飽受它們的潤澤。

這些文章構成了極其精緻美好的資料庫,永遠一聲不響、沉默寡言,但從來都是無私地袒露着自己的胸懷,從來都是閃耀着學問的光輝。

擁有和不斷擁有一定數量的與中學語文教學有關的學術文獻資料,是語文教師業務進修與素養提升的第一策略。

沒有任何觀摩學習、培訓進修能夠像它們一樣長久地陪伴着我們,沒有任何名師能夠像它們那樣深厚博大,沒有任何一位個人有它們那樣的永在發展更新中的知識與智慧。

從一生的教學事業來講,積累、擁有大量的專業的學術文獻資料,是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立身之術。

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講,這就是在做學問。

2. 資料摘抄

2003年,我寫作了《一直向前走》一文,我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許多年來,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學的方法讀書。

許多年來,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讀書。

許多年來,我用最麻煩而又最精細的方法讀書。

那就是做讀書卡片。

自1979年以來,我所訂閱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個大大的“卡”字,這說明我已經讀過它而且做過讀書卡片了。

我現在手中所擁有的,是數以萬計的資料目錄索引和資料卡片,這是覆蓋面極大的、內容豐美的教研情報。

國內數種語文刊物的歷年精美文章的目錄,被我分門別類地收進各個專題研究的目錄卡片中。

這些卡片的類別劃分細密。

如閱讀教學類,就分爲綜論、記敘、說明、議論、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文言文、語言、詞語、句義、段意、講讀、自讀、語感、教例、課型等小類,每一小類都擁有大量的資料目錄。

這又讀又記的需要時日的讀書生活,是我“四季的耕耘”。

到現在我仍然喜歡摘抄資料時的那種辛勞:

它讓你細細品讀,斟酌取捨;

讓你時時翻閱,咀嚼回味,還讓你欣賞卡片上那一粒一粒的蠅頭小字。

現在,雖已不用那種手抄筆錄式的“資料摘抄”方法了,但仍然需要用心,仍然需要創造。

摘抄、摘錄、摘記首先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最爲重要的過程在於其後的“分類研究”。

凡大量的資料,不進行分類,不進行提煉,便大大削弱了其研究的價值。

3. 大量寫作

寫作,是我的“積累”的第一要素。

沒有寫作,就沒有我教學工作中的苦與樂,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

工作了幾十年,我就堅持寫作了幾十年。

現在,公開發表的大小作品已經超過1500篇了。

寫作的面比較廣,但幾乎不寫純理論性的文章。

似乎從來沒有放下過手中的筆,似乎隨時能夠進入寫作狀態。

有時頗費斟酌,有時得心應手;有時寸步難行,有時洋洋灑灑。

寫得最多的,就是系列稿,即刊物的專欄;五年、十年地寫,步步爲營,精耕細作。

有的專欄寫完之後,就結集成了“著作”;有的專欄還在寫作之中,又產生出新的寫作創意。

我寫下的許許多多的文章,有的變成了書,有的化作了講稿,有的成了教學設計的參考資料。

越是有充分的寫作,自己的創造的資料就越是豐富多姿。

越是有創見的寫作,越發表現出寫作之前的辛苦積累。

於是,奇妙的收穫就伴隨着一次次的閱讀而產生,於是,文章就讀得深、讀得美,讀得別有韻味。

4. 課文提煉

對課文創造性地艱苦玩賞,讓我創造了不少好資料。每準備一堂課,我都要寫一篇課文賞析文章,但卻遠不止於此。

我研讀課文的別有個性的方法,可能就超過了20種:

語言卡片,美詞分類,句式研究,段式研究,篇式提煉,章法分析,手法品味,筆法探究,信息提取,片段精讀,課文集美,文中選文,變形閱讀,變體閱讀,詩聯賞析,課文美讀,寫作借鑑,課中比讀,課文聯讀,集合研究,本文評點,詩詞句解,資料助讀……

可謂用之不絕。

課文把玩,其實是對課文進行深加工,進行美加工,進行巧加工,進行厚加工。

這樣的過程,特別需要苦心、耐心、細心、靜心與慧心。

堅持下來,則需要恆心。

5. 專題研究

語文教師的專題研究,我稱之爲“小專題研究”。

我的意思是,語文教師要着眼於小的實用的專題研究,少做“課題”,少說空話。

“小專題研究”,是某一項研究的“聚寶盆”,它像線索一樣牽連起無數可愛的素材,將它們集聚在一起,熠熠閃光。

我有一批很好的講稿,每份講稿都有幾萬字;它們其實都是我所進行過的“小專題研究”:

