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第九章分裂樣人格

看嗶哩嗶哩網站上一個視頻,一位老師用三個字來形容分裂樣人格特徵:冷、孤、怪。我聯想到我身邊的一個人,他說話直接、沒有拐歪抹角,在人多的時候不喜歡說話,如果說話,說的話是自己比較喜歡的內容。我感覺到的是他的真實卻又與周圍環境好像格格不入。大部分時間他自己一個人待着,和他人的關係中間好像隔着一些什麼,總是感覺不那麼親密(爲什麼是似是而非的關係?可能是在關係中不敢敞開自己,擔心受到傷害)。走近他,我覺得他不冷,他只是不知道怎麼和他人相處;他不孤,他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他不怪,他的行爲只是不符合大衆的標準。

分裂樣人格驅力、情感和氣質

驅力:生理上天生敏銳;心理上被外界影響“高度滲透”;社會情境中努力避免“被吞噬”“被消亡”。

情感(怎麼在自己身上或和他人關係中流動?):

1、分裂者很難體驗到內部自我的衝突,而更多地覺得外部世界充滿險惡和毀滅性。Fairbain 形容分裂狀態爲“由愛而產生的飢餓”(怎麼理解?),他着重強調那些明顯對立的行爲背後的動機,迴避交往,從幻想中尋求滿足,並排斥現實(需要愛,在現實世界中未獲得滿足,在幻想中尋找滿足)。2、一部分分裂樣人羣將自己的慾望和攻擊深藏於防禦的保護毯下。

3、機能健全的分裂者在情感方面令人喫驚地缺乏防禦,他們真實濃烈的情感表達讓他人不得要領或感到畏懼。他們能輕而易舉的感知到他人對事實的否認或置若罔聞,但是他們無法對社會化的普通人經過自我防禦後的內心世界產生共情。在他們心目中不明白人爲什麼自欺欺人,熟視無睹

4、分裂者因缺乏基本安全而感到焦慮。當他們不堪重負時就隱藏自己——有時真的離羣索居,有時象徵性地退縮回幻想之中。在他人看來,分裂者無疑是局外人,旁觀者。

4、分裂樣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自體與外界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自我體驗與本能慾望之間的分裂(本能慾望,想要愛,和他人親密;自我體驗,過去表達想要愛的時候未被滿足還可能被傷害,疏遠)分裂者的分裂體驗,通常指的是一種疏遠感,是對自體的某部分或對現實生活的解離。

氣質:反應過度活躍,對刺激過度敏感。

分裂樣人格的防禦和適應過程

1、分裂樣人格所持有的防禦是退縮到內心世界之中,他們運用的原始防禦主要有投射、內攝、理想化、貶低。相對成熟的防禦是“理智化”。他們很少應用掩飾情感和感覺的防禦機制:否認或抑制。

2、一旦遇到壓力,分裂者表現爲對外界刺激和內心情感的同時退縮。他們儘管能夠感知到他人傳遞的情感,但仍顯得遲鈍、平淡或不合時宜。

3、分裂者最具適應性和令人稱道的能力是創造力。

4、治療分裂樣患者的首要目標是幫助他們將孤僻和退縮昇華爲創造性活動。

分裂者的關係模式

1、分裂者最主要的關係衝突是“親近—疏遠”,“愛戀—恐懼”,在他們的主觀世界中,充斥着深深的依戀矛盾。他們渴求親密,但害怕被吞沒;既想保持距離,又難耐孤單寂寞。他們不願冒險失去客體,也不願失去自我,無法與人交往,又不願忍受孤寂。這種衝突表現在生活中,可能先有熱烈而短暫的關係,然後以長久迴避而告終。他們一邊表達請靠近我,來慰籍我的孤獨(親密的需求),一邊表達,請保持距離,因爲我不願受到侵擾(獨立個性的需求)。

2、分裂樣人格形成的人際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在早年和重要客體關係互動中,遭受過隔離和忽視的個體處於無奈,會避免與人親近,並根據自己內心想象去應對外部刺激。另一方面是父母對孩子過度緊密,期望過高或過度捲入。

