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即思维,思维即边界。”

英语之所以难学本质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换句话说就是“本来如此”的差别,而与之对抗的就是我们老一套的“因果关系”的“必然如此”。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习惯性地认定某事的发生一定不是意外,而是必然。这是从根上就注定“歪脖子树”的结局。

说白了就是,我们相信真理的唯一,继而不会把任何可能是真理的东西放到真理的位置。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永远没有真理。如果放到思维层面去说就是思维弱势,或者叫“弱者思维”。与之对应的则是“强者思维”。

那么,它们的本质区别在哪呢?

弱者思维的核心在于强调自身的作用大于一切。通俗点说就是,有点像“吹牛皮”的人:什么都与自己有关,什么都可以做到,什么都是自己的那一套。

而强者思维的核心则重在挖掘和发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即它是个什么东西,它有哪些优点或缺陷,它有哪些可以被利用和待开发。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很好理解“本来如此”和“必然如此”的区别了:

简单说就是,一个是原原本本就是这样,管它什么原因、渊源,我接受这个结果就行了,我把这个结果运用熟练了,那它就是我的了;另一个则不同,它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大于本来,得先接受因果关系的存在,它才会显得理所当然,才会觉得说我掌握了它。

关键是什么呢?那玩意儿已经存在了。与此同时呢,你的目的又不在于创造它。只是运用它而已。

你管它为什么存在?你管它是如何来的?

从这一点而言,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潜藏着隐性的“忧患意识”,说到底是,我们太想“掌握一切”了。

实际上是,谁也做不到这一点不是吗?而且久而久之会怎么样呢?世界变化太快了,还等不到我们去消化它,它可能就已经没了;或者说,即使消化了,也已经落后很多很多了。世界的变化从来不会停止(如果从生命力的角度而言,若是承认生命力的存在,变化也将是必然)。

关于“我们太想掌握一切”,这一点可以从古籍乃至于我们的思维所撰写的书籍一窥全貌。不信的话,随便打开一本书,里面的观点都在讲“统筹全局”的概念,也就是说,围绕某个观点进行方方面面的注解。几乎全是这样,无一例外。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中心思想”,可大家想想看,什么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就一点啊,就一个核心啊!可是书呢?它不同。它讲中心思想之间的联系、联结,继而形成一个整体或者说完整。

那么,如果不是这种思维写的书是怎样的呢?很简明,很明确,甚至极具针对性。或者说,有点像“雁过拔毛”,重点就是拔毛。而不论雁是怎么来的、在哪、什么种类、什么颜色之类的。它就只讲单方面输出!

所以,为什么讲西方思想看起来很理性,而我们讲伦理道德,讲中庸,讲情感,讲人情……这不是夸奖或贬低,也不存在高低之分,其真正的核心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说白了是,西方思维讲的是事物的某个方面,我们要求的是事物的多方面。如此一来,对方在相关领域很强,很精,很专;我们则在各个领域都还行,宽泛,广博。进一步的影响则是,我们的专家更像是杂家,而鲜少有真正的专家。

那么,这和学习英文有什么关系呢?

想想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启蒙还是学习,我们都在强调起因经过结果,这也算是历史观了。所以,通常我们学习很费劲,但真正用得上的很少。这也进一步导致我们的创造力很弱。因为我们所学的重点都放在了“理解”上面。所以,我们讲“恻隐之心”,大家都能理解,都很好理解,但又因为各自立场不同、利益追求不同,又很难真正相互理解。我们的思维是“混沌”的,也就是说有点接近“原生态”,本来是怎样,我们只会加深这种“本来”的理解,而很难走出“本来”。

所以,道理为什么那么好使儿。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老喜欢讲道理?就因为人人都觉得“理”当如此。理大于人,大过人情,甚至不惜歪曲自己的人性。

言归正传,也就是说,我们学习任何语言的一个惯性是什么呢(之所以是惯性是因为并非生来如此)?

我们都习惯了通过一件事去透析另一件事,去链接另一件事。如果两事之间毫无关联,很多人是难以处理的。

(所以,“蝴蝶效应”很难出现在我们这儿,或者说很难被发现。同样,我们的发现包括发明基本都基于相类似、趋同、相近的事物之间。这也就解释了我们的“模仿能力”为何那么强。)

学习语言也是如此: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的母语,然后转换成英语,再去记忆英语。这几乎趋近本能了(惯性太强)。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不这样,怎么学习啊?(这个问题本身就暴露出了我们的思维,即我们认为一定得是这样才能学习、学会某个东西。)

实际上是,聪明人可能早已想到了答案:把人丢到国外去,自然就会学会了。

就是这么简单。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无论是语言环境,又或交流的必须,我们不得不学着适应环境、接受它,然后熟练掌握它。这其实也是一种本能:“适应环境的能力”。

所以,为什么我们很难学会独立,都讲“教学”嘛。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实际上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到?肯定可以的。要不然人类如何延续至今?

但因为教育的缘故,我们的“本能”很快被“教学”所取代。久而久之,本能的力量就在惯性中不断被削弱,继而很难真正做到独立。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真正摆脱惯性,从而恢复人的本能的力量呢?

说简单点就是,把它当成一种理所当然就行了。就像上天不需要也不会给你解释,你得适应它,接受它,甚至多运用它。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所以,我们为什么很少有坚定信仰,但同时又很偏听一些道理(甭管有理没理、有用没用)?因为思考费劲,而真正重要的又情不自禁地思考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