《板塊式 主問題 詩意手法》,

《中學語文教師常用研究技法》,

《教研員工作漫談》,

《磨鍊的深度決定你的高度》,

《角度的美妙——例談教材研讀與閱讀教學設計》,

《例談如何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設計水平》,

《淺說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的兩項基本能力》,

《小學:好課是這樣煉成的》,

《小學生閱讀能力訓練探微》,

《提高設計水平 提高教學水平》,

《關於文本的深度解讀》,

《例說我對“教學創意”的研究》,

《讓讀寫結合的形式豐富多彩》,

《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教學》,

《什麼樣的課是“好課”》,

《淺談文言詩文的朗讀教學》,

《“教材處理”的八種角度》,

《中考作文複習應試10講》,

……

下面是我最近研究的“閱讀教學有效訓練10法”的提綱,每一句話,都是一個小小專題的研究:

概說課文,形式豐富

字詞教學,方法多姿

朗讀訓練,角度細膩

分析賞析,正規訓練

精段細讀,能力提升

品詞論句,格調高雅

亦讀亦寫,活動充分

課文作文,紮實美好

反覆訓練,處處落實

巧用課文,思維訓練

可想而知,這裏面集聚了多少美好精緻的教學設計方面的資料。

6. 課例創造

五十歲以後,我創造了非常豐富的教學案例。

我常常暗自與名師較勁:一定要有“量”的要求,在“量”上勝過他們,有“量”,纔有力量。

可能目前還沒有一個人能夠用一本書的形式出版40個教學設計,但是我能。

《餘映潮創新教學設計40篇》已經出版。

《餘映潮中學語文精品閱讀課教學實錄》已經出版。

《餘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已經出版。

《餘映潮教語文》(小學卷)已經了出版。

目前我的課已經講到了200多個。

也就是說,我有200多個教學案例了,這裏面湧動着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波濤,這裏面閃耀着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光彩。

“量”的後面,是聞雞起舞,是爭分奪秒,是夜以繼日,是自強不息。

無數的時間與精力都凝聚在它們的身上,無數的艱苦與突破都表現在它們的身上,它們讓我敝帚自珍。

但我沒有停滯我的創造,每年都有一批新課走向課堂。

有時候對某一個課,我也會有多種創意、多種變式。

7. 火花隨記

深深地思考語文教學讓我腦海裏迸閃出理性很強的想法,這就是思想火花,而勤于思考的人,專注思索的人,常常有思想的火花閃現。

抓住這些瞬間閃現的思想火花展開研究,往往能讓我們獲得生動、真切、實在的研究成果。

學術積累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隨時把自己的思想所得變成文字。

有時候,一個關鍵的詞語,就是一個好的研究話題;

有時候,一個短短的句子,就是一個好的專項研究。

我養成了並保持着隨記的習慣。

我隨記的內容多種多樣。

特別值得珍愛的是“教學創意”、“講稿創意”、“餘映潮思想火花”、“今天我在做什麼”、“講課紀錄”、“講課火花備忘”、“課文研讀提示”、“我的工作之最”之類。

打開一個有關的文件,滿目璨然。

……

在這樣的隨記中,蘊含着豐富的研究話題。

深入下去,處處都可以讓我們做一做學問。

只怕是時間有限,做都做不完。

8. 順勢積聚

順勢積聚,就是順着做一件事的過程、在完成某項研究中“趁機”積聚與此有關的大量資料。

它的思維方式是:連類而及,歸併,提煉,重組。

其收藏方法是:每一篇課文都設立一個文件夾;

每一個小專題都設立一個文件夾;其操作手法仍然是“提煉”。

一個善於提煉的人,既善於對人對物對生活對社會進行感悟與提煉,也善於對信息對文獻對資料進行提煉,以此利於自己的成長,利於自己的發展。

“順勢積聚”是學術研究中的一種開合手法;其智慧在於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旁逸斜出,收放自如。

舉例來說:

在杜甫《春望》備課的時候,順勢蒐集一批關於《春望》的文獻資料。

在研讀《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時候,順勢蒐集一批梁衡先生的精美作品。

在欣賞《記承天寺夜遊》的時候,順勢品味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在品味《詠雪》的時候,順勢搜尋關於《世說新語》的評說文章。

在準備《聽聽那冷雨》的教案的時候,順勢到孫紹振先生的博客上一遊。

在教學《論語10則》的時候,順勢下載“《論語》中的成語”,然後“牽連”到“《孟子》中的成語”、“《莊子》中的成語”……

在設計初中版《老王》的時候,順勢獲得高中版《老王》的教學資料。

在研究《孔乙己》教例的時候,順勢收集全國各位名師的《孔乙己》的案例。

在教學《岳陽樓記》的時候,順勢整理全套教材中的寫景四字短語。

……

“雪球”就是這樣滾出來的,但它再也不會融化。

寫在最後

我常常說,名師成長的過程,往往是“集萬千折磨於一身”的過程,沒有類似於這樣“積累”的諸多“折磨”,或者受不住這樣的經年累月“積累”的“折磨”,難以養成厚實的底氣。

堅持積累,讓人有鋼鐵一般的意志,有清泉一樣的靈動。願無數的青年語文教師關注自己成長中的“積累”。

於是,當我們的教學青春日漸美麗時,我們的學問也日漸豐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