3、過度親密(代替孩子做決定)和剝奪(被剝奪了享受母愛和重要他人情感建立聯結的權利?)可能共同決定了分裂樣人格。如果某人在養育過程中不僅孤寂且遭受剝奪,來自養育者的唯一關懷既缺乏共情又過度侵入,那麼他極有可能在渴望與迴避,親密與疏遠之間舉棋不定。

4、分裂樣人格可以由微解離現象衍生而來,由於養育者忽視兒童先天氣質性的敏感和緊張,因此這種不敏感常常造成兒童的過度刺激。作爲過度刺激的迴應,兒童逐漸發展出解離能力,逐漸形成“分裂”性格。透過解離(情緒調節不良及軀體體驗失調,慢性人格解體和/或現實感喪失),分裂心理可理解爲是重複體驗關係創傷的結果。

分裂樣自體

1、分裂者人格個體最爲突出的是對社會期望的漠視,他們毫不在意自己對他人的看法,也不在乎對自己的評價。分裂者的自體永遠和他人保持距離。他們的行爲表現,可能源於逃避他人控制和侵擾的態度,以捍衛自體的完整性。要理解這些明顯有意的尋釁挑戰行爲,我們可以假設分裂者是在不遺餘力地攻擊社會的約定俗成,以此逃避心理的被控制和個性的被湮沒。

3、具有分裂驅力的個體,通常需要通過創造性活動來維持自尊。他們的自我評價取決於自我整合與自我表達的優劣。分裂者渴望得到的肯定,是對自己真實本意、敏感性和獨特性的肯定,這種肯定必須來自內心,而非外在。而且他們對自己的創造努力一絲不苟,因此常常激起內心嚴厲的自我批評。由於這種追求確實非常極端,因此常常導致分裂者曲高和寡,無人理解,意志消沉。

Sass將分裂狀態描述爲現代化的象徵。現代個體渴望擺脫生活的喧囂和慾望的桎梏,他們呈現出疏離,高度自省,逃避與高度理性的態度。

分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分裂者的移情

1、分裂者會因退縮而回避心理治療這種人際私密接觸。但當他們受到關懷和尊重時,也會在治療過程中抱有感激之情並積極配合。

2、在來訪者逐漸獲得安全感的過程中,治療師可能不得不靜靜等待,多數分裂樣個體最終還是會積極配合治療。他們對自己的內心反應能夠清晰地覺察,如果不會引起恐慌、蔑視和嘲笑,他們將很樂意傾吐內心感受。他們對治療師的理解和尊重也會心懷感激。分裂者很可能因爲退縮而使用疏離和隱晦的交流方式。

治療師的移情和反移情:

1、治療師既要進入他們的主觀世界,又要避免喚起來訪者對侵入的焦慮。治療師很容易產生對抗來訪者疏離的行爲。

2、分裂者的超然離羣不過是一種可被分析的防禦。

3、分裂者主觀上的脆弱感恰恰可以反映爲治療師頻繁顯現的虛榮或無助。

診斷的治療意義

1、治療師必須保持真誠和覺察,這種對情感和意向的覺察能力通常需要經過長期鍛鍊才能獲得。

2、治療師象徵性的將椅子搬離來訪者遠一些,以軀體語言表明不會對其侵擾,催促,代替或壓制,也具有一定治療效果。

3、在治療初期,治療師應避免解釋過多,應儘可能瞭解來訪者對自身內心活動的理解。在初期階段,就事論事的評論和輕鬆自然的反應更利於來訪者接受。

4、普同化是有效治療分裂樣來訪者的一個重要環節。他們渴望被自己在意的人完全理解,但又擔心一旦完全敞開心扉,自己的荒誕不經便會一覽無餘。

5、利用藝術和文學中的意向來傳遞對他們問題的理解。

6、治療關係常見障礙是,諮訪雙方形成共同在關係中躲避殘酷現實的緩衝區。來訪者內省力提高,但毫無行動改變。

7、治療師坦誠相告,幫助分裂者加深理解對親密感既愛又怕的衝突所造成的行爲後果。

8、分裂者迫切需要治療師以常人的身份積極參與,支持他們在人際關係上的冒險,爲他們的生活注入輕鬆和幽默。並在想要躲避,放棄或敷衍時,堅決反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